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網上無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慎獨與慎眾

(2011-10-22 12:31:16) 下一個


這裏有兩篇文章,分別是司令在08年所寫的“慎獨”,和英二應和的“慎眾”。當年草草讀過,卻正忙於海歸生活的適應,沒怎麽細探究竟。前幾天司令看了我寫的“撒馬利亞人的勇氣”一文,提及此篇。特意找來,認真拜讀N遍,深深頷首。很是佩服這二位,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咀嚼了我從論壇到博客到微博再回到博客甚而至於想要ID自殺的今日才淺淺嚐到的滋味。

特此轉貼留存。

 

【慎獨---一隻孤零零的花瓶】 by 窈窕淑女司令

 

慎獨與慎眾



早先就讀過些慎獨的理論,可沒什麽共鳴。

盡管那時中國社會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下已經開始一切為錢,二奶小姐遍地,理想主義殆盡,可離我的生活還有一段距離。後來開始上網、玩論壇,目睹芙蓉姐姐橫空出世,各類大俠、高手、才子玉女、牛鬼蛇神遍地,網上運動風起雲湧地越來越邪門,才覺得“慎獨”值得好好琢磨一下。

狗了一下,發現對慎獨的說法,儒家和莊子有挺大的分歧。

儒家說“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說俗了就是有人沒人的時候都得當正人君子,比如半夜三更無人之處也不能闖紅燈,一人在家裏時也得規規矩矩地,不能脫光光,不能說髒話等等。基本杜絕了當偽君子的可能性,有不苟的念頭大約還是可以想想的,但一定是不能說出來的。

後來又說儒家的所謂“慎獨”另有說法: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慎其獨也。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君子慎其獨也

聽起來很詩意,基本意思就是作為一個君子,要內心專注於“仁義禮智聖”五種“德之行”的狀態。

而《莊子大宗師》說:

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莊子的重點在“獨”上,而且有點玄學的味道,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人隻有在獨自一人,夜深人靜時,才能捫心自問真正體驗到內心本質的心理狀態。

儒家提倡“慎獨”,主要擔心有一批實為小人的偽君子,眾目睽睽之下都一本正經,而獨自一人沒人監視時就要幹點壞事。當年劉少奇大力提倡的所謂“共產黨人的修養”基本也是以“慎獨”為理論基礎。

儒家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就是虛偽了點,迂腐了點,也天真了點,挺象論壇上有些網友大聲號召“要做善良的人!!”,話是沒錯,可怎麽衡量,有什麽好處呢。

真能做到“慎獨”的前提是要要一顆良心。這良心是真實的良心,不是表達出來的良心,那些小人之成為小人就是因為沒有良心(或僅是有限的良心)約束,那你怎麽能要求他沒人知道或看見時不幹壞事呢,我想這也是儒家和法家的本質區別,法家根本不相信高舉道德大旗能約束小人,用重刑嚇唬就行了。

顯然我比較喜歡莊子的“慎獨”說法:自思,認識自己、挖掘自己靈魂。

夜深人靜時把挖出的靈魂放在桌子上,左邊是好的靈魂,右邊是有缺陷的,把有缺陷的再分分類,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小時候父母影響的,再有些是後天環境所致。。。

能補的就補,不能補的至少知道如何把那些有缺陷的靈魂修飾屏蔽起來,別把他們放出來。

人無完人,首先接受自己不是完人,隻有真正認識解釋自己,才能能夠理解他人理解世界。這基本就是我個人的“慎獨”理論。

這個過程必須要“獨”,隻有你自己才能做這件事,如果你自己都不想認識自己別人說你什麽都沒用,比如網上有些人,自己的感覺和別人對你的印象相差巨遠:丁丁丁。。。慎獨時刻!!

