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申章

有關社會經濟哲學和科學的事理分析文章
正文

任何時候,推動社會進步和轉型的先進力量和主力都來自各個社會的中間(產)階層

(2011-05-02 19:35:17) 下一個
任何時候,推動社會進步和轉型的先進力量和主力都來自各個社會的中間(產)階層 2011-02-14 08:01:47

【前言】。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上看,任何時候,推動社會進步和轉型的先進力量和主力都來自各個社會的中間(產)階層,它才是積極地發明、利用、發展先進生產力的主力。在資本主義社會,推動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的先進力量不是工人階級或者資本家,而是中產階級中的知識分子、科技人員、技工和管理人員等。
  
  《1》。從社會發展的曆史來看,從奴隸社會發展轉變到封建社會,不是奴隸主和奴隸這對矛盾相互作用的結果。主要是中間階層中的自由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結果。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地主階級的財富大量增加,社會生產力大大的提高,地主—貧雇農的生產關係大大的擴張,而奴隸主—奴隸的生產關係因生產力低下而逐漸萎縮,他們擁有的社會財富也相對的和絕對的減少。當地主--貧雇農的生產關係和社會財富擴大到成為社會的主力時,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封建王朝於是建立起來,從而使上升的地主--貧雇農的生產關係取代落後的奴隸主—奴隸生產關係。社會於是從奴隸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由此可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和轉型完全是先進的、高生產率的生產方式發展壯大而取代落後的、低生產率的生產方式的結果。而先進的生產方式是從舊生產方式的社會中“和平長入”的,是從中間階層發展出來的。在奴隸社會,奴隸的暴動改變不了奴隸製,他帶來不了新的生產關係,它是保持原有的舊的生產關係的保守、落後的力量。隻有處於奴隸社會中的中間階層中的地主—農民才是推動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轉變的先進的、主要的力量。[4][5]
   
  《2》。再來看封建社會是如何發展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據作者新的社會發展觀和新的對立統一規律(矛盾律)觀點[1][3][4][5],比如,以封建專製社會為例,其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組成是地主階級與貧雇農,這一對“反質型”矛盾[1][3]是不棄不離、同生共死的存在的,它們共同的依附在龐大的中間階層(手工業,商人,小生產者和職員雇工,販夫走卒,三教九流等)上,才能“三位一體” 的組成一個橄欖形的穩定的封建社會。農民不可能打倒地主階級而組成一個穩定的隻有農民沒有地主的社會。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是在封建社會中“和平長入”的,是由中間階層(工商業)的發展來進行的,他們才是發展生產力和推動封建社會發展和轉型的先進的主要的力量。待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裏發展到足夠強大後,資本家和工人階級這對矛盾體就會取代封建王朝政權成立資產階級政府。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壯大發展到統治地位,使落後的地主—農民的生產方式逐漸萎縮縮小,最終退出社會曆史的舞台。同樣,在封建社會,農民反抗封建王朝的無數次暴動,並不能改變地主—農民的生產方式,而帶來新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反,他們是舊生產方式的維護者和保守力量。當農民暴動成功推翻舊王朝之後,暴動成功的領袖就會迫不及待地建立新式封建王朝。於是曆史在封建社會裏開始一個新的輪回。因為農民暴動後,農業生產還是原來的牲畜配合人力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工具。[4][5]生產力既不能因農民暴動而改變,生產方式也隻能維持原樣。暴動後的新王朝隻可能暫時減輕對農民的壓迫剝削。
   
  《3》。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也有龐大的中間階層(小業主,廣大的管理和科學技術人員,各種職員等)。資本家和工人階級隻有與這龐大的中間階層上相結合,才能形成“三位一體”的橄欖形的穩定的資本主義社會。所以列寧說:“沒有純粹的資本主義”。就是說,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是由純粹的資本家和雇傭工人的“兩極”所組成。因此,實際上,每一種社會都存在著3種不同的經濟形態和3種不同的生產關係(即過去殘存的,現在為主的,正萌芽發展的),其中有一種是現在的主要生產關係。比如,在封建社會,主要經濟產業是農業,主要生產關係就是地主和貧雇農,但是也存在有奴隸社會的殘餘,比如地主貴族家庭中的家奴等。也有正在進化中的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小手工業和工商業。因此,每一種社會在其縱向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三位一體”的生產關係—過去的殘餘體、現在的主體、和未來社會的萌芽,主體生產關係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當弱小的先進的新生的生產關係發展壯大成為社會的主要生產關係時,舊的落後的生產關係就會逐漸被取代,萎縮退化成為次要的生產關係,而逐漸縮小並最終消失,退出社會曆史舞台。這就是社會發展和繼承的規律。正如人的家庭中的父、子、孫的“三代同堂”。這不是兒子消滅父母後才能存在的過程,而是兒子壯大以取代衰老的父輩的過程。
   
  《4》。在“前資本主義社會“裏,社會的主要產業是工商業。因此,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資本家與工人階級。除了軍事工業外,大資本家與壟斷資本家所最關心的是超額利潤和擴張市場,他們較少關心發展新技術,在政治上厭惡民主法治。於是自由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逐漸在20世紀初走向了壟斷資本主義。但是同時,由於社會財富的增加、教育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社會文明的進步,推動經濟政治發展和轉型的主要力量來源於廣大的中產階層,即中小資本家、科學技術人員、知識分子、自由職業者、中層管理人員等。他們為了保護和擴大自己的利益,隻能以提高生產率和改善經營管理,才能與壟斷資本競爭,在政治上爭取民主法治以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因此,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快速發展,消除了城鄉、工農、地區3大差別後,建立和逐步完善了社會福利保障體製。這就是社會主義成分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的萌芽(和平長入)。前資本主義社會在20世紀90年代後轉變為“後資本主義社會”,即信息網絡社會時代的發達國家。在這些發達國家的後資本主義社會中,工農業的產值一般都占其國民總產值的25%以下,而服務業、知識經濟、金融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這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變成為管理階層與雇員和投資者的矛盾。在這次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經濟危機中,美國的最大騙子麥道夫(Medoff)騙取了幾百億美元,而他沒有投資1美元,他不是資本家,而是經紀人CEO[ 5][6].
  
