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崗夫人李力群的幾次搬家zt

(2007-06-14 20:21:25) 下一個
高崗夫人李力群的幾次搬家

李力群住的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座四合院將要拆遷。由於許多住戶故土難離,拆遷工作進程緩慢。征地單位五次三番上門勸說,並許以厚利,以期讓居民早日搬遷。李力群在這兒住30多年了,來勸說的人往往會被她說服,隻好去動員其他人家。陸續有人搬走了,還有幾個被開發商視為“釘子戶”的人家等待著李力群的最終決定。他們希望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給他們撐腰,因為這位柔弱不堪的老太太是見過大世麵的高崗的夫人。
  李力群說,我也說不上什麽話,隻是自己年紀大了,不願住樓房,也不想再過那種搬來搬去、動蕩不安的生活。
  李力群是江蘇邳縣人,父親是國民政府的縣長,叔父是中共地下黨員。17歲那年,她拿著叔父的上級、紅軍高級將領朱瑞寫給林伯渠的推薦信到了西安,換上八路軍製服後,和一批進步青年前往延安。在延安,她與高崗結為夫婦。
  解放後,李力群隨高崗一起從東北調到北京工作,先是暫住在三裏河國家計委大院。隨著高崗職位的升遷,一家人又搬到了東交民巷居住。
  “高饒事件”發生後,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丈夫去世第二天,李力群帶著四個孩子和正懷著的第五個孩子一起搬到了北京新街口的一處四合院。一家人開始過起了普通人的安靜生活。

  不久,彭德懷事件發生了。本已遠離政治旋渦的李力群還是被政治所牽連,她說,“我從新街口的家裏被帶走,關了三個月,要我交待彭德懷與高崗是如何陰謀勾結進行反黨的。我說,彭老總和高崗接觸時間最多的是1950、1951年,在沈陽我們的家裏。那時候正在抗美援朝,他們一個是誌願軍總司令,一個負責後方供應。他們在房間裏一談就是一整天一整夜,門前站著兩道崗。別說我,連秘書都不讓進他們屋,我哪能知道他們是如何勾結,怎麽反黨的?”
  見李力群提供不出有價值的東西,專案組將她從行政11級降為13級,放了出來。
  李力群說:“高崗走之前,將我們一家托付給周恩來照顧。總理日理萬機之餘,還抽出時間問我需要什麽。黨和政府也沒有把我們家當作‘反黨集團’的家庭來看待。至少孩子一點沒受委曲,正常上學,我也能夠照常上班。”

  降了級以後,李力群一家從西城的新街口搬到了南城的牛街,還是一個四合院,不過略微小了些。這時,一本《劉誌丹》的小說再次擾亂了他們一家的平靜。
  這本為紀念劉誌丹而寫的小說,因為“把劉誌丹寫得比毛主席還高明”和“誇大西北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被批判是為高崗翻案。在西北工作和曾經在西北工作過的一萬多名幹部被整,數萬個家庭受到牽連。
  “那時,‘文革’已經開始,”李力群說,“革命群眾衝進我們家進行批鬥,占了四合院的東、南、西三麵房子,將我們一家六口擠到北麵兩三間房子裏。”
  住在牛街的那段時日,李力群一次次被傳去寫揭發材料。批鬥彭德懷,要李力群揭發彭德懷與高崗陰謀奪權;批鬥習仲勳,李力群要揭發習仲勳與高崗陰謀篡位;“林彪事件”發生後,李力群仍要揭發林彪與高崗背後埋藏的更大陰謀。在外麵揭發別人,回家還要挨革命群眾批鬥,李力群再也支持不住了。
  接著,李力群的幾個孩子分別被“發配”去河南、湖南、甘肅、內蒙插隊,自己也被下放到安徽“五·七幹校”勞動改造。
  不幸的李力群又是幸福的。周恩來沒有忘記李力群的一家,毛澤東也指示將李力群作為保護對象。就這樣,李力群和幾個子女陸續返回北京。李力群先後當選為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從那以後,每逢重大節日,李力群都會受邀出席國宴,享受登天安門觀禮的高規格待遇。
  孩子都大了,牛街的兩三間房子顯然已經住不下李力群和她的子女,周恩來將他們一家安頓在現在的住處,漂泊的一家人總算又安定下來。
  李力群的二子三女,由於怕受父親牽連,都改隨母親的姓。最後一次搬家,連李力群用的都是一個假戶名,住了很長時間,鄰居們都還不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

  時至今日,李力群仍對毛澤東、周恩來心存感激。周恩來將她從安徽接回北京,親自挑選王府井一處鬧中取靜的四合院給他們一家居住。李力群希望能到圖書館工作,一邊看書一邊學習,周恩來同意了。沒想到隻上了十來天班,毛澤東知道了情況,說不行,李力群在東北是有影響的人,一定讓她回到教育部。並指示中央組織部,李力群的孩子無論考取哪個大學,都不能因為他們的身份而影響入學。
  李力群在東北的影響,是1948年她協助張聞天、徐特立一起創辦了東北第一育才學校並擔任首任校長。如今,每逢校慶日,學校都要請這位享受副部級待遇的老校長回家看看。
  對這次拆遷,經曆了數次運動的李力群知道,她隻能順其自然。那些指望她能在背後撐腰的老鄰居、老街坊,知道她一生的遭遇,不再強求李力群為他們呼籲,也不再將眼光盯在他們一家身上,一戶戶在拆遷書上簽了字。(葛申申摘自《中國老年》第6期 作者卓成 華西川)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