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台灣的統一與“被統一”

(2020-04-11 10:46:01) 下一個


民進黨的持續執政正導致兩岸統一方式發生裂變

  中評社╱題:台灣的統一與“被統一” 作者:周天柱(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未來4年,蔡英文可能不會動那部承認一中的“憲法”,但必將會把其下的法律體係用切香腸的方式統統修改個遍,讓它們更加契合一個“獨立的台灣”的要求。遺憾的是,島內選民並未意識到選舉結果對自身生活、特別是對未來發展前景的深刻影響,沒意識到這種危害要比他們所預見的大得多。民進黨的持續執政正導致兩岸統一方式發生裂變,從過去的共議統一、協商統一,走向台灣“被統一”。

  今年1月11日,台灣舉行“史上最為激烈”的“總統大選”。原先為選民所不看好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最終竟以57.1%的得票率、攫取817萬張選票而“輕鬆”獲勝。台灣社會究竟怎麽啦?!這是選後兩岸民眾麵對現實,無法理解的最大疑竇。

  一、蔡英文連任意味著什麽

  這次極不尋常的創紀錄高票勝選,使4年來口口聲聲聲稱“維持現狀”的蔡英文底氣大增。她在勝選後一改原先正式場合一向低調謹慎的表現,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采訪時,公開向大陸叫板:“中國大陸應麵對事實,我的連任證明台灣民意現在對一個中國原則和它帶來的模糊空間失去興趣。”“台灣的主權無庸置疑,也不容協商。我們不需要宣布自己是一個獨立國家,我們已經是獨立的國家,名叫中華民國台灣。”

  在蔡英文通過外媒叫板的同時,台灣“大選”後,出現在大陸網絡上最熱搜的詞是“統一”。回顧兩岸關係的發展史,上世紀90年代至跨世紀,“九二共識”使用最為頻繁;新世紀初至本次“大選”前,“和平發展”最為兩岸同胞關注;而2020年1月“大選”後,“統一”上升為網紅詞。兩岸輿論界認為,“統一”成網紅詞,是給囂張的“台獨”氣焰倒逼出來的。

  兩岸雙方對壘,涇渭分明,聚焦一個重要的問題:蔡英文的連任對兩岸關係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麽?!

  二、兩岸關係的不變與變

  麵對出人意料的勝負票,麵對民進黨公開的挑釁,大陸應以高度的戰略定力與自信,在積極推進統一台灣的進程中,充分認清現階段乃至未來兩岸關係的變與不變。這是蔡英文的連任給兩岸民眾最深刻的警示。

  1.兩岸關係的確定性(即不變)

  站在統一台灣的戰略高地來分析統一,目前兩岸關係中的確定性(即不變)一清二楚。一是台灣島的地理位置沒有變。它不可能漂離大陸,始終在大陸西側,最近距離僅130多公裏。台灣島離強大、崛起的大陸距離這麽近,這是“台獨”最大的痛處。

  二是跨世紀前就形成的“陸強台弱”的趨勢一直持續至今,還將加快持續下去。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大陸綜合實力變得越來越強大,絕不可阻擋,而台灣實力與大陸的差距隻會一天天拉大。美國在台海局勢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從長期看,也必將是逐漸削弱。蔡英文逆勢推行的“聯美反中”路線必將破產。

  三是蔡英文當局能夠騙取一些選票維持其政權,但卻無法將台灣社會真正綁到“台獨”的戰車上去。事實上台灣社會已經形成“不能獨”的集體意識和情商。現在即使美國也不敢公然推動“台獨”,與中國大陸徹底“世紀攤牌”。中國大陸維護一個中國的國際大格局非常穩定,堅如盤石。

  理性認清上述的三個確定性,大陸始終遵循習近平的重要論斷,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以我為主,操之在我。不受島內政治體製的限製,不以任何“大選”勝敗為對台戰略的主要考慮依據,按既定方針、部署、步驟辦,紮紮實實開展各項工作。

  2.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即變)

  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反觀台海態勢的不確定性(即變),同樣十分重要。蔡英文連任勢必將會加大台海局勢的某些不確定性。蔡英文和民進黨曆來極為看重選票,創紀錄的高票給他們打了雞血針,走激進路線大受鼓舞,使他們在政治上更加有恃無恐,從而加劇在兩岸問題上的極端思維。他們自以為選舉結果可以當成抑製大陸的一張管用的王牌,在“民意授權”的自欺欺人下,會否做出更加惡劣的表現,值得我們密切監視,做好預案。

