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台灣政治生態變化與兩岸關係 (圖)

(2008-03-15 09:07:43) 下一個

  中評社訊╱題:台灣政治生態變化與兩岸關係 作者:李秘(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台灣政治研究室主任

  .政治動蕩,經濟增長緩慢,人民生活品質下降,促進了台灣社會的覺醒,民眾希望執政當局注重民生,改善兩岸關係,回歸公平正義的社會價值,而不是一再製造緊張和對立。
  .在泛藍奪得四分之三席次後,“總統”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了。
  .隨著時局的發展,在台灣藍綠陣營的大陸政策分歧中,統獨爭議將相對淡化,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分歧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攸關台灣政黨版圖重劃和未來政局走向的第七屆“立委”選舉1月12日揭曉。選舉結果顯示,島內初步形成了以國民黨和民進黨兩黨為主體的、不對稱的兩黨製格局,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發展正醞釀著新變化和新拐點。

  對“立委”選舉結果的分析

  這次“立委”選舉國民黨大勝而民進黨大敗,原因很多,有些是政策層麵的,有些是選舉技術層麵的,有些是民心走向層麵的,有些是結構層麵的。從結構性原因來講,以下兩點是關鍵性的。

  (一)選製改變決定了藍綠席次大翻轉

  與“總統”選舉不同,台灣“立委”選舉更注重地方利益和組織派係動員,國民黨在地方的組織係統要比民進黨更綿密,很多選區的基本盤都是藍大於綠,所以在曆次“立委”選舉中,一直都是泛藍席次過半。但過去采行複數選舉方式,讓“走偏鋒”的人也能當選,結果造成民進黨的席次分配往往高於得票率,藍綠在席次上的差距就不那麽明顯。但是這種情況碰到“單一選區兩票製”則完全逆轉,變成民進黨在席次上討不到便宜,還吃大虧。表現在兩個方麵:首先,新選製規定全台灣73席區域“立委”按各縣市人口比例分配名額,但每個縣市至少要有1席。這樣花蓮、台東、澎湖、金門、馬祖等人口較少縣市也能分到1席,加上平地與山地原住民6席,這總共有11席國民黨占據絕對優勢,是民進黨的“鐵輸區”,所以國民黨未選就先贏了11席。其次,單一選區兩票製是零和遊戲,贏者全拿,在總體上藍大於綠的基本格局下,民進黨的席次率與得票率不成比例。民進黨以近37%的得票率,卻祗拿到近24%的席次(27席)。在區域“立委”和原住民“立委”方麵,國民黨得票率是53.5%,但席次卻有61席,占區域和原住民“立委”席次的77.3%,而民進黨得票率是38.2%,卻祗有13席,席次率為16.5%。甚至民進黨台北市三成五的傳統基本盤,還換不到1席“立委”。

  (二)台灣社會開始覺醒,不願再被民進黨當局所操弄

  基本盤藍大於綠的格局和“單一選區兩票製”的選舉規則決定了民進黨很難獲勝,但是僅存27席的選舉結果,仍顯示出台灣的社會民意與四年前發生了巨大變化。陳水扁上台後迅速腐敗墮落,2006年台灣社會爆發“百萬人倒扁運動”抗擊陳水扁及其執政團隊。麵對社會的抗議,陳水扁不僅沒有反省和改正,反而以操弄朝野對立、族群對立的手法操縱台灣社會,結果讓台灣加速向下沉淪。政治動蕩,經濟增長緩慢,人民生活品質下降,促進了台灣社會的覺醒,民眾希望執政當局注重民生,改善兩岸關係,回歸公平正義的社會價值,而不是一再製造緊張和對立。他們也認識到了陳水扁不斷製造社會矛盾幷非真正“愛台灣”,而完全是一己之私。在“立委”選舉中,陳水扁故伎重施,大動作推動“去蔣化”和“去中國化”,執意發動“入聯公投”,激化台灣社會對立、兩岸對立、美台對立,企圖以製造危機的方式再次控製社會民意,綁架選民。但是陳水扁過度操作選舉議題,嚇跑了中間選民。覺醒的台灣民眾,最終用選票徹底否定了陳水扁和民進黨不斷製造對立和衝突的執政路線。
  
