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台灣在美國霸權秩序維護中的棋子角色

(2018-08-19 20:08:30) 下一個

  中評社╱題:台灣在美國霸權秩序維護中的棋子角色 作者:郭振家(北京),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公共管理係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新世紀的兩場戰爭對美國國力消耗甚大,再加上其國內問題成堆,因此,美國國際影響力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目前美國的霸權體係並未出現崩潰跡象。相反,伴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美國加緊在亞太地區積極布局,並日益深度介入到台海局勢中。鑒於長期以來台美雙方的不對等地位,台灣之於美國恰如“棋子”的角色,可“用”亦可“棄”。眼下,一些綠營人士“勇敢地”去抱“美國大腿”,卻不知,“棋子”角色的加強將大大縮小台灣在兩岸之間的轉圜空間。民進黨正在將台灣帶入危險的深淵。兩岸未來必定走向完全統一,當前隻是“黎明前最後的黑暗”,中國大陸應當沉著應對,與美國展開必要的博弈,最終破除台灣的“棋子”角色。

  一、前言

  台灣問題之所以拖延到今天,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總有國際勢力的介入。從上個世紀50年代的台海危機,到90年代的台海危機,美國幹涉的影子總揮之不去。美國幹涉最嚴重的時候是1954-1978年。在這期間,美國和台灣簽署所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SA and ROC,大陸習慣稱之為“美蔣共同防禦條約”)。該條約儼然將台灣置於美國的軍事保護之下,嚴重阻礙中國的統一進程。雖然在中美兩國1979年建交之後該條約遭到了廢除,但隨後的《與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明確提出了“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provide Taiwan with arms of a defensive character),這是美國繼續對台海赤裸裸的幹涉。近些年隨著中國大陸的不斷崛起,兩岸實力此消彼長,一些美國議員和學者要求“加強台灣防衛”的聲音甚囂塵上。2018年來,美國眾參兩院先後通過、最終總統簽署的《與台灣交往法》(Taiwan Travel Act),宣示了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調整,美國提升美台“實質關係”的步伐越來越公開化。

  迄今,美國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霸權主義思想和不斷進行的對外幹涉是世界上許多地區長期動亂之根源。剖析美國的全球霸權治理理念和針對中國崛起的應對,有助於我們從更宏觀視角來審視台灣在美國的全球布局中是處於怎樣一種“棋子”的角色。

  二、冷戰後中美博弈的新內涵

  1.美國希望繼續維護霸權秩序

  上個世紀90年代前後,東歐劇變、兩德統一和蘇聯解體,美國成為長期冷戰的唯一贏家。然而,美國並不打算鞏固以聯合國為基礎的多邊合作框架,反而是“冷戰思維”作祟,希望維護美國可以“單極獨霸”的世界秩序。早在1990年9月11日,老布什在“世界新秩序”(New World Order)的美國全球戰略新構想中就強調:美國在“世界新秩序”的領導地位是無可替代的,美國對聯合國作用的發揮予以更多的關注。①於是乎,美國開始對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個地區大國不斷實施圍堵戰略。其步驟,在歐洲是加緊北約“東擴”,在亞洲是加緊構築圍堵中國的“島鏈戰略”。但“9.11”事件的突然發生中斷了美國的亞太戰略,美國被迫開始轉向“反恐”,並經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之後在中東地區越陷越深。奧巴馬上台之後,宣稱“要從兩場戰爭撤軍”,並從2011年起高調提出所謂的“戰略重心東移”(後改名為“亞太再平衡”戰略),並提出政治、軍事、經濟的一係列相關配套措施,其針對中國崛起的防範姿態十分明顯。

