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醫理論的價值

(2009-08-05 09:41:09) 下一個
                                                               中醫理論的價值
                                                                                                                                                          07-21/2009

有一點是“堅守中醫論”和“中醫淘汰論”兩者共同都承認的:中藥確實有效。

兩者不同的關鍵是,堅守中醫論,是用中醫的理論指導中藥的應用;中醫淘汰論,是以“實驗室證明”的理論思想指導中藥的應用。也就是說,中醫堅守論最根本要堅守的是中醫的理論;中醫淘汰論最根本要淘汰的也是中醫的理論。

所以目前爭議最大的就是:中醫理論是否有價值,是否需要繼續存在,理論中醫是否需要繼續發展,還是在現代醫學出現以後就應該被淘汰。

“西醫是科學的,中醫是不科學的,所以中醫應該淘汰”,這是中醫淘汰論最基本的論點。

A.什麽是科學?

狹義科學:

科學首先是一種知識形態,嚴格來說,科學的知識,必須對事物進行定量化分析,數學的精確。西方的物理學,化學都是典型的科學,最嚴格的科學。

我們知道,數軸的兩端是無限的,數軸上任何兩點之間的數也是無限的。也就是說,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從大小兩個極端來看,大到宇宙,小到誇克,都還仍然是未知數。所以沒有絕對的定量的精確,從最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定量隻能是概率上的定量。

另外,有一個海森堡不確定原理(英語: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有時也被譯成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指在一個量子力學係統中,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動量不可被同時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和動量的不確定性,是不可避免的。
不確定性也是一種波的特性。在經典物理中波也有不確定性。比如波的頻率和波到達的時間之間就有不確定性。要測量頻率,就要等幾個波峰的到達,但這樣一來波到達的時間就沒法被精確地測量了。
現代量子力學,大膽地假設,粒子的量子邉觼K不明確……在原子裏的電子並不是移動於明確的軌道,而是模糊不清,無法直接觀察的軌域……
以上大意引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你看,嚴格來說,最嚴格的物理學也有測不準,不確定性,也有模糊不清,無法直接觀察的現象。你能說物理學不科學嗎?

有一個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混淆,我們通常所說的科學,往往是相對於迷信而言的。並不是以上所講的狹隘意義上的科學。

中醫相對於迷信而言是科學的,但是它也在不斷的去偽存真,不斷的自潔,和“被潔”,去除糟粕,取其精華,這大概是任何一門學科發展的必經之路。

B. 西醫就科學嗎?

我看過何裕民老師的不少著作和文章,很佩服他“自信而冷靜的,能夠和現代科學平等對話的聲音”。他曾經說過,從狹義科學的意義上來講,“現代西方醫學都不是科學”。

他引述了美國人庫恩的議論,醫學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基礎醫學,這一部分,算得上是科學;另一部分是醫學的主體---臨床醫學,這一部分遠遠夠不上科學的標準。

物理,化學最後的表達方式都是數字和公式,而西醫化驗和實驗室數據講的隻能是概率,正常值大概是多少,經常說參考值,供醫生考慮。很多時候實驗室的數據不能說明問題,必須有醫生的腦子思考才能決定。而我們知道,人腦的思考不是“科學”思考,很多時候是“模糊”思考。

如果“精確定量”是最準確的,那還要老醫生幹什麽?還要經驗幹什麽?到醫院,把所有的數據一查,抽抽血,再拿幾個機器照照,行了,電腦全出來了,拿藥去吧。
無人駕駛飛機為什麽至今不能廣為應用?因為那些精確的數字,還是不能代替人腦的模糊思維。
 
隨著科學的發展,精確定量愈來愈多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精確永遠代替不了“模糊”,如同機器人永遠代替不了人一樣。

定量分析不是科學化的唯一標準。

定量是人類借助進行抽象思維的工具,西醫主要相信的是客觀工具,並利用客觀工具進行診斷和治療,因此必然要借助定量分析。中醫更相信人本身,利用人的高級模糊調控係統診療疾病,因而主要依賴人的模糊思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醫的診療“工具”更為先進。

人體的許多主觀感受型的症狀,由於受個體差異和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也很難對其定量。例如疼痛,可由於外界因素的變化而造成心理的改變,從而影響疼痛的自我感受。即使許多“它覺”症狀,也不一定能夠客觀定量,例如,麵色,汗出等等。

