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應有之知見:

(2009-12-18 14:49:07) 下一個
敬轉供養佛弟子

修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應有之知見:

此一念佛圓通章的全文,無一處說到持名念佛。自始至終,皆說「憶」說「念」,而不說持佛名號,唸佛洪名。
本法門是修定之法門,非持名法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是一種修定的法門,藉著修定的方法修淨土,是既直接又有效的淨土法門。(註五)


一般念佛人大多執持佛號,散心念佛。雖然稱為念佛,但大約是打妄想的時候居多。較精進者,發覺妄想時,便趕緊回到佛號。真正精進的人,是念佛時不但心中默唸佛號,也同時憶念著佛。最後是念佛時,佛號不起,心中仍是念佛,進入無相的境地;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念佛念到無佛可念」,行住坐臥皆在無相念佛之境界中,這便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之初步入門。
一般人修淨土法門,大多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唸或默唸佛號的方法。不停的唱唸,到達隻有佛號而無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繫念佛之名號,名事一心。持咒的人亦大多如此。 然而,楞嚴經中二十五位菩薩所說的各自修行圓通法門,無一不是修定的法門。每一種法門都可以使人親見佛性,證得理一心,乃至五蘊皆空的究竟解脫境界,所以叫做圓通法門。其中第二十四種法門,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敘述的念佛圓通法門,此一念佛圓通章的全文,無一處說到持名念佛。自始至終,皆說「憶」說「念」,而不說持佛名號,唸佛洪名。乃至於文末說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境地而「入三摩地」。
何以故?憶者無名字、無形相。念者無名號、無聲音。若有名號及聲音,便成了唸佛號、唱佛號。所以念佛圓通章全文不曾說到持名念佛,而說憶佛念佛。
譬如念佛時,口中唱唸佛號,舌根必動;胸腹則因唱唸佛號,必須控製出氣及緊急吸氣,是身根動,鼻根亦受牽動;口唸時凝心傾聽,是耳根動;諸根既動,意根不得不動。如此,即不能算是都攝六根,更談不上是淨念相繼。若在心中默唸佛號,同時憶念於佛,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雖然不動,卻仍有意根在動。當心中佛號不停地在唱唸時,心中其實是在重覆簡單的妄念。如果是唸「阿彌陀佛」,則一句佛號是四個念、四個聲音;既然有四個念和四個聲音在心中不停地重複著,可知意根尚未攝於不動。既然意根尚未攝於一念而保持不斷,便不能稱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所謂淨念相繼,乃指心中的那一念是清淨之念;苦思世俗事即非淨念。即使是思惟善事善法,甚至思惟佛法,都不能稱為淨念。從修定的知見而言,凡是一切的語言文字形相,都是妄念,不名淨念。必須是離卻語言文字形相來憶佛念佛,這個念頭才叫做淨念。這樣憶佛念佛的淨念相繼不斷,才是淨念相繼。如果這個淨念有時被打斷,然後再繼續,也不能稱為淨念相繼,隻能稱為淨念斷續。即使隻是中斷一秒鐘、半秒鐘,也隻能稱為淨念斷續。欲入三摩地(定)者,不但要都攝六根,還得要淨念相繼才成。所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離相的、是無相的。
茲另引大寶積經裡麵的一段經文來說明:「言無相者,所謂無身及身施設,無名無句,亦無示現。」凡修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者,務請將此知見融會貫通,深入領會。
依字麵解釋,所謂無相,就是沒有色身,沒有因色身而有的一切思惟法則的施設,沒有語言、文字、名句,沒有意思表示可以讓人得知得見。
詳細一點來說:我們所處的這個物質世間,有人、各種傍生、一切無情生命和介乎有情生與無情生之間的生命(天、修羅、地獄、餓鬼等四道暫且不論),有種種分別,乃至人與人間的外表相貌互相差別,各類有情生與無情生,於其同類之間的相貌互相差別,皆因有色身的緣故。若無色身,便無此表相:既無表相即是無相。
此物質世間的一切表相、行為、符號、思惟、法則之施設,皆因色身而來。若無色身存在物質世間,則一切表相皆不存在;既無色身與表相,便無行為、符號、語言、思惟、法則等存在於世間。欲界天(註六)--即多數外教所謂的天堂、天國等,亦復如是。