  作為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國際戰略調整往往具有世界全域的意義。以上三次戰略重心調整中,美國希望達到的戰略目標分別是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摧毀中東極端伊斯蘭勢力和抑製中國在亞太的快速擴張。然而目前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美國當前的實力仍然首屈一指,但其霸權秩序不可避免已經出現了重大裂變:一是美國已經不複當年世紀之交的巔峰②,不再具有完全主導一切的能力和威望了。因為美國難以主導一切,因此在諸多地區事務中采取了選擇性地介入。二是美國已經不太可能在全球治理中忽視地區大國的聲音。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北約各個盟國提出“增加軍費”,希望他們在反恐和安全上更多“投入”;而在中東的消滅“伊斯蘭國”的戰鬥中,美國顯然不能忽視俄羅斯的影響力。三是美國在兩場戰爭中的表現說明美國動用武力解決問題成本太大了。即便是對於比較弱小的國家,美國都需要耗費巨大的力量,那麽,對於中等國家和傳統大國一味地使用軍事力量,昂貴的成本是美國更加難以支撐的。

  因此說,美國仍然是十分強大,但其他國家的崛起和對真空地帶的爭奪,並不是美國可以完全掌控的。或許美國最清楚哪裏是出現權力真空的地方,所以,眼下美國在一些地區緊密地進行著布局。

  2.中國的快速崛起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迅速提升。2001年,中國的GDP在世界排名僅僅是第六位,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同年還有另外一項指標引人注目,即中國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表現在重大國際事務的參與上。中國當前在聯合國、世界銀行、上合組織、東盟峰會等國際組織的影響力在不斷加大。更加樂觀的預計是,中國當前的崛起並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未來中國即便是2025-2030年左右GDP超越了美國之後仍可能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相當長時間。

  回想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既缺資金又缺技術,更重要的是對於前方的道路沒有明確的“藍圖”可以照搬。所以說,中國今天發展的成就放到發展中國家的視角下更加顯得偉大和傑出。中國的崛起和西方麵臨一係列危機,彰顯了某種程度的道路自信。中國並沒有在西方鼓吹的“中國崩潰論”中走向崩潰,而是持續地逐漸發展壯大。當然,中國的快速崛起也招致了美國乃至西方的擔憂和猜疑。

  3.美國對華政策爭論不已

  針對一個日益強大、日益自信的中國,美國該如何出牌呢?實際上,上個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之後,中國就被一些美國戰略家稱之為“潛在的敵人”,從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1994年的最惠國待遇問題、1995-1996年台海危機等事件可以看出,中美之間齟齬不斷,已經不複冷戰後期的“準同盟關係”。然而由於當時中國的力量尚比較弱小,因此,美國國內形成對華政策的脆弱共識是“限製性接觸政策”(Constrained Engagement),即希望通過接觸和支持中國加入WTO組織,影響、規範和改變中國,使其納入美國主導的全球體係??美國的目的旨在擴大中國依賴美國的範圍、程度,甚至包括軍事上的透明度,通過經濟交往促進中國國內製度上的轉型;但同時又加大、加深防止和規範中國可能出現的危害美國國家利益的國內與國際行為,尤其是做好軍事和戰略方麵的防範準備。③

  那麽,在中國變得強大以後,是否還是以接觸戰略為主呢?亦或者,當中國越來越有自己的國際主張,而美國的接觸政策還持續有效嗎?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Harry Harding)2016年認為,2014年以來,美國國內有關中美關係的討論頗豐,其中一個共識性結論是美國當前對華政策已然失敗,中美關係也在惡化。④因此,當時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幾乎所有的候選人的立場都支持對華強硬一些。

  三、長期以來台灣的雙重“棋子”角色

  1.地緣意義上,台灣是“第一島鏈”上的重要節點

  台灣作為地緣“棋子”的角色,與島內什麽黨派執政無關,但與中美在亞太博弈的大棋局有關。由於台灣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所謂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冷戰初期的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的第七艦隊隨即進駐台灣海峽。並且在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與台灣簽署了《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總之,台灣曾被作為“圍堵共產主義陣營”的重要節點,還曾被麥克阿瑟稱之為“不沉的航空母艦”。當然,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蘇聯表現出積極進攻的一麵,美國開始思考聯合中國大陸來製衡蘇聯。所以,台灣的地緣“棋子”的角色,也就逐漸淡去了。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在冷戰後重新“尋找敵人”和重新布局全球,台灣的重要地位才再次凸顯出來。

