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謀求和領取蔣介石政府津貼看魯迅骨頭之硬軟
(2009-01-29 19:28:47)
下一個
從謀求和領取蔣介石政府津貼看魯迅骨頭之硬軟
孫乃修
毛澤東曾稱頌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那番話成為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魯迅研究界之圭臬。許多研究者承此腔調,寫了大量文章稱頌魯迅,出版了大量書籍歌頌所謂魯迅精神。在那片拚命拔高和攀比著讚美的合唱聲中,兩代知識者製作了一個完美的魯迅。他們都無視這一事實:魯迅鑽營和領取蔣介石政府的津貼長達四年之久。而那些被魯迅喋喋辱罵為走狗、吧兒、資產階級學者作家的陳源、徐誌摩、梁實秋、林語堂、胡適等等人格獨立的知識分子,卻都沒有這份本領。讓我們看看魯迅的骨頭到底是硬還是軟。
一、
首先應當指出這一事實:魯迅能夠拿到國民黨蔣介石政府這筆津貼,並非這個政府主動給他的,而是他通過各種人去幕後活動、向黨國權力人物說情才得到的。他那麽嚴峻叱責別人鑽營投靠,然而,在1927年北伐勝利、蔣介石國民黨政權初建之際,魯迅卻通過他的朋友們在暗中有種種趨附和說項活動。
1927年5月25日,國民黨政府浙江省務委員會通過設立浙江大學研究院計劃,蔡元培是九人籌備委員之一。魯迅聞訊,通過他的同鄉章廷謙、鄭奠等人向蔡元培活動,為他爭職位。這是上海“4.12”事件後一個月的事。6月12日,魯迅致信章廷謙,感謝章、鄭為他積極向蔡元培去爭:“我很感謝你和介石向孑公去爭,以致此公將必請我們入研究院。然而我有何物可研究呢?古史乎?鼻已‘辨’了;文學乎,胡適之已‘革命’了,所餘者,隻有‘可惡’而已。”(介石指鄭奠,此公指蔡元培)可見他想望職位,卻無心治學,心中空蕩蕩;史學界有顧氏新思維、新成果出現,文學界有胡適新思想、新方法和累累成果聯翩問世,他以為文史學問都讓胡、顧二人獨占了,他似乎已無事可做,隻能去研究“可惡”。不過,他實在渴望這肥缺,此時他不罵國民黨屠刀之血腥,不見他義正詞嚴斥罵“屠伯”如何逍遙,亦不見恥食周粟的夷齊風骨。
不料謀取浙江大學研究院位置失敗。1927年7月28日魯迅致章廷謙,為未受國民黨勢力賞識而大怨,譏罵蔣夢麟(時任浙江省教育廳首任廳長),大發牢騷地抱怨“浙江不能容納人才”,“我常歎新官僚不比舊官僚好,舊者如破落戶,新者如暴發戶,倘若我們去當聽差,一定是破落戶子弟容易侍候,若遇暴發戶子弟,則賤相未脫而遽大擺其架子,其蠢臭何可向邇哉。”為自己未受聘而罵聲騰起,讚揚起舊官僚。但是,罵歸罵,鑽歸鑽。
同年6月12日魯迅致章廷謙,因為蔡元培賞識別人,遂對蔡元培銜恨播怨:“其實,我和此公,氣味不投者也,民元以後,他所賞識者,袁希濤蔣維喬輩,則16年之頃,其所賞識者,也就可以類推了。”這是一種爭風吃醋心態。若以為魯迅與蔡“氣味不投”,是出於耿介不阿,以為他決不會托人走蔡氏門路謀私,那你就不懂魯迅或誤解魯迅了。他在信中如此譏罵蔡氏,暗中卻繼續托人走蔡門路。
這裏需要插一筆:1912年南京民國政府剛剛成立,魯迅就托付許壽裳,走當時的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門路,蔡元培把魯迅從紹興調到南京教育部,由小城的一個中學教員,成為京城政府裏的職員,當年就被提拔為僉事,為他謀得15年薪水優厚的飯碗(1912~1926)。對於蔡元培民國初年這一舉薦之恩,魯迅不但不銜恩,反而背後譏蔡。
1927年6月27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蔡元培等提議組建中華民國大學院,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相當於教育部),蔡任院長。值此國家重建之際,魯迅通過同鄉以及光複會同人許壽裳的關係,再次向蔡元培活動(蔡亦是紹興人)。9月19日,魯迅致章廷謙,告以自己要去上海,再去南京,偏偏拿出不吃嗟來之食架式:“但不是謀飯碗,孑公複膺大學院長,飯仍是蔣維喬袁希濤口中物也。”(孑公指蔡元培)他對蔡元培賞識他人而深銜不滿,揣測蔡會把職位給別人,自己沒份,憂怨酸酸。魯迅說不去南京“謀飯碗”,此時許壽裳正為他走南京政府要員門路。結果,蔡元培大筆一揮,給魯迅“特約撰述員”名義,不用上班,每月300大洋,由國民黨政府養起來。他再次受蔡元培恩惠,從蔣介石政府謀到“飯碗”,美餐亦成嘟嘟囔囔、滿口怨言的魯迅“口中物”。得此嗟來之食,他閉上嘴,不罵蔡公把飯給蔣、袁諸人了。
魯迅一生受到同鄉蔡元培兩次慷慨提攜和巨大幫助,皆在他處於困境、渴望履新的人生轉折點。辛亥革命後,蔡招他到南京教育部任職。幾個月後,袁世凱攫得政權,蔡辭職而去。魯迅任職京城教育部,為後來“5.4”新文化運動之際得朋友之助而登上文壇,奠定環境條件。
這次給魯迅津貼,是蔡元培第二次慷慨幫助魯迅。魯迅終於得到這筆政府津貼。此時,魯迅剛從所謂被國民黨大屠殺“嚇得目瞪口呆”的廣州到上海,得到屠殺者施與的津貼,一連領了四年,直到政府不再給,他卻從未拒絕領。魯迅在不同政權下都享受很好待遇:在清朝被選為留學生,在北洋軍閥政府任薪水優厚的小官僚,在國民黨政府領到優厚津貼。他幾次說自己不是革命者,不是勇士,都是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