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同一件事情如果由不同的人來幹,對應的說法也不盡相同。都說民以食為天,就拿填飽肚子來說吧,老百姓填飽肚子是吃飯,過去的皇帝填飽肚子是用膳。類似地,明明是印鈔機開足馬力印票子,但是經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國際金融教授 Richard Werner 和今天的美聯儲一演繹,就成了量化寬鬆 (Quantitative easing) 。看來把一件通俗易懂的事情說得漂漂亮亮的令不少凡人難懂,是全球精英們的共性。
不能不說,美國的影響力確實在全球範圍內仍算老大,這不, 6000 億美元的量化寬鬆在11 月3 日一出台,立馬成了活躍在各種媒體上的熱門詞匯,盡管日本人在2001 年就幹過類似的事情了,但日本人的量化寬鬆並不如今天美國人的量化寬鬆廣為天下知。按照美聯儲的說法,這6000 億美元並不是一下子全部投向市場,而是從2010 年11 月到2011 年6 月的8 個月內,每月投放750 億美元,分在八個月內完成。
對於不願勒緊腰帶過日子的美國人來說,美聯儲推出6000 億美元量化寬鬆也算是無奈之舉,畢竟全球的債權人或其它國家擁有的美元儲備會因之縮水是任何正常人都能想到的事情,美聯儲會因此被其它國家人人喊打也應在美聯儲的預料之中。通常來說,美聯儲刺激經濟的慣用手段是降低短期利率,但如今利率已快接近0 ,美國民眾眼中的失業率依然高企,複蘇之路似乎依然遙遙無期。於是,美聯儲推出了量化寬鬆,試圖通過買政府債券等形式抬高債券價格,從而降低長期利率,這意味著企業或個人從銀行借錢的成本將降低,變得樂於借錢擴大生產或增加大件方麵的消費例如買房子等等,最終達到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美聯儲的如意算盤打得不錯,但風險在於,如果擁有額外餘錢的銀行仍然不願向企業或個人放貸,量化寬鬆也就算失敗了。例如,美國的銀行發現把錢投向其它國家收益率更高,如很多人在賭人民幣升值,將錢投到了我國,那麽這些量化寬鬆的錢就會在我國興風作浪,對我國的通貨膨脹起到進一步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真是那樣的話,美聯儲藉量化寬鬆刺激美國經濟的初衷也就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在某種程度上說此舉損人不利己不算是不實之詞。
當然,即使那樣的話,量化寬鬆的6000 億美元也不會全部離開美國,相當一部分會在美國內部消化掉,其結果是通貨膨脹將不可避免。在筆者看來,有些人提到美國濫發貨幣自身卻無通脹的說法是缺乏耐心的說法,他們可能沒有注意到6000 億美元是分八個月發放,這個月量化寬鬆的錢不過750 億美元而已,而且任何一個政策從實施到見效果都免不了一段時間的滯後。
其實通貨膨脹已經開始了,按照美國一家關注通貨膨脹的機構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在2010 年九、十月間,美國的棉花價格上漲了54% ,玉米的價格上漲了29% ,大豆的價格上漲了22% ,糖的價格上漲了51% 。老百姓對這些增長沒什麽感覺是因為在美國的食品店或超市還沒有顯示出來,而食品店或超市還沒有大幅漲價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商家的顧慮:由於經濟危機,美國老百姓的錢包已然癟了很多,如果哪家超市食品漲價了,老百姓會一下子敬而遠之,從整體上影響到超市的生意。如果哪天超市自身扛不住了,自然會抬高價格把漲價的苦果分給消費者嚐嚐。悲觀的預計是,不用等到量化寬鬆的6000 億全部發放完畢,老百姓的菜籃子就會縮水,飲食費用就會直線上升,同樣的錢體現在餐桌上會變得不同。
另外一種情況是,由於世界上的其它國家在金融領域高築防火牆,將那些出離美境的量化寬鬆的錢打擊得無利可賺,那些錢無奈轉而回流到美國,其結果必然是通貨膨脹的加劇。
可以想見的是,無論哪種情況,即使最後6000 美元的量化寬鬆如美聯儲所願,美國經濟因此而複蘇,但人們先感受到的很可能是通貨膨脹的痛苦,而非加薪或找到工作的喜悅。
仿佛是對筆者想法的一種驗證,昨天筆者去一家美國超市買牛奶,驚訝地發現牛奶已經漲價了。因為筆者常去那家超市買一個牌子的牛奶,所以對其價格記得很牢,該牌子一加侖牛奶價格從上周的2.8 美元多漲到了近3.2 美元,上漲幅度達10% 以上。看來,通貨膨脹在超市已經悄然拉開了帷幕。
由於經濟危機,相信很多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的工資也沒有上漲甚至下降不少,隨著6000 億量化寬鬆的一步步出台,在美中國人上演“一覽無餘的工資和一路上漲的物價”的尷尬的可能性大增。
也許有人會認為,說美國將發生和國內一樣的高通脹有些危言聳聽,但切實做好思想準備、多些未雨綢繆總比掩耳盜鈴式的一味樂觀要好得多。
。另外就是轉嫁危機,惡化國際關係。這都肇因於job問題壓力太大,病急亂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