  所以從地緣上來看,台灣是所謂扼守“第一島鏈”的“門戶”,但從另一個視角而言,當中國完全收複台灣之後,東進太平洋將變得非常容易。

  2.價值觀意義上,台灣是所謂“民主的燈塔”

  實際上,台灣在“兩蔣時期”乃至到了80年代的時候,都是以獨裁政府的形象存在於世。隨著美國外交戰略大調整,從1979年的卡特總統開始,美國開始強調所謂的“人權外交”。美國也加強了對台灣民主轉型的督促作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86年9月,民進黨成立了;1987年,國民黨宣布開放了“黨禁”、“報禁”,並允許台灣老兵回大陸探親。1991年5月1日,台灣當局終止所謂“動員戡亂時期”,同時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96年,台灣舉行首次領導人選舉。至此,台灣的政黨政治正式開啟,政黨輪替成為常態。美國則將台灣稱之為所謂“民主的燈塔”,並夾槍帶棒對於中國大陸的治理進行批評。

  客觀而言,即便台灣走上了民主選舉的道路,其“中國特色”的一麵也十分濃鬱。比如其政治體製的設定來自孫中山,其選舉文化和操作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甚至於2004年“兩顆神奇的子彈”,完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權謀之作。所以,美國將台灣稱之為“民主的燈塔”,是出於美國外交的政治宣傳需要,更是出於對中國大陸輿論鬥爭的需要。

  四、新時期台美基於利益需要互動在不斷加強

  由於任期幾近重合,因此,美國的奧巴馬和台灣的馬英九可以幾乎同時見證兩岸緩和的8年。馬英九時期,兩岸均堅持“九二共識”,政治互信好於以往,交流頻繁,兩岸間氣氛十分融洽。美國的奧巴馬政府則樂見當時台海局勢的穩定,讚同馬英九的“新三不”政策,美台關係也從陳水扁時期“警告麻煩製造者”的不愉快狀態逐漸恢複。奧巴馬後期美國開始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但是在這個戰略中並未觸及台灣問題,這或許是因為“美國經濟狀況不佳,美國國內新孤立主義抬頭,奧巴馬忙於國內事務,並沒有把對台政策放在緊要的議事日程上”。⑤然而,隨著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和2015年的蔡英文訪美,民進黨上台執政的前景已經比較明晰。再加上2014年以來美國對華政策存在著巨大的爭論,對於中國崛起後是否會挑戰美國的地位和所謂美國主導下的國際秩序存在著巨大的懷疑,因此,“台灣牌”再次浮現出來。

  1.美國一係列動作挑戰“一個中國”政策

  2016年5月16日下午,美國聯邦眾議院“無異議”通過有關支持台灣的“共同決議案”,內容提到“與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與對台“六項保證”(Six Assurances)是“美台關係”的重要基石。這是“六項保證”首度訴諸書麵文字成為美國國會通過的提案。同年12月2日,美國眾議院以375票對34票通過“2017年度國防授權法”,其中與台美軍事交流有關章節在該法案第12條“與外國相關事項”中“改進美台軍事交流”的第1284節,這無異於提升了美台軍事官員交流的層級,中國大陸對此表示嚴重關切。12月2日,候任總統特朗普接聽了蔡英文的電話,立刻引來島內“獨派”分子的歡呼雀躍。特朗普此舉打破40年來的“一個中國”外交政策,是否意味著其上任後美對台政策的重大調整令人關注。一周後的12月11日,特朗普在接受美國福克斯電視台(FOX NEWS)采訪時,為其上周與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通話進行辯護,並公開質疑“一個中國”政策。當然,在2017年4月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海湖莊園會晤之後,中美就各種國際熱點交換意見,特朗普也暫時在台灣問題上不再挑釁“一個中國”政策。但到了2018年3月,特朗普還是在《與台灣交往法案》上簽字,使其成為橫亙在中美關係之間的第二個“障礙”。

