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網上無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化差異論

(2005-10-31 22:48:08) 下一個
帶三歲的女兒在IKEA上洗手間。讓她先尿好,我再方便。鑒於她一向是一個自立的孩子,就把她從小格子放出去,囑咐她去洗手。沒有想到,突然之間,鄰居格子裏一聲大叫“Go away!”(走開!)嚇出我一身冷汗,馬上意識到可能女兒闖禍了。衝出來一看,她正蹲在地上張望 - 原來她想找我,所以竟然蹲在地上從洗手間的每扇小門往裏看,不幸被人發現了這一不雅的舉動。我趕緊拉著她去洗手,想快點逃離現場。沒有想到受害者不依不饒,也衝了出來,大罵我不懂得管教孩子,讓她做這等不體麵的事情。我拚命道歉,解釋說她還小,請她多多寬容。沒想到她更生氣的樣子,說自己如果不寬容,就不是僅隻講一句“Go away!”那麽簡單了。我頗有些詫異於她的沒完沒了,覺得實在沒有必要對著一個小孩子大嚷大叫,甚至對我暗示她沒有罵髒話已經算是對孩子客氣了。在我看來,若是我這樣的成年人看了她,如此大驚小怪還有情可緣。象我女兒這樣的小朋友,看了也不會知道看到了什麽。她為何如此氣憤?換了是我,肯定會對門外蹲著的小孩堆滿笑容,嘻嘻哈哈打招呼。 在中國胡同口的公共廁所,我就這麽交了不少朋友。不同的是那地方沒有小門,大家交流更容易。自然各人穿什麽花色的內褲也是藏不住的了。有的老人霸著有座的位置,可以坐上一上午,誰進來就跟誰聊,跟媳婦嘔了氣不愁沒地方說去。 我的女兒是我教育的,所以也懷著同樣的疑問,一整天都在追著我問“那個阿姨為什麽那麽生氣? 她為什麽不願意人家看她? 她在偷偷吃糖嗎?” 不要說我不知如何回答我的女兒,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該怎麽麵對和處理這種文化差異。當然了,如果我在美國再住上20年,大概就適應了,但是那時候我又該如何愛我的故土和伴我長大的故鄉文化?再往大裏說,我當年千辛萬苦考了試來美國讀書,難道就是為了考取一個資格可以學作美國人麽? 入鄉隨俗。可是隨俗其實還是一個外在的表現。我完全可以勤奮學習美國人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尊重並遵守當地的風俗。可是我更想知道我的心將何去何從。我從心裏不喜歡否定我帶著走了幾十年的文化。它與美國不同,但它並不意味著落後和蠻荒。我寧可美國人將它看成是異域風情,而不是沒有教養。我在大雜院長大,我視之為驕傲。我小時候住的地方沒有淋浴設備,沒有坐便馬桶,窗戶是棉紙糊的那種,但是我從來沒有因為住在這樣的地方而羞恥。這不是我的錯;這根本就不是一個錯。它是一種恩賜,使我生活得樸素健康快樂。 將IKEA這個故事講給Mary聽。她來美國的時候我大概都還沒有出生,所以她見的懂的都比我多。她向我講起她認識的一個5歲的小孩在幼兒園時哭了,老師抱著她拍,剛好拍到了她的屁屁,她竟然大叫“Don't you ever touch my bottom! It's my private part!” (你不要再碰我的屁屁了!那是我的私處!).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經常在報端看到中國的父親幫小女兒擦藥膏而被控褻瀆幼女這樣類似的新聞。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越來越可怕,使得人性扭曲到了至親近的人都不能再信任的程度。我們的孩子太可憐了,我想還給他們中國的文化,雖然粗陋,但是單純。我希望我的孩子在這麽小的時候,隻會問我一些看似弱智的問題,比如為什麽弟弟老長不大呢?小孩嘛,還是像小孩比較好。成熟到問人的私處為何如此重要,是我所接受不了的。 我也接受不了隨之而來的傷害,加在我親人的身上。 媽媽一向喜歡照相。第一次來加州,看到美麗的花草,就去照相。走在路邊,看到沿街的人家,有修整得漂亮的,也跑近門口去拍照。當時隨行的朋友好心勸阻,說這樣等於走到了人家私人的地方。