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朝鮮戰爭的幾個觀點—長津湖的戰鬥zt

(2007-06-28 21:41:31) 下一個
關於朝鮮戰爭的幾個觀點(3)—長津湖的戰鬥

送交者: 蕭峰

在內戰結束後,中共元帥之一的名將劉伯承在南京組建了一所高級軍官學校,那些已居高位但完全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現代軍事理論的高級將領因此也有了一個重新學習的機會,但是當時所能使用的教官多是前國軍的高級將領和高級參謀人員。於是那些過去戰場上的對手便成了此時的老師和學生,隻是教師即使不是學生的階下囚,也曾是學生的手下敗將,所以教學雙方的關係是比較緊張的,老師基本上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針對這種情況,劉伯誠對這些傲慢的高級學生嚴厲的批評,特別是對那種普遍存在的自以為是的勝利者的傲氣和以常勝將軍自居,對現代軍事理論不屑一顧的輕狂。在這樣的批評中,劉伯承提到了長津湖的戰鬥,話語中有這樣的字句“長津湖一戰,一個軍團的兵力圍住美陸戰第一師,不但沒有能消滅哪怕是擊潰,讓美軍全建製地撤出戰鬥,還帶走了所有的傷員和武器裝備,敵我雙方傷亡比例卻高達1:10(大意如此)”。劉伯誠這些批評無疑擊中了某些人的痛腳,後來彭德懷在軍中大搞反對教條主義,也狠狠地報複了劉伯承一把。不知這位彭大元帥在落難挨整的時候,對那些挨過他整的人,是否會產生某種愧疚。我在此重提這一故事,隻是想說明,即使是在中共軍中,對長津湖的失敗也是一個共識。

說起這位劉伯承元帥,是我比較敬重的中共人物之一,他雖然是一個共產黨人,但還保留著一個職業軍人的素質,而不象其它中共將領,放政治和官職放在首位。

長津湖靠近朝鮮的東海岸,在50年的冬天,為了配合西海岸的聖誕節攻勢(中方的說法是第二次戰役),美軍派出第10軍在元山港登陸北進,側擊中朝軍隊,徹底解決朝鮮危機,而第10軍的主力,就是陸戰第一師。當時美軍上、下,都沒有能夠正確地估計中國介入的目的和深度,即使是在受到過中國軍隊強有力的打擊(中方說法是第一次戰役)之後,也還是如此。作為這個錯誤的後果,西海岸的第八集團;軍被中朝聯軍的突擊打成了驚弓之鳥,一口氣撤到了三八線以南,很快連漢城都放棄了。而集團軍司令官沃克將軍也在忙亂中遭車禍身亡;而東海岸的陸戰第1師,則陷入中共第13兵團三個軍約12萬大軍的包圍中。這是朝鮮戰爭暴發之後,聯合國軍一方空前的危機,如果陸戰第1師在長津湖被殲,聯合國軍必將放棄南韓。此後的近1個月的時間裏,雙方將士進行了殊死的戰鬥,最後的結局就象劉伯誠所說的圍攻的中共13兵團遭到近半的傷亡,而陸戰第1師則是全建製地突圍南撤。

陸戰第一師其實並不是一個長期的編製,是為了朝鮮戰爭由海軍陸戰隊臨時組建而成的。美國的海軍陸戰隊不是義務兵,而是誌願兵,所有的隊員都是職業軍人,它是美軍的王牌精銳,也是使用率最高的一支部隊。

在整個朝鮮戰爭中,美軍有兩次戰役是表現得最為出色的,第一次是仁川登陸,第二次就是長津湖的戰鬥。不知是曆史的巧合還是曆史的必然,這兩次戰役的主力都是陸戰第一師,特別是長津湖的戰鬥,以2萬多人的兵力,對抗近12萬大軍的圍攻,不但自己全身而退,還讓對方傷亡慘重,整個聯合國軍也由於他們的出色表現渡過了這次空前的危機。陸戰第一師無疑是韓戰中最光榮的一支部隊。