中醫用語定性為主,雖然被西醫認為不科學,不精確,但是現階段誰也離不開它,而且西醫在許多時候也求助於定性。 就臨床實踐來說,絕對定量有時候效果並不好,例如病人自覺身體烘熱,頭部悶脹暈痛,鼻塞聲重,流涕,咽幹而痛,周身酸懶沉重無力,脈浮數,苔薄,舌邊尖微紅。 西醫檢查各項客觀指標,血化驗全都正常,怎麽辦?隻能對症治療。或用一些輔助療法,難收顯效。 中醫經過辯證認為是外感風熱濕毒之邪侵犯,用清熱解毒,解表化濕法治療,收效較快。

患過這種病的人有體會,這時候的自我感受往往比患某些有客觀指標的疾病更難受。雖然定量診斷是“精確的”,但是定性診斷的中醫臨床效果更好一些。

不少沒有客觀指標的慢性病,甚至急性病,西醫不定量就失去了治療依據,往往看中醫更好一些。有不少“病”就是這樣被消滅在未成“病”之時,這不是很好嘛。我們知道血化驗,影像學檢查等等出現異常,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往往不是一開始就不正常的。有的時候,等到過幾年,終於診斷出來是什麽病的時候,恐怕早就失去了治療的早期最佳階段。所以有人說,“中醫讓人糊裏糊塗的活者,西醫讓人明明白白的死去”。

有一個病人四年前就有手麻感,偶爾顫抖,逐漸加重。他為此看了四年醫生,血化驗,CT,MRI,脊柱,大腦,局部神經等等,反複做,反複檢查,一直查不出任何異常。曾經被懷疑過書寫震顫,MS,ALS,Lyme’s,但是最後又都被排除了。因為沒有最後的診斷結果,一直沒有治療。因為在西方人的觀念之中,不知道是什麽病就沒有辦法治療。最後有一個醫生診斷他是患了“早期巴金森”,但是同時也告訴他,“這病沒法治。”他於是開始尋求替代醫學,針灸,希望能幫助他治好這個病。

我就在想,如果早期用中醫針灸,會不會他的“病”就不發展到這個地步呢?糊裏糊塗的治好了不是很好嘛,為什麽非要等到病情發展到影像學能看見了,知道是什麽病了,才來尋求幫助呢。

那些早期症狀,在定量分析出現“異常”之前,用咱們的“模糊思維”進行治療,是否能使一些病最後不發展成“病”呢,或許是不是能夠阻止一些病的惡化呢。

定量分析不是研究人體科學的唯一標準。定性分析,模糊思維仍將長時間的被用於人體科學的研究之中。

何裕民老師說,“生命科學講的都是概率,百分比,大概是多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使生物科學也夠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科學。”

所以,無論從理論上,從臨床上,西醫醫學也夠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科學,不是完美無缺的,是有缺陷的。

如果你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你就沒有理由不讓另一個有潛質的理論發展,以彌補你的缺陷,即使也同樣達不到最終的完美,起碼可以共存。
 
C. 探求結構不是研究人體的唯一途徑

西方科學在研究中醫理論時,總是希望首先找到結構,看到物質,例如探究五髒的結構,陰陽的物質基礎,經絡的形態等等,在這些方麵的研究也確實是有成效的。

但是這種研究方法,是用肢解中醫的方法研究中醫,試圖把中醫理論對號入座的納入西醫體係。一旦對上號,中醫生理“白箱化”,那麽,理論中醫就會像草稿紙一樣被丟入垃圾箱,最終把中醫“提高”到西醫的水平。

從古希臘名言到當今的係統論都指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這就使得從探求結構出發的分析方法帶有局限性。局部的功能不能解釋整體的功能,整體的功能不等於局部功能之和。不能否認了解局部對認識整體的重要意義,但決不可能把這種方法,看作認識整體的唯一途徑。

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例如經絡,現在人們都承認它是存在的了,也承認它隻存在於活體上,不存在於屍體上,但是仍然看不見。

“場”,“波”都不是西醫意義上的物質的,你能說它不存在嗎?量子力學中的“波”就帶有不確定性,你能說它不科學嗎?而這種帶有不確定性的“波”的運動就很像中醫裏麵講的氣的運動變化功能。隻能說我們探求結構的研究方法還不足以完成對人體研究的任務。
 