  從“立委”選舉看“3•22大選”

  “立委”選舉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民黨的大環境,但國民黨仍麵臨不少挑戰,特別是“總統”選舉與“立委”選舉不同,民進黨對“總統”選舉有一些先天優勢。藍綠兩黨在“總統”選舉中仍將勢均力敵,贏得“大選”對國民黨來說仍是艱巨任務。

  (一)總體形勢有利,國民黨獲勝的可能性提高

  毋庸諱言,馬英九的“總統路”仍將麵臨許多挑戰,如民進黨的基本盤依然非常穩固,國民黨氣勢大漲反而會促使民進黨作困獸猶鬥。他們也早已放出“國民黨贏得立法院三分之二將是黑金複辟和第三次國共合作”的言論,今後會更加不遺餘力來鼓吹。另外,國際勢力的對台政策可能發生微妙調整。但是大環境對國民黨還是有利的。這次“立委”選舉結果極大鼓舞藍軍士氣,增進團結,馬英九主打民生議題的選舉路線也得到了一致認同,另外促進中間選民、地方派係以及企業界向國民黨靠近。相對的,民進黨士氣低落,內部矛盾加深,謝長廷在各地方都將沒有“立委”可以配合安排競選行程,或是幫忙固樁,未來恐怕祗能依靠“跛腳”的行政部門幫忙開支票、打政見。總體上看,形勢有利於國民黨而不利於民進黨,國民黨未來“總統”選舉獲勝的可能性提高。

  (二)“總統”選舉與“立委”選舉性質不同,“台灣主體意識”更易發酵

  “立委”選舉比較注重地方利益,組織動員常常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所以“統獨牌”會出現退燒現象,但是“總統”選舉是決定台灣命運與前途的戰役,“中國議題”無可避免會被凸顯,這不單單是民進黨刻意操作選戰議題,而是台灣與大陸關係太密切,舉凡“國家認同”、政治、經貿、兩岸關係以及“國際外交”等等,都牽涉到“中國議題”。如果說“立委”選舉是比較單純的台灣地方選舉,那麽“總統”選舉就是以“中國”為大背景的選舉,所以在“總統”選舉中統獨議題、國家認同議題更容易發酵。這對民進黨是非常有利的。因為今天綠營基本盤在四成上下,而“台灣意識”擁有近六成的支持度,祗要持續使用“台灣意識”來催票,就能快速把“總統”選舉的支持度拉高到五成,與國民黨抗衡。這也是過去民進黨在基本盤小於藍營、“立法院”不過半的情況下,仍能贏得“總統”選舉的主要原因。民進黨這次雖然遭遇重挫,但不是“台灣主體意識”不被選民接受,而祗是陳水扁操作過了頭而遭到選民厭倦。未來謝長廷盡管在策略上會溫和一些,但是絕無可能放棄“本土路線”,而一定會牢牢抓住“台灣主體性”,以與國民黨的“兩岸開放性”相對抗。

  (三)“總統”選舉與“立委”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不同,民進黨更能吸引潛在支持者