她在說的時候,大概也頗為媽媽的舉動而感到沒麵子。我當時沒有說什麽,但是我告訴我自己,我永遠都不要這樣去告訴我的親人。我要我的媽媽知道,她的孩子長到多大,去到哪裏,都是她的孩子,不會緊張地告訴她什麽事會使她丟臉。這就是我的中國文化,教我風雨陰晴,事事練達,但總是要像父母溺愛孩子一樣地去愛爸爸媽媽,不讓他們受一點委屈。美國人的父母可以去住養老院還開開心心,但我的父母不能。隻要我活在這世上一日,我就將我能給的最好的回報他們,包括不用異邦的規矩怪責他們。 另外一個朋友的父母,種一塊租的菜地。看到鄰家菜長得好,就去挖了些別人的土來嚐試,結果被公眾在網上追討,害我的朋友要公開致歉。但我這位好朋友,並沒有將整件事告訴父親,給他壓力。這件事使我愛這個朋友有加,因為我看到她深深的細膩的愛心。老父作了一生的老實人,沒被指偷竊過,現在告訴他說他那樣是在偷東西,而這樣東西是在他看來一錢不值的泥巴,說的人於心何忍!如果我們可以的話,就多替父母去承擔,在我看來才算是個道理。終歸老人與孩子不同。我會告訴我的孩子要誠實,不要拿別人的東西。但是父母有一生的積累,知道什麽是好什麽是壞。我們的教訓會傷害他們入骨。 我所以從來不用這個國家的文化去衡量我的父老鄉親。不是護著自己人,而是覺得那樣不公平。 再舉個例子。我有一個韓國好友,漂亮,高貴,出身好。可我發現她有個毛病,就是吃飯老叭嘰嘴。剛開始時極不適應,覺得她這樣好人家出來的姑娘怎麽又沒禮貌又俗氣。後來認識的韓國人多了,才發現大多數的韓國人都這樣。我沒有做過專門的調查,但自己猜測,這可能就是他們的習慣吧。人家的文化裏,不覺得叭嘰嘴不好,那我憑什麽就用我的文化去衡量她的習慣?如果問問她對吃飯不出聲有何看法,她還止不定怎麽說呢。 同樣的道理,中國人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不能叫喧嘩。寧波話音調高,難道就比普通話低劣嗎?中國人喜歡排隊夾塞或者平時占點小便宜固然不好,但我也不會因此而覺得這樣就如何丟了我的臉。我們的國家曾經很窮,現在也挺窮的,窮人就是這樣用各種方式討生活。理解和寬容吧,並且把這個理解和寬容的道理教給蜜罐子裏長大不知道苦難可以意味著什麽的美國人吧。請不要把所有不同的或者不好的都視為低劣,而把一切學習到的看成文明和進步。我們在承襲一些東西的時候,必然就放棄了另外一些東西。除了神以外,又有誰真正聰明到可以完全知道,究竟是那得到的更好,還是舍棄的更好。 讀到過很多文章,講到中西文化差異,褒貶不一。 而我的這些看法,與好壞無關,隻是感慨生長的環境不同,竟可以造就出如此不同的人來。而如果這些人可以相互寬容,不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和道德的典範,這世界就會多些樂趣少些紛爭。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我的觀點,我再引用兩個Mary給我舉過的例子。她說有一次,她同好友出遊,看到一片草坪,旁邊立著牌子,請不要踐踏草坪。但當時就有一群中國人,坐在草坪正中間野餐。她不能決定是否應該去提醒他們離開。去吧,會引起人家反感甚至生氣;不去吧,又覺得他們實在是在丟中國人的臉。Mary可算是我認識的人裏麵最寬容又處事最得體的人,她的理論也從來都非常有道理。這一次也不例外,所以在她麵前,我的看法根本立不住腳。難道這群人這樣,就由著他們去?那不是連讓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了的機會都不給他們?但是,如果我們先不論對錯,隻看我們自己當時的心態,就會發現這裏麵我們不自覺地運用了自己的偏見,盡管可能我們並不意識到或者承認這是偏見:如果換了坐在那裏的是一群美國人,我們會不會覺得應當去提醒他們?或者換一個場景,在大學的講堂裏。美國學生最喜歡把雙腿交叉,腳高高地翹在課桌上,一邊聽課一邊吃喝,還時不時地打斷老師發表自己的意見。在美國讀過書的人大概都見過這種情況,可是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妥。美國人就是如此隨意,沒有那麽死板。