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95)
2007 (227)
2008 (147)
2012 (9)
2014 (1)
2017 (2)
2018 (1)
2021 (9)
2022 (29)
1.
剛回國的時候,走在街上,經常看見“飯沒了秀”的大幅廣告,完全不知道這個怪裏怪氣的詞語是什麽意思。身邊的朋友說,它是一檔非常流行的脫口秀節目,主角都是學齡前兒童。節目的英文名是Family Show,所以中文就叫“飯沒了秀”。
後來跟著孩子一起看了幾期,感覺比我想象中要好,甚至有幾期做得相當出色,視野比較開闊。
新版第二期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實拍兩個深圳的小朋友去佛山找媽媽,兩個佛山的小朋友去深圳找媽媽。鏡頭跟著他們一路走一路拍,記錄他們如何在缺乏大人幫忙的情況下,自己摸到正確的地點,找到各自的媽媽。他們手裏有手提電話,可以同爸爸聯絡,但無法直接聯係到焦急等待他們的媽媽。他們走前,隻知道自己的媽媽分別在深圳市民中心和佛山黃飛鴻紀念館。沿路風風波波,既有新奇的觀察,也有無助的尋覓。開心的時候,拿著口袋裏的錢去酒店吃大餐;焦慮的時候,在烈日下麵四處亂撞,一路走一路抹汗,向大人問路,卻常常無人理睬,隻能欲哭無淚地繼續前進,嘴裏絕望地喊著媽媽。
四個孩子小手拉小手,在陌生的城市裏尋找自己的媽媽。這一路上,他們遇到的種種問題,對於成人或許司空見慣,每天都要麵對,但是對於他們,全部都是巨大的挑戰,觀看他們如何應對,難免令人動容。
深圳寶寶好不容易到了黃飛鴻紀念館,卻是與媽媽所在不同的一家紀念館!佛山寶寶到了市民中心,才發現這裏竟然這麽大,與沙粒一樣的媽媽相比,那簡直就是一片大海!看到孩子終於在大海裏麵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一粒沙,滿懷信任和依賴地撲向親愛媽媽的懷抱,我和身邊的阿小J也感動得一塌糊塗。
昨天我問歌兒,不知道是否因為沒有從小養大,我總覺得二餅跟我們不怎麽親。對山子說起這感覺,他說,丫跟誰都不親。我想了想,糾正山子說,他就跟吃的親。歌兒給我的回答,可謂一語中的:因為你在情感上並不需要二餅。
所以作為父母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不會是僅僅出於責任,更是出於需要,在情感上對於“孩子需要自己”的需要。
2.
我和孩子一起看過的另外一套節目,也是深圳衛視出品,叫做《誰比誰聰明》。這檔節目是以競賽的形式,比拚小學課堂知識,主要受眾為六歲以上五年級以下的小朋友,當然了,還有成年人。每期節目都請來不同的成人嘉賓,接受小學生們的挑戰,以問答形式,讓大人回答看似簡單的小學試題,比如漢語拚音有多少個聲母?ü在哪些聲母後邊要去掉兩點?陳勝、吳廣起義的地點在哪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作者是誰?
對於在場的和屏幕前的小朋友,這些問題都可說是小菜幾碟。然而很多名校出來的碩士博士生,卻是抓耳撓腮,頻頻向小朋友發出求救信號。好多人的反應是,這個答案我絕對知道過,可是現在怎麽就不確定了呢?
孩子們津津有味地回味課堂所學,同時興奮地看著自己的同齡人如何擊敗平日裏顯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大人。我呢,也時常坐在電視機前,偷偷在心裏測試自己一下下,偶爾為了能夠答對某道題目而沾沾自喜。
不過有的時候我也想,統觀我們的基礎教育,一方麵非常全麵非常具體非常堅實,另一方麵也存在著實用性較差的問題。比如這場競賽,成人肯定鬥不過小孩——孩子們天天學的就是這些。而且他們的學習,是很要靠背的。大小課文,甚至課外輔導資料,都被要求熟練背誦。這樣的“術業有專攻”,恐怕大人隻有無計可施的份了。但是那些回答不出問題的成年人,顯然也不會因為無法應對一幫少年兒童的挑戰而失利於社會。那麽,我們曾經倒背如流的小學課本,它們最終會讓我們受用一生的內容,都是些什麽呢?
3.
前天在《南方都市報》上看見一個小豆腐塊,討論的是孩子的自由選課問題。起因是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副主任曹誌詳在深圳參加現代教育發展論壇時,批評學校為應對高考,隻開幾門課,並且指出這是剝奪學生選課的權利。類似的感覺我也有過,例如上周去孩子的學校觀摩他們的公開課,回家以後忍不住評論說,有些課還是不錯的,但是也有很多的課程,要麽就是在培養背書的機器,要麽就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除了對付考試,全無用處。
針對曹誌詳的批評,邵留生老師發表意見說:“其實,專家的道理誰都懂得。不過,脫離高考這個大環境談道理,道理往往站在高處,不食人間煙火。當應付高考比多學幾門功課更重要的時候,試問,有多少學生敢拿前途來玩素質教育?當高考指揮了一切時,批評學校有意思嗎?這樣的批評還轉移了一些部門應為教育負起的責任!”
這讓我想起有次同鄰居的太太聊天,她曾經向我描述她理想中的教育方式。她是位開放的母親,堅決反對填鴨式教育:“每個孩子的潛力不同,教育方法當然也要不同,絕對不能逼他們去學的,更不要太急於求成。”她跟其她很多的媽媽一樣,有著自己深信不疑的一套教育經。我望著她堅決的神情,不知道如何作答。玲玲還小,所以她的理論還有機會堅持一些時日。然而一旦玲玲正式入學,我恐怕她的理想就會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除非不將孩子納入這個體係,否則的話,我們終有一日,隻能讓自己和孩子一起,按照這個體係的法則來運行。
所以很多國內的父母,選擇讓孩子離開這個體係。他們的打算是,讓孩子出國上大學,甚至隻在國內讀完小學和初中,然後就送孩子出國。有了這種安排,才能從心理上擺脫高考這個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給孩子從小到大的學習提供一定的自主環境。當然了,送孩子出國,不可能全部出於同樣的原因。每個孩子的特殊背景,每個家長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種種考量,每個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諸多的因素都在這場博弈當中閃亮登場。但應試製度,絕對是其中最不容忽視的負麵因素之一。
於是徐小平他們這些小留學生出口商生意興隆。他們當然不會在意孩子留學成功之後將要麵臨的另外一串問題,更不會致力於為中國教育探索什麽出路。但是他們的財源滾滾,卻諷刺性地為我們的百年樹人之計發出一聲長長的哀歎。
How are you? Wish you and your family all the best. It hasn't seen you for a week.......missing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