  美國的對台政策與美國主動發起的“貿易爭端”一起將中美關係冷卻。尤其是美國如果派高官出席今年6月份的AIT開館,或者美國主動提升美台交流的層級,或美國主動對台出售進攻性武器,這些舉措都有可能將中美關係和台海關係滑向新的深淵。當然,美方這樣做或許是希望在貿易問題上更好地討價還價,或許是希望對台灣承擔更多的“防務責任”,總之,美國在台海的深度介入可能成為常態,而這將嚴重挑釁當前中國大陸的底線。

  2.民進黨當局希望製造“美國支持台獨”的幻象

  民進黨上台執政近兩年了。由於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因此兩岸之間毫無互信,兩岸官方交流呈現急速冷卻的態勢。再加上民進黨在島內采取的一係列政策不得民心(例如軍公教的年金改革、不當黨產委員會清算國民黨、能源問題“發夾彎”、經濟政策不景氣),因此,蔡英文的支持率在不斷下滑,並有可能危及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再加上中國大陸針對蔡當局的不當言行警告不斷,台當局目前在不到兩年內已經有三個國家與之“斷交”,分別是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島、巴拿馬和多米尼加。此外,中國大陸還派遣轟-6K等多型號軍機繞台,甚至“遼寧號”航母編隊多次穿越台灣海峽。

  所以,值此“內外交困”之時,蔡英文當局亟需要美國“爸爸”的支持。民進黨不僅是希望美國支持台灣的防務,還希望美國在WHA(世界衛生大會)等國際組織對台灣多多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美合作其實就是台灣主動希望“綁”在美國的亞太戰略上,從而對中國大陸有一定的“嚇阻”作用。因此我們看到了,民進黨當局積極追隨美國的國際腳步,完全像“同盟夥伴”一樣,在對美軍購議題上,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上(例如敘利亞化武襲擊),甚至在貿易議題,台當局都“亦步亦趨”。然而,一旦“綁”上去,台灣就會被美國完全裹挾,這件事民進黨切莫高興得太早。正如台灣綠營學者郭正亮認為,台旅法通過後,最難的是,假若美方真邀蔡英文或“閣揆”訪華府,“我們能說不嗎?”問題是去了後,北京必然重擊,假設拿掉台灣邦交國,像梵蒂岡,美國會幫忙收尾嗎?因此“這是利弊得失難估的挑戰,真的不要高興太早,否則等到人家出手時,你才會發現你在痛苦中”。⑥

  五、未來美國對台政策的紛爭與搖擺

  未來,美國國內學界和政界對於美國的對華和對台政策仍將繼續爭論下去。重大分歧在於,美國如何認識未來的中美兩國關係定位及其走向?兩國關係是朋友,競爭者,抑或是對手,這都有可能帶來不同的政策選擇。眼下的中美關係波折起伏,因此短期之內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立場似乎會加劇對立。但長遠來看,美國或許可以有更開闊的思考。

  1.美國或借台灣問題加劇與中國的對抗

  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在這一問題上不可能做出任何的讓步。然而,美國目前的深度介入已經引起了兩岸各界深深的擔憂。美國實際上一直在防範中國的崛起。未來,美國有可能借機改變1979年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嗎?長期以來,美國堅持的是自相矛盾的政策,既堅持“三個聯合公報”所定義的“一個中國政策”,又堅持《與台灣關係法》所提到的對台提升防衛的“承諾”。目前剛剛通過的《與台灣交往法》將如何執行值得關注,但有一點,如果美國在這個問題上越走越遠,勢必會造成中美關係大的動蕩。