D. 實驗方法不是研究生命的唯一手段

方舟子先生說,“科學研究有一個解決爭議的可靠方法:可重複的,獨立的觀察或實驗。”也就是說,中醫不用實驗室裏的實驗來研究人體,所以是不科學的。

自然科學之物理學,化學等,自從采用實驗手段,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獲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揭開了大千世界的諸多千古之謎,在人類認知和改造世界的整個兒過程中,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在生命科學領域,也借助實驗手段,解釋了許多低等和高等生命活動的現象。並找到了不少有效的藥物。對自然科學工作者來說,實驗室是辦公室的同義語。

在挖掘,整理中醫寶庫時,人們自然想到,中醫應該走進實驗室,這當然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如果認為,它是未來中醫研究的唯一手段,和證明中醫是否科學的唯一標準,那就值得討論了。
 
人乃萬物之靈,醫學研究的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物質運動。迄今為止,人類還不能清楚的解釋這朵最美的物質之花---- 自然界達到自我意識的人本身。生命雖然是大自然的產物,是物質的,但它是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是迄今人本身還不能加以摹擬的。

法國生理學家伯爾納100多年前就說過:“我認為生命現象不可能全部用無生命世界中所闡明的物理化學現象來說明”。

同理,低等動物的實驗也不能完全揭示高等生物的複雜生命過程。

就某一個個體來說,生命現象幾乎是不可能重複的,沒有任何兩個完全一樣的個體;就時空觀來說,我們不可能把某一個生物停在某一時空點上進行重複,而離開了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就沒有帶有特異性的生命個體。 影響生命與疾病的因素是紛繁複雜的。

從外界環境來說,人類至今對環境對自己的影響並不十分清楚;從內環境來說,生命的整體作用不等於局部作用之和;人體與疾病的特殊規律也不能用某些物理,化學,或現代生物學方法加以複製和取代,這就使實驗手段對研究生命與疾病帶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西醫在研究人體和治療疾病時,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把人體看作一部大機器,而不是具有高級自控調節能力的活係統。同時忽視社會心理因素,忽視人的本能,時時趨向健康的“自修複能力”,這是實驗醫學不可避免的局限。 實驗方法的本質是還原論,隨著醫學模式向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化,中醫用綜合的方法研究人體生命科學,一定不會過時,從總體來說,應該是西醫可以借鑒的方法。
 
我不是要完全否認實驗方法,因為目前對生物醫學模式的人並非完全認識清楚,這種方法在我國並非過時,而是不夠,僅在於說明實驗方法現在和將來都不是研究人體生命現象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衡量一門學科,科學與否的唯一準則。
 
E. 中醫是什麽科學?

中醫不僅僅是一門自然科學,還是一門人文科學。西醫主要研究的是人的“身”,它是實體的,所以用科學的定量的方法研究;中醫即研究人的身,也研究人的心,並且研究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不能否認,人的“心”和“身”是相互影響的,最典型的莫過生氣造成血壓增高。西醫能否定量一下,生多少“氣”,就能造成血壓增高,高多少?

人文科學有個研究方法就是統計學,據說是被承認為科學的方法。我認為我們應該大量應用統計學的方法,對中醫學的知識進行統計學的驗證。不但可以證明中醫的科學性,同時可以指導臨床實踐,也易於與現代科學溝通。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用中醫的理論作指導,用西醫承認的方法作研究的工具,對人體進行“科學研究”。這不僅易於與西醫的溝通,也是中醫本身在特定曆史環境下的發展。

例如,天人相應,我認為,天氣變化的時候,首先影響的是人的荷爾蒙,以及粘膜。

那麽,人的腎上腺素,甲狀腺素,內啡肽,兒茶酚胺等等,這些激素是如何對天氣變化作出反應的。人的鼻粘膜,胃粘膜,腸粘膜,對寒冷刺激產生充血,水腫變化有什麽規律。

天氣是如何影響血壓的, 天氣是如何影響睡眠的。

情誌對人的荷爾蒙產生什麽樣的影響。

總之,課題很多,用中醫理論作指導,統計學方法作工具,西醫激素水平,粘膜變化作指標依據,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研究領域。

當然這裏提到的隻是一點點思路,有待能人誌士們研究討論。 或許一門嶄新的人體生命科學,會由此萌生出萌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827 回複 悄悄話 誰說科學非要定量啦?概率論、模糊數學都屬於科學,樓主對科學的定義都錯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