  三、為對抗統一,蔡英文將打三張牌

  由於高票連任,蔡英文在島內政壇占據優先,但在兩岸關係領域,由於大陸牢牢掌控了主導權、主動權、話語權,民進黨處於全麵戰略被動。蔡英文手裏可打的牌確實不多。可盡管不多,不打更顯被動。為對抗統一,蔡英文主打的第一張牌將是繼續推動通過類似“反滲透法”等“反中”、“抗中”的法案,來鉗製島內民眾。

  民進黨在“大選”之前11天,迫不及待強行通過“反滲透法”,公然對不跟民進黨走的台灣選民實行“綠色恐怖”。從最終的選票數可初見端倪,這種動用司法機器的超級奧步大獲成功。緊接著,在選後第4天,此法就公布實施。

  新的任期,為進一步挑動島內“恐中”、“反中”、“仇中”情緒,初嚐“甜頭”的蔡英文大概率隻會更加癡迷於推動類似的“法案”。她堅信,等這些“防中”、“抗中”法案陸續頒布,形成一個“防陸”體係之後,寒蟬效應自然就會顯現。到時候一些被認為親中的媒體不敢再發聲,那些與大陸聯係緊密的台商也不敢再提“九二共識”和“一國兩製”,而這種極端恐怖的局麵,正是蔡英文心心念念、求之不得的。

  未來4年,蔡英文可能不會動那部承認一中的“憲法”,但必將會把其下的法律體係用切香腸的方式統統修改個遍,讓它們更加契合一個“獨立的台灣”的要求。大陸怕了嗎?顯然沒有。對“台獨”的打擊和遏製能力,這些年我們展現得很充分。倒是台灣社會,其實是害怕的。在集體的意識裏,“台獨”“不敢獨”,蔡英文們很擔心有人會玩過火。不然的話,比蔡英文激進、大肆叫囂要“獨立”的大有人在,他們怎麽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出來參選呢?

  蔡英文主打的第二張牌是為日後與大陸全麵“脫鉤”,在兩岸之間繼續建造更多無形的牆。有學者指出,蔡英文的第一任期,其實已經開啟了與大陸“脫鉤”的進程。在政治上,大力推行“去中國化”、精心培植“天然獨”。在經濟上,強行推行“新南向政策”,呼籲大陸台商台資撤回台灣,並創造一些條件,鼓動台資回流台灣。在人員往來上,民進黨當局以各種手段,阻撓兩岸交流。比如要求凡領取大陸居住證的台灣民眾,必須在一個月內向台灣當局申報,逾期未報者處巨額罰款。並揚言對領證者限縮選舉權及被選舉權。不能擔任某些重要職務等;處罰在大陸就業的台灣青年等等。這些動作其實質是切斷兩岸人員交流,強製與大陸“脫鉤”。島內的媒體認為,在這些方麵,蔡英文未來隻會更加變本加厲地加緊推行,不惜一切代價,退回到新威權新戒嚴時代。

  蔡英文主打的第三張牌是針對大陸出台的兩岸社會融合措施,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反融合”。最近幾年,大陸接連出台“31條”、“26條”等惠台政策,給台灣同胞在大陸生活、工作等提供各種便利。台民進黨當局看到大陸真心對台灣民眾好,便散布謠言,說這不是“惠台”,而是“利中”,台灣人不要上當。之後,趕緊東拚西湊,提出反製的“八大強台策略”,包括提升學研人才獎勵、強化新創發展動能、強化員工獎酬工具、優化醫事人員工作環境、加強保護營業秘密、強化產業創新升級、擴大股市動能和發展影視產業等。以各種小恩小惠,騙取台灣同胞不去大陸、留在台灣。預計在蔡的新的任期,大陸為推動“和平統一”,還會推出更多的惠台經濟、民生措施、政策,實現兩岸經濟、民生的一體化。對此蔡英文拚湊班底,重用“智囊”,即刻反應,進行“反融合”。用胡蘿卜加大棒的種種手段,威脅利誘,擺脫被動。