此物質世間的一切言語,包括傍生類的聲音訊號,皆因色身之存在而施設,以便與同類及異類互相溝通和表示完整意思。因有文句、便有思惟;因於思惟而有法則;發展到後來便有文學、神學、科學、藝術、形而上學……等等一切世間學問施設。因為有色身,便有爭執、愛戀,於是世間便為解決因爭執貪愛所起的紛爭而製定法則,這些法則的演進,漸漸成為法律。
是故世間一切語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則等等法相之所以生成、存在、演化,皆植因於身的施設。這一切語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則之存在,隻有一個目的--表示意思。而意思表示之存在,便是因為有色身的緣故。物質世間是如此,欲界六天亦復如是。所以諸佛世尊多在人間成佛。若不在人間成佛,而在欲界天成佛,則隻能度化欲界天的眾生--天人、天神、天主。不能顯示於人間,則難以度化人間眾生。而欲界天眾生貪著五欲之樂,度化甚難。若在人間成佛,度人較易,以眾生得親見恭聞故;而欲界及色界諸天之有緣者,亦得於人間奉覲。是故諸佛世尊皆在人間成佛,以人間有色身及有語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則等「身施設」可以示現之故。
由以上經文略釋即知:若離色身、身施設、語言、文句及意思表示,便是無相。而此念佛圓通法門,所謂「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境界,沒有色身、語言、文句、符號、色身施設等,亦無法示現予他人知悉。除非這位無相念佛的人,藉著色身及語言文句等色身施設之思惟和法則,向他人示現這種念佛的方法和境界,否則他人無從得知。而此種無相念佛之境界,才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之真趣。
註五、一般持名念佛者,若聞修定,往往退避三舍。殊不知持名念佛亦是修定法門之一。如觀經四帖疏卷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修定極為重要,歷來祖師們已多所說明。茲再舉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典故為例,以證淨土行者修定之重要。據慧遠法師文鈔排印流通序載:「……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慧遠)與緇素一百二十三人結社念佛,求生西方。此諸人等、於臨終時皆有瑞應,皆得往生。良由諸人……蒙遠公開導、及諸友切磋琢磨之力,故獲此益。此係最初結社之人,若終公之世三十餘年之內,蒙其法化而修淨業、得三昧而登蓮邦者,何可勝數。」又慧遠法師文鈔附編載:「……師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唯以淨土克勤於念。初十一年,澄心繫想,三睹聖相,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觀乎右載,可知蓮宗初祖結蓮社之一百二十三人,其所以能全部往生極樂世界,乃由慧遠大師之教導及互相切磋,努力勤習所致。而慧遠大師念佛之法是專思寂想,乃能三睹聖相,並於往生前七天復蒙彌陀示現預知。當時也是在定中憶佛之後,從定而起所見。由此可知持名固然亦可生西,主要則是藉此排遣妄想攀緣。末學以為淨土行者可藉持名為前方便,修持一段時間後,轉學遠公之專思寂想。欲學專思寂想,可藉無相念佛法門之助益,迅速得入。將來必定往生,並可蓮品高昇,莫以下品中品往生為足。
又如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載:「……又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此等境界,若非定力何能成辦?又道:「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行也。」凡此種種,莫非與定相應。是故行者若欲往生極樂,並求蓮品高昇者,切宜增強定力,以助淨土之修持。
註六、欲界天:世間分為三類、或稱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包括物質世間及四天王天以上至他化自在天等六天,以此界中眾生尚有男女相及淫欲故稱欲界。色界共有十八天,是修得初禪至四禪的眾生及三果聖人所居住之處,僅有形像而無男女之別,亦無淫行。無色界是修得四空定的眾生所住之處,共有四天,純為精神狀態,已無形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