正文

藤媽藤爸看過來:精英教育批判

(2012-10-12 19:09:10) 下一個

雖然慢半拍,我還是發現幾乎4年以後讀這本書並不晚。Outliers(中譯《異類》)是一本不遺餘力的“老生常談”——想想真累,這種描述本身就是老生常談。

Outlier指的是那些偏離正常範圍很遠的數據,人群中最最超群的那些人。它本身是一個統計學術語,就是碩博畢業的人也未必都知道這個詞,所以本書開篇就需要搬出字典來解釋。雖然解釋來解釋去還是看不懂,但是至少會讓70%的讀者感到自己搶先一步比別人多認識一個詞,有種加入“俱樂部”的優越感和獨家享受談論“Outlier”詞匯的特權。

常談一,社會上人為的一些劃線兒“Cutoff”政策會把很多人的機會“一刀切”掉,比如選擇曲棍球隊員的截止日期是11日,因此曲棍球明星往往出生在一二三月,比別人(出生在第四季度)幾乎早一年的小孩胳膊更粗力氣更大因而更容易成功。這種說法非常具有蠱惑性,他等於是在說具有成功素質的人容易成功。社會不自覺地會對某些人情有獨鍾,這與老天會給一些人漂亮的臉蛋和好聽的聲音如出一轍。

常談二,馬太效應——越好越好。這些被劃上來的人從一開始就得到更多機遇,享受更多資源,有更好的老師/教練培養,經曆更多的訓練。馬太效應把他們的機遇放大無數倍,為其成功推波助瀾。

常談三,1萬小時理論,就是一個人如果能夠有1萬小時的訓練,這個人就會成為某個行業的專家。作者其實是在用誇張的手法解釋勤奮的作用——可是勤奮需要解釋嗎?

無數音樂、體育、IT名人都是1萬小時的結果。假設這個判斷是正確的,那麽如果我從今天開始每天堅持跑步半小時,那麽56年之後我就可以成為長跑健將;每天堅持畫畫1小時,那麽28年之後我就可以成為畫家。假設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如果一個完全不會英語的人到美國堅持每天2.5小時的英語訓練,10年後他就應當接近母語水平;若每天練8小時不到3年半就應達到母語水平。

假設這個判斷是正確的,那麽我兒子6歲開始每天玩2個小時的電腦遊戲,等他20歲的時候我可以期待他成為頂尖遊戲高手了。這個假設及推斷讓我心裏感到莫大安慰。

常談四,高智商未必一定帶來成功,若家境不好情商不高可能就會機會不夠,即便比愛因斯坦智商還高你也隻能利用在農場裏養雞養鴨的閑暇躲在小屋子裏研究“宇宙”問題,沒有著作不參加國際會議在社會上沒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總之,默默無聞。

富裕的家長傾向“主動”的教育觀念,鼓勵孩子和成人平等對話、主動提問、挑戰權威,並有能力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比如請私人教師等,這本身就是“領袖”教育。工薪階層則傾向“放羊”式教育,順其自然,隨波逐流,這本身就是“追隨者”教育。

大談稟賦、練習/後天努力、家境和智商的目的,是想說對成功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整個大的時代、種族、和文化背景。

常談五,時事造英雄,若生不逢時就隻有望洋興歎。關於猶太人步入律師界的故事冗長而牽強。 “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紐約律師,最好的路線是在1930年出生於一個紐約的猶太移民家庭。”——這種描述聽其來是不是有點片麵?不是“有點”,是“非常”片麵!

常談六,人種和文化的參與。對於飛機墜毀事故長篇大論的研究,暗示當等級觀念較強的文化與較弱的文化相碰撞,再加上語言障礙定會雪上加霜。其中舉出的幾個例子都是特例,並不具備普遍性。來自哥倫比亞的駕駛員受到紐約指揮塔的“欺負”,不敢直接了當說出自己的危情,在我看來是他個人的溝通問題,而不是文化的問題。想想同樣是等級觀念較強的日本為什麽就沒有飛機事故?在這類極端的情況下,文化差異一定會歸零,起作用的必然是人的求生本能而不是種族/文化。每個文化裏都有直接了當的表達方法,每個文化裏也都有隻有浸淫其中的人才能理解和遵守的密碼。

文化變成障礙的例子大抵如此,文化變成優勢的例子則和米飯有關。吃米飯長大的中國孩子因為語言本身的優勢,使得他們在數學方麵鶴立雞群,而並非中國人智商比較高。比如漢語的數字發音要比英語短促和簡單得多並且符合記憶的規律,所以用漢字記數字作數學題更快。此外,稻田的惡劣環境相比舒適的美國農場生活,更容易培養出人的勤勞和堅忍,使他們更勤奮,更能從努力中看到回報,並將這些美德和習慣祖祖輩輩遺傳下來。

我想問的是,那些從小出生在美國、吃著麵包長大、養尊處優、用英語來數數和思維的中國人的後代在數學方麵的表現又如何呢?

常談七,人為創造的機遇可以使家境稟賦智商種族和文化等等因素的影響全部黯然失色。紐約KIPP學校為家境貧困的黑人學生創造超過別人50-60%的學習時間,使得他們能夠衝破諸多“先天不足”的缺陷,享受大學教育,改變社會最底層命運,最終飛黃騰達。

這一常談應當歸於1萬小時一列,講的是勤能補拙,隻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不成功都難。

整本書300頁,用零碎的時間讀下來還不到一周。說來有趣,創新如曇花一現生命力很短,老生常談卻有辦法永葆青春。所以還是那句話,無論幾年之後讀這本書都沒有關係,問題是,你是否有必要讀這樣一本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