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分球

興之所致,隨意揮灑!
正文

從寓教於樂談開去

(2011-05-23 11:24:13) 下一個

來源: 突破分球2011-05-20 13:35:08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470264.html


前幾天看到兩位網友“想做好父親”和“古謎”有關如何引導孩子從遊戲裏學東西的貼子,當時就眼睛一亮:這不正是寓教於樂的具體實踐嘛!當然,要能做到象這兩位網友那樣,父母時間上的付出是很大的。下麵順著這個再扯幾句,信馬由韁,到哪算哪,套句HOBO網友的話,“隻在分享,不是推廣,請隨意借鑒”,也歡迎討論。


寓教於樂這個理念算不得新,很多時候隻要教者換個角度/態度/方式而已,日常生活裏隨處可見。



前一陣這裏討論過的孩子日常生活裏的禮節禮貌教育,daycare和K裏老師都有教,家裏父母除了提醒要求孩子,完全可以換個角度來做。比如,讓孩子來監督看家裏哪個在禮貌上沒做好,這事孩子一般都會做得很開心,孩子在提醒他人的同時,自己在意識和行動上都會先做好。還可以定期開開家庭會,把孩子們招集來挑錯,說說父母哪裏沒做好,當然,這隻是欲擒故縱的引子,孩子們說完了,接著就是你來談他們哪裏沒做好,應該如何做,這是父母讓孩子知道自己底線的好時機。再比如,鼓勵孩子邀請老美家的孩子來家sleepover,當然,人家也會邀請孩子去sleepover,這裏孩子們玩得開心快樂是一方麵,從父母的角度看,更主要的是讓孩子接觸一些不同的家庭環境,學些自己家沒有的新東西。"Thank you for the ride! 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Thanks for the food!"在小美孩子是自然而然順口而出的,我們自己由於種種原因要教孩子這些收效很慢,可孩子在sleepover交往中看到同齡其他孩子做了後,自己學得就很快,一來二往之後,孩子在不同的場合也把這些說得賊溜。


孩子眼裏的樂跟大人眼裏的樂是很不相同的。任何東西,孩子隻要能玩得不也樂乎在他們就是樂,所以在孩子眼裏樂和玩是等同的。如果能讓孩子把你想要他們做得當成玩來做,那就做到了寓教於樂。如果孩子把讀書,做數學,彈琴,打遊戲,打球等都看成是玩,那父母就輕鬆了。在孩子很小時這些是沒有區別的,比如,跟媽媽一起看圖書講故事,做數字遊戲,拚圖學字。。。在孩子眼裏都是玩,隻是後來父母自己硬讓孩子對它們有了區分,把有些放到了玩的對立麵。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不把XX做好就不許玩”,在孩子心裏,XX馬上就被踢出了玩的範疇,以後再做XX,就不再會有玩之樂。這裏對孩子心理上還有另一個影響,在潛意識裏,以後父母不許做得事就跟玩的地位等同起來,總有一種偏要想去做做的好奇和快感期待。所以,當孩子小時,父母要盡量讓孩子把每樣活動都當成玩的一種,不要搞成玩得對立麵;當孩子上學後,可以把作業樹成玩的對立麵(孩子在學校就會體會到,作業絕對不是玩),比如,“不把作業做好就不許讀其他書”“不要老在這兒看書,也玩點其他的,去打會兒球”,在孩子心理上自己就會覺得,讀課外書就是在玩,由於是自己樂意做得,也容易享受其中之樂。


今天看到這裏又在討論虎媽,不禁想起上周在ABC上看到的一個節目"What would you do?",裏麵表演一位虎媽因為女兒得了A-,做錯了題,在大庭廣眾之下訩女兒時,看旁邊其他人的反應。節目影響的好壞咱不談,這裏想提得一個問題是:在什麽樣的環境下孩子能更健康地成長,是寓教於樂(表揚)的環境,還是受教於批評聲中?大道理不用咱多饒舌,我自己的觀察是:在表揚的環境裏長大的孩子,更自信快樂,看問題多正麵,很少抱怨,容易贏得別人好感,出頭做事組織活動也比較積極。


是表揚,還是批評,很多時候就看父母的著眼點在哪裏:是看到孩子的進步,還是就盯著成績和錯處。隻盯著孩子錯處一味批評的父母不妨照照鏡子想想自己,這麽多年來到底做過幾件十全十美的事?如果鏡子裏的另一個自己也如此批評自己的不足之處,會是什麽感受?其實很多時候父母隻要注意一下說話方式,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和效果會截然不同。比如,孩子剛參加完數學競賽,因為粗心錯了一點,拿了第二名。比較一下兩個場景:


場景一:一見麵就對孩子吼“怎麽搞得,才拿了個第二,那麽簡單的題還會做錯,下次還怎麽去州裏比賽?說你多次了還是粗心,粗心,看你以後怎麽好!”


場景二:見麵了先祝賀孩子“不錯,不錯,那幾道難題你都做出來了,真不容易!要是那個簡單的題不粗心,那就更好了,下次州裏比賽是什麽時候?”


哪個更能讓孩子自己暗下決心改掉粗心,同時打起信心準備下次比賽,咱就不多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