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社評:“米膠協定”精神一直貫穿中斯關係

(2022-01-09 19:34:07) 下一個

  中評社香港1月9日(評論員 劉宗義)2022年是中國與斯裏蘭卡“米膠協定”簽署70周年。重溫“米膠協定”的曆史及其蘊含的精神,在新時代將給中斯“真誠互助、世代友好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和中斯“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曆久而彌新的動力。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包括橡膠在內的一些重要戰略物資被巴黎統籌委員會列入禁運清單。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急需大量橡膠原料,而美國則操縱聯合國對華實施全麵橡膠禁運。美國在推行橡膠出口管製,要求斯裏蘭卡(當時稱錫蘭)及其他產膠國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的同時,自己卻大力發展合成橡膠工業,並強製美國橡膠製品行業必須大量使用合成橡膠,擠占世界橡膠市場。

  1951年7月朝鮮戰爭停戰談判開始後,美國對橡膠的戰時需求減少,同期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因經濟危機對橡膠的需求也大幅下降,國際橡膠市場供過於求,價格暴跌。這使得斯裏蘭卡等產膠國在經濟上遭受巨大損失,許多橡膠園瀕臨倒閉,斯30萬割膠工人麵臨失業。而禍不單行的是,1952年春,斯遭遇大旱,稻米歉收。同時,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地東南亞稻米也大幅減產,國際市場米價飛漲。斯裏蘭卡陷入糧食危機。斯政府向美國求援,美國趁火打劫,要求以低價收購斯橡膠,同時以高於國際市場的價格向斯供應大米,並拒絕提供貸款。

  在這種情況下,斯政府開始同中國接觸,尋求開展以橡膠換大米的貿易。中國政府對此予以積極回應,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導下,中斯兩國在1952年10月4日簽署《中錫貿易協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售予錫蘭政府8萬噸大米的合同》。中國大米運抵斯裏蘭卡,緩解了糧食危機。12月18日,中斯兩國在北京簽訂了第一個為期五年的《關於橡膠和大米的五年貿易協定》,史稱“米膠協定”,斯裏蘭卡每年售給中國橡膠5萬噸,中國售給斯裏蘭卡大米27萬噸。兩國政府共簽訂6個為期5年的“米膠協定”,一直到改革開放後的1982年。

  “米膠協定”是中斯兩國在同時麵臨困難的情況下合作共贏的產物。“米膠協定”為斯方提供了穩定的大米供應管道,為其橡膠提供了穩固的市場,保障了割膠工人免於失業,也大幅緩解了其財政緊張。中國則在相對公平的條件下獲得了緊缺的橡膠。“米膠協定”是新中國同非社會主義國家簽訂的第一個重大政府貿易協定,開創了新中國同尚未建交且社會製度不同的國家簽訂政府貿易協定的先河。它的意義不僅在於中國獲得了橡膠,更重要是它打破了美國的“經濟封鎖和禁運”,為中國同尚未建交國家拓展貿易發揮了積極示範作用。

  自1952年兩國簽訂“米膠協定”,直到今天,“米膠協定”所蘊含的精神一直貫穿於中斯關係之中:首先,兩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以意識形態劃線,在重大國際、地區和涉及對方重要利益的問題上保持良好溝通和合作,互幫互助,抱團取暖,共克時艱,合作共贏。中國一直在人權問題上堅定支持斯方,多次在國際場合為斯仗義執言。斯政府在台灣、涉藏、涉疆、人權、新冠病毒溯源等問題上一貫給予中國堅定支持。其次,中國政府在中斯交往中一貫秉持正確“義利觀”,以“義”為先,充分讓利。在“米膠協定”中,中國是以國際市場價格向斯出售大米,同時以高於國際市場5-8%的價格進口斯裏蘭卡橡膠。在三年困難時期,中國糧食欠缺,從緬甸進口大米來履行與斯方的合同,寧肯吃虧,也要兌現承諾。

  當前,“米膠協定”精神進一步體現在中斯兩國“一帶一路”合作中。中方希望通過可倫坡港口城、漢班托塔港等重點項目建設,同斯方高品質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為斯疫後經濟複蘇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斯政府對此予以積極配合,兩國共同推動“中斯命運共同體”建設。

  國際社會有一些人不希望中斯友好,不希望看到中斯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斯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提出諸如“債務陷阱”之類的說辭抹黑“一帶一路”,並扶植斯國內一些反對勢力,企圖挑動斯國內政治糾紛,幹擾中斯合作。中斯兩國應妥善處理合作過程中的摩擦和分歧,不給別有用心的人提供藉口。另外,中斯關係的茁壯成長需要像“米膠協定”簽署時擔任商業和貿易部長的R.G·森那納亞克那樣真正為斯國家和人民利益著想的政治人物發揮積極引領作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