  四、台灣的“被統一”正在加速

  民進黨執政4年,台灣的“被統一”正在不斷加速。這是客觀的事實。其一、2019年1月2日,大陸綱領性重要文件“習五條”在北京發表,習近平親自吹響了兩岸統一的進軍號角。探索“兩製”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這是在實現中國統一大業進程中全新的創意,具有裏程碑式的重大意義。尤其是當年是台灣“大選”之年。大陸一改以往“大選”之年噤聲的做法,這表示大陸看淡台灣“大選”,不受藍綠誰勝誰負的影響,按既定方針辦,穩紮穩打,實施對台戰略。這麽多年來,大陸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始終堅定不移,也一直在以最大的誠意爭取和平統一。經過與“台獨”的無數次較量,早已證明大陸是有能力遏製“台獨”的。若民進黨錯判形勢,鋌而走險,必將遭到滅頂之災。

  其二、2019年大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邁過1萬美元關口。人均GDP是衡量當地民眾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其水平提高的背後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1978年中國人均GDP不到200美元。2019年這一數字超過1萬美元。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取得如此大成就,可謂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人均GDP的快速增長,真實反映了大陸綜合實力的崛起,這必將有利於進一步加快推進兩岸統一進程。

  其三、反觀台灣,8年前蔡英文參加競選時,寫過這樣一段文宣:“過去4年,你過得好嗎?你找工作有沒有比以前容易?薪水能買得起的東西,有沒有變多?你是不是害怕沒有工作,覺得生活沒有保障?麵對未來,你是不是更無力?”重讀這一段文宣,蔡英文不顧社會民怨,隻管個人私利的嘴臉暴露無遺。她的勝選,掩蓋不住、更解決不了台灣經濟民生的固有矛盾。民進黨當局繼續分化台灣社會,繼續與大陸對抗、惡化兩岸關係,最終受損的隻能是台灣民眾的福祉。台灣的未來也隻能繼續向下沉淪。民進黨終將因此受到曆史的嚴懲。

  民進黨繼續執政,勢必會加速兩岸統一進程。蔡英文一再聲稱,“拒絕任何被統一的過渡性安排”,但拒絕“被統一”絕非“台獨”政權能力和實力所能及。台灣實現“法理台獨”根本不可能。遺憾的是,島內選民並未意識到選舉結果對自身生活、特別是對未來發展前景的深刻影響,沒意識到這種危害要比他們所預見的大得多。民進黨的持續執政正導致兩岸統一方式發生裂變,從過去的共議統一、協商統一,走向台灣“被統一”。

  五、台灣為何恐懼“被統一”

  隨著大陸快速崛起、兩岸實力的此消彼長,如今島內有近一半民眾預期“台灣會被中國大陸統一”。隨著時間推移,可以預判這個數字一定還會增長,但同樣可以進一步預判的是,對“被統一”的恐懼感也會隨著人數的增長而有增無減。那麽台灣為何對“被統一”如此恐懼呢?

  各國的心理學家曾對社會恐懼心理做了如此綜合描述:當一部分人感覺受到威脅時,如果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或沒有資源可以加以解決,便會產生憂慮、苦惱之感。於是一種介乎集體焦慮、恐懼的心理隨之蔓延開來。恐懼心理一旦產生,便不會自行停止,它會按照自身的邏輯發展。社會心理恐懼會不斷循環。首先,是過度誇張的想像,虛構最壞的結果。如果此時社會不予矯正,反而予以蠱惑的話,其後果將更為嚴重。其次,是恐懼心理會自動開啟更多對於現實的負麵認知,開始扭曲事實。第三,是作出與理性完全不相符的錯誤選擇。

