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華人解決養老辦法多,歸國養老成趨勢

(2016-03-05 00:11:54) 下一個

      中評社香港3月5日電/延遲退休、以房養老、養老金融……在中國人為養老及相關問題苦苦探索時,不少海外華人其實也在為晚年生活犯愁。

      中國僑網報道,當然,由於個人情況不同,每個人麵臨的養老處境也不盡相同。對於一般的華人家庭(投資移民等富裕群體並不在討論之列)來說,主流的養老方式有以下幾種:

      退休金養老

      退休金分為兩種,中國退休金和定居國的退休金。

      如果是在中國辦理離退休手續後出國定居並入籍他國,那麽可以依法領取中國養老金。

      有人恐怕要問:加入外國國籍,還可以領取中國的養老金?對,你沒看錯。隻要按照相關規定,在中國辦理離退休手續,即使已經入籍他國,也仍舊可以領取中國養老金。

      如果在退休前就已移居國外、獲得外國國籍,那麽在退休時就無法領取中國退休金(在中國工作期間繳納的金額會全數退還)。不過,如果在定居國工作,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並達到一定的年限(例如美國需工作滿十年),即可領取定居國所發放的退休金。

      然而,不少華人麵臨的問題卻是,一些國家的生活水平較高、日常花銷較大,雖然領著退休金卻仍入不敷出(例如把中國退休金換算為定居國貨幣,或在國外一直從事初級體力勞動),退休前的準備也不夠充分。萬一再遇上重大手術或健康衰退需入住養老院等突發情況,最後很可能貧困潦倒。在一些國家,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那麽,既然單純依靠退休金養老並非萬全之策,還有沒有其他行之有效的養老方式?對此,新老兩代華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儲蓄+房產,老華人的穩妥之道

      中國人愛存錢,很多老一輩的華人也把這種習慣帶到了海外。即使生活在社會福利普遍較高的西方國家,依然把持續性儲蓄作為日常必需。

      例如在加拿大,很多華人會在40歲甚至更早就開始計劃自己的退休生活。據調查,約有近6成的加拿大華人相信,他們的儲蓄足夠自己在退休後衣食無憂。

      不過,老一代華人的儲蓄觀念往往更加看重“死錢”,並沒有把儲蓄看作投資的手段;而西方的觀念則更加強調把錢“用活”。小僑(qiaowangzhongguo)建議,老一代華人們不妨谘詢一些專業人士,在他們的幫助下進行一些合理的理財投資,讓退休生活更加安穩無憂。

      除了儲蓄,“以房養老”這種歐美社會常用的養老手段也逐漸為華人群體所接受。

      楊女士十多年前和丈夫來到英國,通過開辦中醫診所積累了一定資產。談到養老問題,楊女士說,“我和丈夫都覺得,房子是最讓人心裏踏實的投資。除了領取退休金,每個月還能收房租,過得很自在。如果年紀大了,生活無法自理,還可以賣掉一兩套,拿錢去住養老院。”

      曾在一家大型企業擔任高級工程師的趙先生也表示,以房養老在英國非常普遍:“可能是受中國傳統影響,房子對很多華人來說都是最穩妥的投資。明年我也要再添置一兩套房產。

      “雞蛋分開放”,新華人的養老規劃

      對於通過留學等方式定居海外、正活躍在各行各業的年輕一代來說,“養老”一詞看似遙不可及,但並不妨礙一些人早早將其列入他們的長期規劃中。

      小劉是英國花旗銀行的基層管理人員,他把自己的養老計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加入公司的退休金計劃,即每月扣除部分工資存入退休金賬戶;二是購買可負擔性較強的房子,長期來看,房租和升值都會是不錯的收益;三是購買個人退休金,作為今後的投資組合。

      應該說,這種未雨綢繆的做法是值得推廣的。未來畢竟遙遠,如果能有計劃地為退休早作打算,就不用擔心政府各項津貼及退休金政策的變化影響到個人的晚年生活。

      落葉歸根+經濟寬裕,歸國養老成新趨勢

      心懷“落葉歸根”的情思,加之經濟和現實生活的考慮,近幾年來,海外華人歸國養老的現象逐漸增多。與海外不相上下的生活品質、原本就熟悉親切的文化氛圍,這些都成為吸引華人到中國安度晚年的重要原因。

      劉女士和丈夫在西班牙生活了幾十年,悉心經營著自己的餐館,但當兩人都年過花甲,卻毅然賣掉了餐館,回到中國養老。“回到故鄉,每天都能吃上合口的家鄉菜,每天都能聽到熟悉親切的鄉音,這才是我心目中的晚年生活。” 劉女士微笑著說道。

      “拿著同樣的錢,在國外的日子並不寬裕,但在中國就舒服多了。”和劉女士不同,王先生選擇歸國養老,更多是出於經濟的考慮:“美國的平均退休年齡是65歲,然而迫於生活的壓力,不少人到了退休年齡卻仍要繼續工作。而國內的花費相對較少,完全可以按時退休,留出更多時間和精力享受晚年生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