  2.美國亦可以借台灣問題來向中國大陸交換其他利益

  隨著中國大陸的不斷崛起,一方麵,美國介入台海戰爭的代價越來越大;另一方麵,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與美國可置換的資源越來越多。如果美國領導人足夠理性,始終是為了美國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考慮,就應該思考盡早退出台海,至少應該有一個關於退出機製的探討。當美國在台海問題上越介入越深,就有可能冒著與另外一個核國家爆發全麵戰爭的風險。這不僅是違背美國人民意願和利益的,也有可能是美國負擔不起的代價。

  2017年6月13日,巴拿馬宣布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建交之後,14日,在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上時任國務卿的蒂勒森表態說,美長期以來忠於“一個中國”原則,但同時也將信守對台灣的一切承諾。他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一中政策可否在今後50年持續?”他同時表示,現在美中正在討論下一個五十年的關係,如何進入穩定和沒有衝突的另一個時代。??對於中國人而言,台灣顯然是這個討論的一部分。一個中國政策今後五十年是否可持續(sustainable)?這是在許多方麵極其複雜的討論,台灣、朝鮮、南海都是其中的元素。⑦這個問題居然在美國又引發了人們對於“棄台論”抬頭的擔心,美國官方趕緊出來否認這種說法。問題是,真正考慮長遠的話,按照現在的增長速度,50年後中國的經濟規模至少等同於美國的兩倍,如此,美國還會“鍥而不舍”地幹涉台海事務嗎?

  六、結論

  美國霸權的衰落可能需要經曆較長的過程。美國將台灣作為重要“棋子”,說明了美國繼續維持亞太霸權的野心和對於中國崛起的擔憂。美國妄圖憑藉對台灣問題的介入,阻礙中國的統一進程,甚至打斷中國的崛起進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不僅台灣是“棋子”,而且凡是可能涉及到對華的部分(包括香港問題、西藏問題、甚至人權問題、貿易問題等),都有可能作為“棋子”。

  眼下的台灣當局甘當“棋子”,符合某些美國戰略學者的預期,也說明了民進黨當局妄圖“倚重外力、以武拒統”的圖謀。然而,“棋子”的宿命,決定了其必將身不由己。

  隨著中國大陸實力的不斷上升,對美和對台博弈的空間也在不斷增大。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和平統一,但是在涉及主權問題的時候,不論是與美方還是與“台獨”分子,要堅決鬥爭,破除其“棋子”的角色。此外,對台灣民心的工作,要深入和全麵,真正做到心靈契合,才能在台灣島內構築“反獨”的堅定堡壘。 

  注釋:

  ①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版,第583-584頁。

  ②著名地緣政治大師、前國務卿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曾豪邁地指出:“新千年即將降臨之際,美國雄踞各國之上,哪怕是昔日最輝煌的帝國都望塵莫及。??美國的軍隊遍布全世界,從北歐平原一直到兩軍對峙的東亞前線。在維和的名義下,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卷入幾乎成了永久性的軍事義務。”詳見[美]亨利·基辛格:《美國的全球戰略》[M],胡利平、淩建平等譯,海南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

  ③郝雨凡、張燕冬主編:《限製性接觸——布什政府對華政策走向》,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頁。

  ④何漢理:《中美需將競爭限製在健康領域》,環球時報,2016-04-13,http://w.huanqiu.com/r/MV8wXzg4MDcxMzJfMzcxXzE0NjA0ODI4NjA=

  ⑤袁征:《奧巴馬政府的對台政策與美台關係》,《和平與發展》,2013年第6期。

  ⑥郭正亮:《台旅法讓台灣得虛的空間失真的東西》,中評網,2018-03-21,

  ⑦http://www.crntt.com/doc/1050/1/6/2/105016206.html

  ⑧餘東暉:《2017從美國看台海的五個大哉問》(下),《中國評論》,2018年第2期,第97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6月號,總第246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