  《5》。社會和生產力是如何進步和發展的呢?不是社會中所有的矛盾雙方互相激烈鬥爭或者社會中主要矛盾雙方激烈鬥爭的結果。而是社會中‖小矛盾(小不平衡) 小統一(小平衡)‖, 這種多次的量變而最後達到質變的結果。矛盾雙方激烈無休止的鬥爭隻會使社會衰弱、分裂、甚至崩潰解體,而不可能使社會和生產力進步和發展。矛盾雙方最激烈的鬥爭形式莫過於戰爭,在人類社會曆史上,那一次戰爭讓社會和生產力進步和發展了呢?戰爭本身就是破壞、毀滅、死亡。有人胡亂鼓吹,不破不立,多難興邦,亂而後能治。把破後之立、亂後之治歸功於之前的破和亂,這是完全錯誤的。破後能否立、亂後能否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中國在1958年大躍進失敗後,59年廬山會議應該糾左,卻變成繼續反右。文化大革命亂了3年之後,69年中共9大就應該停止文革內亂而恢複生產,然而文革動亂卻繼續搞到76.10月毛澤東逝世之後才停止。可見,從破到立、從亂到治之間,如果沒有某種機製、力量去推動、糾偏和改正錯誤,這個進步的“立”的過程是不會自動、必然實現的。更荒謬的是所謂“不斷革命論”的提法和理論,說文化大革命要每7~8年搞一次。果如此,“不斷革命論”就是不斷破壞、動亂直到社會崩潰為止的謬論。
   那麽,社會和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是如何實現的呢?在保持社會基本穩定的情況下,中間(產)階層中的矛盾某方麵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或發展,然後帶動社會各個方麵在不破壞社會基本穩定的條件下平衡協調的發展。於是社會在 [不平衡↔平衡]的微小震蕩中發展前進。任何社會的既得利益者的統治階級總是懶得化力氣發展生產力的,而被剝削壓迫的階級又無力發展生產力。所以,隻有社會的中間(產)階層才是改進、發明、利用、推廣生產力的先進的、主要的力量。
  
  《6》。革命、戰爭、農民暴動等對社會曆史的發展究竟起到什麽作用呢?總地來說,就可能是起一種減壓閥的作用。有人鼓吹說,革命是曆史前進的火車頭。這是錯誤的。無論是戰爭,或者廣泛的農民暴動本身,有時是社會矛盾激化到對抗性的結果,有時是民眾為戰爭發動者的信仰、口號所煽動的結果。所以戰爭本身就是破壞生產和減少人口。在農業社會,戰爭的一個重要起因就是人口大發展後在大天災時引起的饑荒。如果某次戰爭後的統治者能夠緩和社會矛盾和發展生產,該次戰爭就起到了發展生產的一些輔助作用。
  
  《7》。結論:可見,在任何時候,任何社會裏,推動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和轉型的主要成分和先進積極的力量是該社會的中間(產)階層。中間階層在人數上占社會總人數中的多數,在經濟上也是全社會經濟中的主體。這就是人們在思想行為上實行“中庸之道”的社會經濟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一係列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觀念和結論之所以產生偏激和錯誤,是因為將社會兩極的次要力量當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和主體。可見,馬克思提出的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製、消滅階級等觀點都是錯誤的,不符合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的。
   1*。在人類社會曆史上,任何一種舊的生產關係都不可能被新的生產關係所消滅,而隻能逐漸被頂替。所以,在資本主義的廢墟上建立嶄新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完全不可能的。
   2*。在資本主義社會,所謂,工人階級是最先進的力量也是錯誤的觀點。而由此推論出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就錯誤更大。所以掌權後的共產黨並不是推進生產力進步發展的先進力量,最終會成為阻力。這就是蘇聯、東歐共產黨政權倒台,和中國社會轉型的根本原因。
   3*。工人階級是資產階級的拙墓人,這結論更為謬誤。作者在《“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科學依據和結構類型 》[1]一文中指出,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是一對反質型矛盾,同生共死,誰也離不開誰。正如奴隸不能成為奴隸主的拙墓人、農民不能成為地主階級的拙墓人,其道理是同樣的。.[5][6] 所以各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後,其上層就變成新統治階級。
   4*。社會曆史上還沒有階級整體被直接消滅的現象發生,而隻能逐漸被取代而衰亡。因為舊的生產關係是被新的生產關係逐漸取代而衰亡的。但是,奴隸主和奴隸、地主和農民、資本家和工人的個人地位在特定的條件下是可能轉變的。 
   5*。2002年,中共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在16次黨代表大會提出了三個代表理論作為中共的指導思想,即中共“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問題在於,共產黨作為一個長期的“專政黨”或者說“執政黨”,如果不將“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改革為合乎“中庸之道”;即經濟上發展壯大中產階層的經濟,使其成為主體;政治體製不能代表、保護、壯大中產階層的利益;那就沒有什麽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可被代表,就隻能代表少數落後的買辦、官僚、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而為他們服務;中國現實完全證實了此處的觀點;而“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隻能成為忽悠人們的假大空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