關於長津湖戰役的過程,有很多書都有描述,即使是中方的著作對這場戰役也有所描述,雖然在這些描述中基本都不承認戰役的失敗,但還是大致看得出戰鬥的結果遠遠不是中共所期望的。在此,我不打算再過多地敘述這場戰鬥的過程,對此有興趣的朋友是請閱讀相應的書籍,隻想就長津湖戰役中共失敗的原因以及這次失敗的後果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認為長津湖戰役的失敗,中共在韓軍隊的最高統率用兵不當是主要原因。9兵團無疑是中共軍中的精銳部隊,但它是3野的部隊,是原活躍在江南的新四軍為骨幹組建起來的,內戰中山東一帶作戰,根本就沒有在嚴寒地區作戰的經驗,軍中大量士兵因凍傷而失去作戰能力,嚴寒成了他們麵對的最為凶惡的敵人。如果當時彭德懷能夠有一點先見之明,將4野的13兵團用於長津湖,而將9兵團用來對付第8集團軍的話,情況也許會有利得多,雖然最終很可能也不會取得期望的戰果,但至少不至於付出10:1的代價,最後什麽也得不到。13兵團曾經長期轉戰在東北這樣的嚴寒地帶,所以嚴寒對他們已經不再是凶惡的敵人,還有可能是能夠幫助他們的朋友,此消彼長,有難的可能是美軍的海軍陸戰隊也說不定。特別是其中的38軍,在整個朝鮮戰場中,中共軍隊表現最為出色的就是這支皇牌,曾孤軍奮戰在漢江南岸的陣地上,為下一次的進攻保住了一個橋頭堡。可惜的是,隨著戰局的變化,在這個橋頭堡已經失去存在價值後,由於統率部仍存不切實際的妄想,使這支光榮的軍隊陷入苦苦掙紮在漢江南岸,最後幾乎全軍覆沒,但他們頑強的鬥誌也贏得對手的稱讚。在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的《朝鮮戰爭》中有這樣的話:“中國第38軍的英勇奮鬥精神,非常‘令人欽佩’,因為是背水之戰,所以拚命進行戰鬥。隻因斷絕了補給,才大部被殲。可謂彈盡糧絕。這次戰鬥後,該軍的番號再也沒有出現在第一線上。”在38年之後的1989年,這支部隊再一次揚名世界,這一次是由於它拒絕執行北京的鎮壓行動。據說當時的軍長稱病住進了醫院,後來副軍長還是帶隊進入了北京。又是38,純粹是巧合而矣。

其次,當時的前敵指揮官,即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也要為此次失敗負一定的責任。如果當時9兵團能夠審時度勢,將主攻方向放在隻有一個步兵團戰鬥群把守的下碣隅裏而不是有兩個步兵團戰鬥群把守的柳潭裏,還是有可能取得勝利的。所謂兵無常態,前敵指揮官的智慧和洞察力,將很大程度影響著戰役的勝敗。

此戰中共的優勢,一是兵力充足,二是戰場上形成分割包圍敵軍的有利態勢,不利的因素除嚴寒天氣之外,補給困難也是致命的弱點。在這種形勢之下,中共一方隻有速戰取勝,如果時間一拖,就必敗無疑。在這種局勢下,先打力量較小之敵應是上策,而令人很費解的是中共卻平均使用兵力,分別進攻柳潭裏和下碣隅裏,結果兩處攻擊均傷亡慘重,無功而返。更不可思議的是,對下碣隅裏的進攻中,對美軍陣地上的堆積如山的補給物資視而不見,致使整個戰役中,美軍基本沒有出現補給困難的局麵。美軍由於火力極為強大,所以也需求巨額的補給,如果在進攻中摧毀他們的補給物資,現場上的形勢是完全有可能逆轉。對這一軍事行為的唯一解釋就是中共對這些物資的渴望,使他們對士兵的生命毫不在惜,結果不但士兵的生命犧牲空前,那些可望不可及的物資反而為成為自身失敗的一個重大因素。所以宋時輪對這次失敗的責任應該還在彭德懷之上。

至於這次失敗的後果,我隻想簡單地說上幾句,如果中共贏得這場戰役,美軍將失去保衛南韓的重要力量,放棄南韓將是勢所必然。幸好,陸戰第1師終於不辱軍人的使命,他們的英勇和鬥誌,不單解救了他們自己,還解救了大韓民國。

當然,當事後諸葛亮總是最容易的,但其中有些問題我相信在以後還將遇到,就是關於人命的問題,這一次兵敗長津湖,輕視戰士的生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甚至不當回事,它將還會給中國人嚴厲的教訓。遺憾,即使到現在,在中國,輕視人命還相當普遍地存在。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