  縱覽全球,所謂的統一模式無非是兩種,主動統一,或被動統一。而這兩種模式、選項,對台灣意義十分不同。選擇主動統一,台灣與大陸談判時手中所掌握的各種籌碼較多,由於籌碼多,具體獲益自然將大於被動統一。而被動統一,在不斷流失原先所掌有的各種籌碼、處於無可奈何的狀態下,才來談統一。那這種統一更多體現的是大陸的意誌,台灣失去更多獲益機會。台灣社會對“被統一”的恐懼病態,完全符合上述心理疾病的特征。這種病態的社會反映,導致今天台灣社會出現集體非理性的政治盲想盲知盲動行為,也是不足為奇的。台灣民眾對“被統一”的恐懼,“反中拒統”是其政治表象,而“小確幸”的生活口號則是社會大眾對害怕失去現有生活的無奈反應。長期以來,在台灣社會所充斥的大陸信息,清一色的是以片麵、歪曲、負麵、抹黑為主。在如此深不見底的大染缸裏,許多人對大陸的印象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是“文革”時代;60多年的反共教育使他們形成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模式;台灣當局長期持續的對“一國兩製”的醜化、汙名化,使他們與生俱有的“恐共”心理變本加厲,擔心被大陸吞並、“被統”,失去今天現有的生活。這種主流民意對大陸的快速發展感到心驚,對兩岸通過和平發展快速融合感到憂心,對“被統一”後自己的處境甚為擔心。這幾種綜合因素的互相迭加,交匯,進而根深蒂固,對“被統一”必然表現為憂心忡忡、誠惶誠恐、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手中惟一的可用工具僅是選票。票投國民黨,怕國民黨“賣台親中”。看來隻有票投民進黨,幻想至少可抵擋一陣,或拖慢一下“被統一”的節奏。

  六、對於統一新態勢的若幹思考

  未來民進黨完全執政的4年,兩岸關係充滿各種風險與挑戰,對此大陸必須有充分思想準備,並盡早做好各種應對之策。

  1.“習五條”在“探索‘兩製’台灣方案”中,強調要直接充分聽取台灣民意,包括充分聽取任何認同一中原則的島內政黨、團體,及各界推舉的代表性人士的意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廣泛交換意見,尋求社會共識,推進政治談判,當然就包含對“一個中國”內核認定。但想不到的是,台灣部分人士被自我設定的意識形態所綁架,想當然地刻意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一國兩製”的“一國”劃上等號,畫地自限,斷然拒絕與大陸對話、協商的一切機會與可能,自動放棄了必要的解釋的話語權,出現這種政治僵局所導致的被動統一,是兩岸同胞所痛心所不願看到的。

  2.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宣導推進國家治理體係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十分重要。這是在原先工業、農業、科技、國防四個硬實力現代化的基礎上,必不可少的實現軟實力的現代化。大陸推進治理體係現代化,就是要依法治國,一切要以憲法、法律為依據。我們需要百倍警惕的是,台灣民進黨所推行的“反中”、“抗中”的法案,都以“立法院”通過的法律呈現。我們同樣必須依法對台施政,所有反“台獨”及惠台的舉措,必須形成法律,才有權威性,才有威懾力,才有可信度,才能為國際社會所認同,為台灣民眾所接受。

  3.由於紅綠雙方都在爭取台灣民眾,導致島內民意在民族複興與國家統一問題上,至今仍然與大陸存在很大的認知落差。對台灣來說,相當比例的民眾對民族複興無感,對兩岸統一能拖則拖。不過,需要看清的是,台灣民眾通過選票,表達“拒統”,但這並不意味著表示“台獨”。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兩岸的製度和生活方式差異太大,民眾仍不願意被大陸製度所治理。

  重溫《鄧小平文選》可以看到,按照鄧小平生前所設想的“一國兩製”,即使武統後的台灣仍可實現資本主義製度。統一最為重要的是“一國”。台灣若實行資本主義製度,在統一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與障礙會相對較少。曆經一段時間的過渡,當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博弈,最終社會主義的競爭力超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各種優越性勝過資本主義,島內民眾自然而然會從向往以致躍升到自我重新認定與選擇。

  4.台灣曆史上長期的“孤兒”命運,讓台灣人格外在意“尊嚴”和主體性問題,大陸應以同理心理解。但台灣人也有濃厚的權威崇拜心理。大陸應精準掌握台灣民眾的特性,慎重評估對台施壓的可能後座力。施壓要針對明確的對象,盡最大可能減輕對島內民心的負麵衝擊。大陸在規劃惠台政策時,依據“心靈契合”、“兩岸一家親”等理念,透過更多台灣民眾參與討論,政策的執行成效就會更好,更能讓台灣民眾恢複對中國的認同,進而認知大陸的製度優勢,建構製度的認同。當兩岸在製度認同和生活方式上趨近,民眾對統一的心理期盼就會增加,統一的道路自然平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3月號,總第267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