事實上很多人年紀一大把了,對自己到底是什麽樣的人仍然有很大的幻覺,不過更多的人一如既往地選擇有人時做偽君子,沒人看到時做真小人,這類人在網上見了不少。

“慎獨”是個和推崇真善美類似的理想而美好的理論,與大多數知識分子的獨善其身的想法一樣,僅對想“慎獨”的人適用,如同一隻美麗的花瓶,放在客廳裏很相襯,但在冰冷現實的水泥地上會很快被殘酷地碾個粉碎。

如果想用來約束道德,它的效力比宗教一類的還略遜一籌,:慎獨是種孤獨的選擇,而宗教則是個熱鬧的團體聚會;死後上天堂還是地獄對信徒來說是更直接的形象的選擇---宗教的兩個殺手劍:威脅與利誘,更直刺人性的心髒。

對了慎獨就是一隻孤零零的花瓶

 

*********************************

 

 

【慎獨與慎眾】 by 英二

 

群體心理學有個詞叫 “慎眾”,“慎眾 ” 是指當一個人身處大眾群體中時,要格外注意自身的言行和表現,勒龐在《Crowd-The study of popular mind》中說:這個群體的個人,他們的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還是不同,群體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頗為不同。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群體,有些閃念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產生、或不可能變成行動。”

他又把影響個人在群體中特點的原因歸為三點,(一)、數量上給他仗勢欺人,瘋狂發泄的膽量。(二)、傳染(三)、易於接受暗示。

勒龐在提到個人在群體中道德行為表現時說:“單單是它變成一個有機群體的成員這個事實,就能使他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孤立的他可能是個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群體中他卻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情不自禁地做出同他最顯而易見的利益和最熟悉的習慣截然相反的舉動。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不過是眾多沙粒的一顆,可以被風吹到無論什麽地方。”

可見,當我們身處大眾之中的時候,“君子必慎其眾”!因為在團體的時代,一切都群體化了,衡量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準則,若還隻用古人的”慎獨”的標準,顯然已經太不夠了,因為”慎獨”的年代還是小農耕作的時代,個人是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而現代,人人都在團體之中,窮達都不能獨善其身了。所以對 “時之君子”的要求,應該在”慎獨”之外還要“慎眾”。回顧過去,我們已見到納粹百萬黨徒群體盲動,侵華日軍的集體效忠,文革的禍延三代;

現代的群體作亂作惡,牛奶中的三聚氰胺,人說:我們的奶牛是頂好的,奶牛的草場是頂好的,生產牛奶的機器設備也是頂好的,可為什麽我們喝的牛奶裏有三聚氰胺這樣的毒物呢?是人下的毒,人太壞了。

中國的曆史文化根本是求取生存的文化,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士,一方麵有濟世的儒家理想,一方麵又實踐著這樣的現實文化:'欲濟世必先生存',而要生存又常常不得不出賣自己。所以他們的靈魂總是痛苦地搖擺不定:思想上欲做正人君子,現實環境裏卻做著小人。“勇者不懼”,不懼死的人原也大有人在,但你不怕死我可以誅滅你九族,這樣以來不懼的人就大大地少了。

在現代網絡論壇, 一旦出現焦點新聞, 大家就揭竿而起, 在 “嫉惡如仇” 的道德快感和網絡支持下,可以肆意發泄憤怒與不滿。網絡上的蝴蝶效應,使一件在生活中可能並不起眼的事情,網民的語言暴力以及由此造成的輿論壓力和社會影響卻會像雪崩一樣急據擴大,這是網絡時代的獨特景象。就群體而言網民變得更加強大,能夠發揮難以估量的影響;就個體而言網民又顯得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侵犯。
  

慎一字無人不曉。但是要論做呢?就基本是10個有9個半都做不到。

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這個話說的很令人汗顏,說不要欺騙自己……可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在欺騙自己。換句話說,也就是不能表裏如一!

修心養性究其根本修養的是我們自己,“慎獨” 是對自己的要求,更可看成是種態度。 但是老舍想慎獨, 卻無奈去投湖,因此,我們在提倡了”慎獨”之後,再來提倡點“慎眾”,因為我們是有 “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而不是人群中的一粒沙。

還是“司令” 說的好:“人無完人,首先接受自己不是完人,隻有真正認識解釋自己,才能能夠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仲伯由序 回複 悄悄話 先生已經進入了,悟佛修禪的階段,還說自己是:“無名亂走筆”
,我在這層麵以下的倒數第二層上,真不知道,這筆還有沒有資格拿。
看了文章,頗有收益。調侃的說法,是想增加點幽默。其實,全是讚譽之詞。
問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