  2004年“總統”選舉投票率達到80.28%,而年底“立委”選舉投票率降至59.16%,民進黨的得票數比“總統”選舉中減少了250萬票,國民黨減少了100多萬票。研究發現,減少的選票主要是“中間選民”,民進黨在中南部的鶴佬鄉鎮,普遍有超過15%的選票在“立委”選舉時沒有開出來,所以2004年“立委”選舉中出來投票給民進黨的主要是基本支持群眾。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些在“立委”選舉中缺位的“中間選民”大多年齡偏大、學曆偏低,且以中南部農業鄉鎮為主,他們一般對於政治議題僅有很少的認知,很少瞭解政治資訊,對於政治事務和選舉動員缺乏興趣,對於政治活動抱持冷漠態度,較不願意涉入政治參與,通常情況下他們不會為某一個政策和理念而出來投票,祗有當選情激化時他們才可能出來投票,而且這些被激化出來的“中間票”大多流向了民進黨而不是國民黨。在剛剛結束的這次“立委”選舉結果顯示,出來投票給民進黨的也都是基本支持者,泛綠陣營所得到的400萬票中幾乎沒有中間選民。可以預見,3月22日的“總統”選舉,選情激化絕不會亞於2004年,那些在“立委”選舉中沒有出來投票的中南部的“中間選民”很可能會再次出來投票,幷把選票投給民進黨。

  台灣政局醞釀新變化

  由於這次泛藍陣營奪得了四分之三的“立法院”席次,對台灣政局將造成重大衝擊,台灣政治生態正醞釀著新變化和新拐點。

  (一)“第三勢力”喪失政治空間,台灣將確立不對稱的兩黨製格局

  在這次“立委”選舉中,除了國民黨和民進黨之外,還有10個小黨參選,他們都號稱“中道”力量,要給台灣民眾藍綠之外的第三種選擇。但是選舉結果讓這些小黨紛紛泡沫化。而且“單一選區兩票製”的選舉規則決定了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第三勢力”都沒有政治空間。“單一選區”製度規定了在區域“立委”中贏者全拿,所以小黨在區域“立委”選舉中幾乎沒有當選的可能,他們祗能寄希望於通過提高“政黨票”來爭得不分區“立委”席次,但是台灣的政黨代表的比例偏低,祗占到總席次的三成,尚不及日本的四成,這進一步限製了小黨的席次空間。另外,從實務麵看,台灣政黨間的競爭態勢,不管在價值、形象、財力、人力、資源和支持度上,目前兩大黨都領先於其他小黨,在藍綠尖銳對立的局麵下,選民會自動進行棄保,小黨獲得“立委”席次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單一選區兩票製”不僅造就了大藍幷小藍、大綠吞小綠的藍綠間的各自內部整合,使島內小黨林立、多黨競爭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而且讓“立法院”不對稱的兩黨政治格局穩定下來。在原來的複數選區製度下,“立委”更新的比例基本上在五成左右,表現不好的“立委”可能依賴配票而當選,表現優異的也可能因為被認定一定高票當選而流失選票,以落敗收場。另外,形象突出、有具體主張和訴求的新人也常常有機會當選,所以現任“立委”對於連任幷無太高把握。而在單一選區下,在第一次選舉中獲勝的“立委”,將成為該選區內唯一的現任者,享有知名度、募款能力、選民熟悉度以及行政資源的優勢,又去除了配票和棄保所引發的不確定性,連任的比例大幅提升。從國外的情況看也是如此,例如,美國州議員選舉采用的是單一選區製,其州議員連任成功的比例在90%以上。所以未來台灣“立委”的更替將非常少,泛藍的絕對多數局麵將會比較穩定,民進黨在今後“立委”選舉中翻盤可能性降低。

