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血染長津湖的誌願軍第九兵團傷亡的真實數據 ZT

(2008-07-23 20:22:09) 下一個
血染長津湖的誌願軍第九兵團傷亡的真實數據 ZT

五十六年前的11月到12月間,在朝鮮東北部的長津湖地區,發生了一場對朝鮮戰爭戰局極為關鍵,對作戰雙方卻是極為慘烈的戰役,那就是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中國人民誌願軍第9兵團作為中國軍隊中精銳之師,嚴格執行隱蔽要求,迅速開進,成功包圍了分兵冒進的美軍王牌部隊海軍陸戰隊第1師與美第7師31團。在隨後的激烈戰鬥中,裝備簡陋,糧彈不繼的中國第20軍和27軍與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最先進對手浴血奮戰,用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洪流,最終給予陸戰1師以殲滅性打擊,將第7師31團成建製殲滅,共殲滅美、英、韓部隊13916人。在中國軍隊獲得巨大戰果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不少在國內解放戰爭時立下赫赫戰功的戰鬥英雄和骨幹壯烈犧牲,整個9兵團也減員嚴重,元氣大傷。由於國內最權威的《抗美援朝戰爭史》(2000版)在第2卷第132頁隻記載了中國軍隊在第二次戰役中傷亡3.07餘萬人,並沒有詳細記載9兵團的傷亡情況,因此現在對9兵團的傷亡情況就產生了爭議。



根據《第一次較量》一書的記載,9兵團減員4萬餘人,其中凍傷減員3萬多人,凍死4千餘人。中央黨史出版社的《開國第一戰》在第295頁的記載精確到了“第9兵團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餘人,凍傷後救治無效致亡者3000餘人,減員總數48156人。”而《突擊》第三期的《冰血長津湖(之二)》一文在28頁則認為“長津湖之戰誌願軍戰鬥傷亡約為3萬,其中陣亡一萬餘,凍傷減員高達3萬餘,其中凍死4000餘。”幾個數字一對比,有比較大的差異,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來看長津湖之戰最讓人痛心的凍傷減員情況。中國人民誌願軍第9兵團在入朝前一直在準備渡海登陸作戰解放台灣,因朝鮮東線戰事緊迫,為把握戰機,才在到達中國東北後沒做停留,進行換裝整訓,就提前直接入朝作戰。結果各種準備不充分,入朝時寒區服裝來不及發放,加之對戰區氣候知之甚少,部隊又是長期在中國華北駐紮和作戰,缺乏高寒地區生活和作戰的經驗,防寒準備嚴重不足,人員衣著單薄。同時山路險峻,美軍飛機猖獗,大量汽車被毀,糧食、被服、彈藥補給運不上去,戰區內人煙稀少,就地籌糧十分困難。部隊進入戰區後,沒有住房,缺少糧食,隻能在雪地宿營,而長津湖地區溫度在當年11月下旬已經下降到零下27度。(見《抗美援朝戰爭史》(2000版)在第2卷第111-112頁)誌願。軍第9兵團在長津湖地區的作戰,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在戰役進行期間,戰區連降大雪,氣溫平均在零下攝氏27度左右,最低達零下30多度,雪積數尺,江河道路冰凍。官兵們衣著單薄,糧彈缺乏,忍饑受凍,加上後勤補給困難,有的部隊一兩天隻能吃上一頓結冰的高粱米,官兵體質嚴重下降,凍傷減員嚴重。在新興裏戰鬥中,第27軍第80師第240團第5連衝鋒時受到敵火壓製,全連呈戰鬥隊形臥倒在雪地,最後全部凍死。嚴寒的天氣,也直接影響了武器的使用,部隊配備的迫擊炮70%無法使用,許多步槍、機槍槍栓被凍無法擊發,通信聯絡也極不通暢。(《抗美援朝戰爭史》(2000版)在第二卷第126頁)美陸戰1師在擁有遠比誌願軍完備的禦寒裝備的情況下在22215人中仍然有7300人凍傷,而穿著華東地區棉衣進入零下27度的長津湖地區的9兵團則情況更嚴重,入朝行軍第一天就有800人凍傷。戰役結束後公認此戰出現了我軍曆史上最嚴重的凍傷減員現象,各方麵記載也基本一致,因此凍傷3萬餘人,凍死4000餘人的數字沒有什麽爭議。



再看爭議的焦點,也就是戰鬥傷亡。美軍宣稱給誌願軍9兵團造成了3.75萬人的傷亡,其中2.5萬人死亡。由於美軍在長津湖之戰開始時就處於被動地位,後麵更是曆經艱險才突破9兵團重重阻擊從海上撤退,基本沒有閑暇來打掃戰場統計誌願軍損失,這個戰果也隻是來源於戰場指揮官的估計,無法準確顯示誌願軍傷亡情況。再看中方數據,27軍軍史記載的是戰鬥傷亡8339人,20軍軍史記載為陣亡4339人,負傷2890人,失蹤被俘764人,26軍戰鬥傷亡估計為3千左右。《冰血長津湖(之二)》則認為“長津湖之戰誌願軍戰鬥傷亡約為3萬,其中陣亡一萬餘。”這裏就是對9兵團傷亡數字出現爭議的關鍵點。

