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注釋】
齊桓、晉文:指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名小白,晉文公名重耳。
胡齕(hé):齊臣。
釁鍾:祭鍾。釁,古代的一種祭禮,用牲血塗於器物上。
諸:同“之於”。
觳觫(hú sù):因恐懼而發抖。
愛:吝嗇、貪財。
褊(biǎn):小。
異:驚異,奇怪。
惡:同“何”。
【小議】
孟子在魏國試圖說服兩代國君都失敗了,於是又跑到齊國試圖說服齊宣王實施仁政。這個齊宣王就是那個喜歡聽眾人合奏竽的齊國國君。《韓非子》上是這麽記載的“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從孟子這節的故事再結合濫竽充數的故事來看,齊宣王還真的不是齊國百姓傳說的吝嗇貪財之徒,否則他不會每次聽竽都要三百人起吹,那多費銀子。齊宣王還保留著一點惻隱之心,沒有完全失去,所以孟子認為齊宣王還有可能實施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