他們熱情,瀟灑。但是,想像一下,這樣做的是一個中國留學生。請注意,不是土生土長的ABC,是剛從中國考出來的留學生,我們如何感覺?沒錯,這個人怎麽這麽沒教養。或者,他/她來了沒多久,就開始學美國人的樣子了! 這裏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我所講的絕非隻限於禮儀。這種偏見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判斷。戴德生曾經說過:“假使我有千磅美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我們從這樣的話語中看到了他的愛心,我們為之動容。可是,請試著把“中國”換成“美國”或者“英國”,說話的人換成是我們的中國同胞,當會作何感想?敬佩?感動?大概是鄙夷吧。為什麽?因為偏見。愛美國愛中國,都不重要。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是,千萬注意不要用偏見。 Mary的另外一個例子是關於換尿片。(我這次特別跟Mary過不去,所以得把這篇文章藏藏好,別讓她看見。)她說美國人從來不在洗手間以外的場合給孩子換尿片,可是我卻見過不止一次他們這樣做。其中有一次,同一位雙胞胎的媽媽一起帶孩子出去玩。中間等火車的時候,她將兩個孩子輪流抱在懷裏,熟練地在露天車站給他們換了尿片,同時很驕傲地對我說:“你看,你沒有孩子的時候,覺得什麽都很難。現在有了孩子,就知道沒有什麽是自己不能做的。”她當時驕傲的態度很重要,讓人從中感覺不到這行為本身的不禮貌和不得體。可是我自己知道,我有時不得不在外麵給孩子換的時候,幾乎是偷偷摸摸的,生怕被人看見了,因為我而瞧不起中國人。認真想想,又實在沒有必要。一切都隻是習慣而已。大多數美國人沒有這個習慣,個別美國人有;大多數中國人沒有對隱私特別大驚小怪的習慣。我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徹底改變這些習慣;同樣難的,是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偏見。 十幾年前我去浙江旅遊,住在一個好友家裏。早上睡得正酣,突然被抑揚的談話聲吵醒,發現枕邊有一老嫗,是我朋友的外婆,端坐在我床頭的木製馬桶上大便,一邊同院子裏的姑媽攀談。說的是當地話,我聽不懂,但被她們的音調和興奮所感染,躺在床上忍不住地笑著。對了,就是這種感覺,笑觀人生。沒有人在我腦袋旁邊拉過屎,現在有了,我會覺得是對我不禮貌嗎? 對浙江人這樣。對中國人這樣。對美國人這樣。對所有的人都這樣。 中國和美國是兩個相隔遙遠的國度,從加州飛回中國都要飛十幾個小時。以前住東部時,有時飛了一天,輾轉幾次,還沒有飛出美國,那時的家鄉就更遙不可及。兩個地方如果生長出同樣的人群來,才真叫奇怪呢。那麽隻要覺著舒服,這就是你生活的地方。就說中國吧。人說那裏人聲嘈雜,可我就是愛那份擁擠的熱鬧,喜歡在人群中坐著看城市風景,人們的嘻笑怒罵;人說那裏的購物環境不像美國這麽安靜整潔,可我希望可以打發孩子到樓下去打醬油而不用擔心他的安全,或者到對麵的茶餐廳去吃份快餐而不用驅車去PLAZA;人說那裏的人喜歡吵架,可我寧可被人用鄉音罵著也好過有時大家笑臉相對但就是忙得有一天你在這裏消失了也沒有人知道。所以每當我的同時驚訝於我不知道某個肥皂劇裏的人物,或者某個球星,我也不會不好意思。那你們還不知道崔健和潘長江呢!我們沒個人一天都是有24個小時,隻是做的事情不同。所以我懂得的和看重的一點都不落後。美國人喜歡中國的草編飾物這些飾物就變得有格調,這可不合道理。沒有人應該或者可以決定事物和文化的優劣美醜。真正作定奪的,是自然,心意,和神。 女兒在美國出生長大。我已經在想,等有一天我帶她回歸故裏,她一定會問為什麽那裏的廁所(又稱茅房/便所)沒有門。我要如何對她解釋,才會使她懂得欣賞這不同種的文化,而不大叫一聲“Go away!”呢? 11-11-0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