之所以人們對9兵團戰鬥傷亡數字有疑問,主要還是因為9兵團與敵相比在客觀條件上處於十分不利的位置。《威武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征戰紀實》在257頁這樣記載:“第27軍從濕熱的南方沿海地區緊急北上至朝鮮北部嚴寒的蓋馬高原作戰,不論從戰術、裝備和後勤物資保障上,距作戰都還存在很大差距。首先是軍事準備工作不足,任務轉換突然,從渡海登陸作戰一下轉換為對具有先進武器裝備和很強戰鬥力的美軍作戰。而我軍缺乏現代條件下與外軍作戰的技術戰術研究,組織指揮水平尚難適應與具有絕對製空權和壓製火力優勢之敵進行現代戰爭的要求;其次是後勤保障亦有嚴重困難因倉促北上,部隊中一部分禦寒冬裝未發齊,許多部隊尚穿著單褲、單鞋入朝,未戰已有凍傷減員。藥品、糧食及油料等物資短缺。同時,武器裝備與當麵之敵相比更是優劣懸殊。”9兵團因為匆忙入朝,部隊隻有少量日製九二式步兵炮和迫擊炮,與配備了近百輛坦克、上百門大口徑火炮並配備有專屬航空聯隊(通常為3中隊72架飛機,最多時7中隊150架飛機)的陸戰1師有天壤之別。而且陸戰1師作為美軍王牌部隊,戰鬥力極強,又是當時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部隊,火力遠勝於9兵團。就算是被9兵團殲滅的美第7師31團也配屬有37輛坦克和各種火炮46門,每天還能有數十架次的航空兵火力支援。而9兵團不但沒有飛機、坦克和大口徑火炮協同作戰,而且部隊配備的迫擊炮70%無法使用,許多步槍、機槍槍栓被凍無法擊發,彈藥特別是迫擊炮彈匱乏。同時9兵團雖然總兵力高達15萬人,但由於交通不便,隻能由20軍和27軍擔任主攻任務,其中20軍50569人,27軍50501人。而且9兵團在戰前低估了美軍兵力,像美第7師31團加上配屬作戰的第32團步兵第四營、師炮兵第57營、臨時支援分隊,總兵力高達4000人,事先誌願軍以為31團所在地隻有一個營,直到戰鬥開始後才發現被分割包圍的美軍近3萬人,其中陸戰1師2.5萬人。麵對裝備占有絕對優勢,戰鬥力又是美軍中首屈一指的陸戰1師,9兵團根本無法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用解放戰爭的方法殲滅對手。《威武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征戰紀實》在270頁總結:“我軍武器裝備特別是防空和反坦克火器極為落後,後勤補給和傷員轉運十分困難,加上罕見的大雪嚴寒,是造成我未能全殲柳潭裏之敵卻付出重大傷亡的主要原因。”

雖然在客觀條件對9兵團極端不利,但9兵團依然體現了主力部隊的優異素質,堅決執行中央軍委戰前部署,作風十分硬朗,以堅強的作戰意誌和大無畏的精神前赴後繼,不惜一切代價對敵人向敵人發起進攻,在極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因此也導致了自身嚴重的損失。據《威武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征戰紀實》第268頁記載,東線作戰第一階段結束後,27軍第79師合並為5個步兵連、2個機炮連,80師3個團合並為9個步兵連,81師3個團合並為17個步兵連,94師2個團合並為7個步兵連,每連隻有四、五十人。20軍最後隻抽出了200人協同26軍參加追擊美軍,軍主力轉入休整。所以《冰血長津湖(之二)》第27頁根據這些資料,將戰前27軍有5萬人,20軍2個主力師都均有1.1萬人加起來再減去參加追擊的27軍2000人,20軍200人,得出了中國軍隊這1軍加2師傷亡就達7萬人的數據,並在最後得出結論“長津湖之戰誌願軍戰鬥傷亡約為3萬,其中陣亡1萬餘,凍傷減員高達3萬餘,其中凍死4000餘。”9兵團損失真的嚴重到這種地步了嗎?