  (二)“總統”的重要性在下降,台灣將朝“內閣製”方向發展

  繼民進黨在2001年的第五屆“立委”選舉中取得第一大黨地位後,在2004年“立委”選舉中,李登輝則提出“85+35”的多數執政聯盟,陳水扁也提出“跨黨派國家安定聯盟”,試圖在藍綠政黨間進行徹底的重新洗牌。島內政黨重組的誘因一直沒有消失,泛藍的微弱優勢始終麵臨著所謂“本土派”出走的困擾,無法有效行使權力。在本屆“立委”選舉中,民進黨仍以力拚50席,選後再“喬過半”為競選策略。但是選舉結果讓泛藍“立院”席次達四分之三,國民黨完全主控“立法院”,民進黨拉攏個別泛藍本土“立委”的可能性喪失,國民黨主控政局、主導施政的能力大大增強。即使未來謝長廷能夠突破重圍當選“總統”,國民黨在法案和預算案審核方麵都具有很大的主動權,甚至謝長廷還有可能必須考慮與國民黨“左右共治”的可能性,讓“立法院”第一大黨國民黨組閣,台灣政治將因此而具有“內閣製”的基本精神。所以在泛藍奪得四分之三席次後,“總統”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了。如果“立法院最大黨組閣”運作良好且得到民眾的認同,那麽就可能作為“憲政慣例”延續下去,即使不“修憲”,台灣政治也會完全步入“內閣製”。 

  “立委”選後的兩岸關係

  台灣的“立委”選舉更多是台灣的“內政”,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多較為間接,但是由於藍綠政黨席次發生巨大翻轉,讓這次選舉的重要性增加,對兩岸關係也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一)兩岸關係發展有望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期

  首先,“入聯公投”通過的可能性降低。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極力鼓吹的“討黨產公投”投票率僅為26%,與投票率50%的門檻相差懸殊。從投票結果看,“公投”的投票數是450萬,而泛綠政黨票的得票數是400萬,這說明參與公投的主要是民進黨的基本支持群眾,“公投”對動員選民,拉抬民進黨選情的效用已經不大,選民也看穿了“公投綁大選”不過是陳水扁操作的一個選舉伎倆而已。民眾的覺醒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其後“入聯公投”案的操作空間。所以未來民進黨很可能不會再極力推動“入聯公投”,“入聯公投”過關的可能性降低。其次,即使謝長廷贏得“總統”,民進黨推動“法理獨立”的可能性也大為降低。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僅獲得27席,已完全喪失了在體製內推動“法理台獨”的能量,所以“台獨”分裂勢力以“修憲”方式謀求“法理台獨”的危險性已大大降低,兩岸關係將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二)台灣的大陸政策將從統獨爭議過渡到經濟與安全的分歧

  台灣的大陸政策有兩個最主要的麵向:一個是統獨爭議(認同麵向),一個是經濟與安全的分歧(利益麵向),這兩個麵向是相互聯係的。陳水扁依靠“意識形態治國”,將任何問題都上升到統獨議題的高度,統獨爭議成為主導力量,經濟與安全的分歧處於附屬地位。

  “立委”選舉讓陳水扁的激進路線遭遇重挫,謝長廷必須進行策略性調整才有可能贏得“總統”選舉,所以他重提和解共生,表示兩岸應和平相處,但另一方麵他仍強調堅持“台灣主體性”不動搖,“主權獨立現狀要保護,這是民進黨的堅持,也是謝長廷的堅持”。這樣,謝長廷的“台灣主體性”可能不會以“法理台獨”的激進麵目出現,而更可能以“維護台灣安全利益”的麵目出現。實際上謝長廷從去年已經開始在做這樣的轉換。在兩岸交流日益擴大和深化的大趨勢下,謝長廷也承認“兩岸應開放”;但是在馬英九提出“兩岸全方位開放”後,謝長廷立即表示,“兩岸政策應該兼顧主體性與開放性。馬英九主張的全麵開放沒有顧到台灣的主體性與國家安全”,“目前台灣大約有兩百萬民眾前往大陸經商,但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卻有兩千萬民眾生存,因此在兩岸政策上,不僅要考量台商的生計,也要顧慮守住這塊土地的廣大民眾。”他也以“安全”為武器攻擊馬蕭配所主張的“兩岸共同市場”:“兩岸的經濟條件還很懸殊,如果變成共同市場會不得了,公園裏可能充斥從中國大陸來的盲流”,企圖透過這種形象的類比在基層百姓中造成恐慌性的效果。所以隨著時局的發展,在台灣藍綠陣營的大陸政策分歧中,統獨爭議將相對淡化,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分歧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2月號,總第122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