首先,27軍這2000人和20軍這200人的最後戰鬥人員人數是公認的。不過最後合並整編2000人參戰就代表27軍最後隻剩下2000人沒有出現傷亡嗎?《冰血長津湖(之二)》在27頁的理由是就算“加上後方機關非戰鬥人員(戰鬥緊張時,非戰鬥人員編入戰鬥部隊是誌願軍的慣例),傷亡至少也在6萬!”眾所周知,一支軍隊不可能100%全是一線戰鬥人員,中國軍隊雖然當時技術兵種不多,但也不可能有這麽高的戰鬥人員比例。由於9兵團自入朝後配屬運輸的汽車在美軍轟炸下損失慘重,部隊麵臨補給困境。特別在前線糧彈不濟的情況下,9兵團更多地將非戰鬥人員投入到了後勤運輸中。雖然誌願軍有非戰鬥人員編入戰鬥部隊的情況,但在沒有詳細資料佐證的情況下就判定27軍和20軍58師和60師將非戰鬥人員編入戰鬥人員參加戰鬥並全部傷亡未免就過於武斷了。宋時輪在1950年12月8日18時30分致電彭德懷、毛澤東:“第9兵團經近半月的激戰,部隊已經極度疲勞,特別是凍傷減員十分嚴重,情況最嚴重的第79師戰鬥傷亡2297人,凍傷減員2157人,全師縮編為5個步兵連、2個機炮連,難以繼續實施大的作戰行動。”入朝前9兵團各師都補充兵員,基本達到了每師1萬人的標準。79師在總傷亡4454人的情況下,就已經建製被破壞,隻能縮編為每連人數隻有四、五十的7個連隊繼續作戰。假設這傷亡的4454人全部都是戰鬥人員,再加上這縮編7個連不過近5千人,也就是全師前線的作戰人員不過是總兵力的一半。而且這種損失情況下就已經“損失最嚴重”、“難以繼續實施大的作戰行動”,雖然9兵團一心要將美軍殲滅,但在此時也沒發生將大批非作戰人員編入戰鬥部隊的情況,而是采取了縮編已有戰鬥人員的方法。所以僅僅根據27軍和20軍縮編後的參戰人數用加減法來得出9兵團傷亡情況就顯得以偏概全了。


其次,對9兵團的損失情況,其實國內資料敘述已經十分清楚了,本文開頭就已經引用了中央黨史出版社的《開國第一戰》在第295頁的記載:“第9兵團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餘人,凍傷後救治無效致亡者3000餘人,減員總數48156人。”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公開資料往往出於宣傳考慮,並不是真實反映實際情況,而是對己方傷亡情況有所保留,因此而對中方資料總是持否定和懷疑的態度。那麽這個減員4萬多人的數字究竟和實際有沒有出入呢?

關於此數字的出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的一份電報。也就是那封有名的“9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這封收錄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六卷241頁的電報,是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毛澤東於1950年12月17日發給誌願軍總部並9兵團的。《抗美援朝戰爭史》(2000版)在第2卷第127頁引用了這封電報中的“9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國內關於長津湖之戰的資料也都是從這裏引用了這句話。因此人們往往忽視了緊接著的下一句話:“9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由於氣候寒冷、給養缺乏及戰鬥激烈,減員達四萬人之多,中央對此極為懷念。”此電報為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發給誌願軍總部並9兵團,本就是內部電報,重點在嘉獎鼓勵和慰問,因此沒必要也不可能在這裏縮小9兵團的傷亡情況。在朝鮮戰爭期間,毛澤東作為中央軍委主席,一直都時刻關注著戰局發展,他的指示對誌願軍有決定性作用,因此他手中自然也掌握著最真實的前線傷亡情況,在當時從9兵團到誌願軍總部更不可能也不敢向毛主席隱瞞或壓縮部隊的傷亡情況。所以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17日這份電報中提及的9兵團減員數字,也就是關於9兵團損失情況的最好證明。



關於9兵團的損失,還有一個兵員補充數字。戰後休整期間,20軍補充了1.5萬人,27軍補充了14817人,合計接近3萬人。這就意味著2個軍犧牲、戰鬥受傷和凍傷導致失去戰鬥力和短時間內無法康複的官兵就接近3萬人。因為9兵團在長津湖作戰時補給困難,比起可以用飛機撤退傷員的美軍,誌願軍醫療條件根本無法與之相比,再加上嚴寒和缺醫少藥的雙重困難,所以9兵團傷員在沒有及時有效的醫療救護的情況下,傷勢惡化導致失去戰鬥力甚至犧牲的情況很多,比如凍傷致亡的就高達3000餘人,戰鬥受傷後的死亡率會更高,而且戰事激烈時,很多戰士都輕傷不下火線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兩個主力軍在51年1月-3月補充近3萬人,再考慮第26軍的補充,加上輕傷歸隊人員,基本與《開國第一戰》記載的減員4萬餘人相符。



所以,綜合中方各種資料,結合20軍和27軍軍史,以及當時的中方電報往來,可以認定中央黨史出版社的《開國第一戰》關於“第9兵團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餘人,凍傷後救治無效致亡者3000餘人,減員總數48156人。”真實反映了9兵團在長津湖一役的損失情況。



後記



長津湖就像一塊試金石,陸戰1師突破數倍於己的中國軍隊的重重包圍,逃脫了像北極熊團一樣被殲滅的命運,帶著裝備和傷員從海上撤離,顯示出了美國王牌部隊的老練和強悍。而9兵團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不畏強敵,不但擊退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而且更創造了成建製殲滅美軍一個團的成功戰例,不愧為中國第一等的精銳主力。雖然9兵團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未盡全功,讓陸戰1師得以逃出生天,但這場用血肉長城抗擊鋼鐵洪流的經典戰役與9兵團的功勳和教訓,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