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港媒:中國先進武器正向國際市場全麵出擊 (圖)

(2008-01-14 07:33:21) 下一個

圖:“梟龍”戰機的出現將衝破世界軍機市場上美國、西歐和俄羅斯戰機“三分天下”的格局。

  中評社香港1月14日電/香港《鏡報》月刊1月號題為《中國開拓軍火出口市場》的文章稱,中國的軍品出口策略已經改變,開始著重推出價位較高的戰機、艦艇和導彈等重型裝備,一直以來對中國武器的貶低正在被事實所擊破。

  在當今世界,軍事強國一般都是軍售大國。隨著中華全麵崛起,中國對外軍貿的市場正在擴大,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把購買先進新裝備的目光投向中國。

  中國的軍工生產經過了上世紀90年代的低潮期,近年又迎來躍升,首要原因是端正了營銷戰略。中國著眼於未來國際上的軍事衝突高技術化、信息化的大趨勢,改變了過去以出口價格和贏利都很低的槍炮為主的思路,著重推出價位較高的戰機、艦艇和導彈等重型裝備。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軍售推出的頭號拳頭產品,就是同巴基斯坦共同開發(雙方合資、由中國獨立研製)的FC-1“梟龍”戰鬥機。該機在成都和巴基斯坦都建立了生產線,從2007年起大批量生產,有十幾個國家發出了訂單,預計會有600架至1000架的產量。此型飛機的設計思路專門麵向難以購買高價戰鬥機的國家,操作係統、機身材料盡量簡便和低檔化,空戰性能卻足以同中檔第三代戰機一決雌雄,機上配置還可根據用戶的要求而改變。

  同美國的F-16最低配置也需4000萬美元、蘇-27需3000萬美元相比較,FC-1的價格根據配置可從800萬美元至1500萬美元。中國新產的殲-10戰鬥機,空戰性能可與最新型的F-16匹敵,出售給巴基斯坦的報價據稱不過2500萬美元。現在國際航空界大都承認,中國高低兩檔戰機的推出,足以衝破世界軍機市場上美國、西歐和俄羅斯戰機“三分天下”的格局。

  目前中國的民用造船噸位和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二,具有人力、材料費便宜而技術含量亦不算低的競爭優勢,軍用艦艇的外銷正好發揮了這一長處。上世紀90年代,泰國購買了6艘中國製造的護衛艦,使用後聲稱戰鬥性能達到德國同類品的70%,價格卻隻有四分之一。近來,巴基斯坦、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又提出要購買中國的新型護衛艦,單價不過1億多美元,其完成任務的能力與美歐報價兩三億美元的護衛艦相比幷不遜色。

  在火炮、坦克等傳統武器方麵,中國軍工企業利用長期的積累進行了新技術開發,也以新麵貌打開了銷路,特別是對注重地麵作戰的中小國家更能滿足需求。2002年中國向科威特出售了一批PLZ45-155自行榴彈炮武器係統,用戶反映很多性能好於美式裝備,在中東石油富國中又引來新的訂單。在國際坦克市場上,不久將會有數萬輛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生產的坦克需要退役的更換期出現。許多發展中國家買不起美國和西歐單價均在500萬美元以上的產品,中國和俄羅斯的單價隻有二三百萬美元的坦克將會有一個大商機,泰國剛剛訂購了100多輛中國產的96式坦克就是好的開端。

  在導彈研製方麵,中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行“兩彈一星”工程時就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在國產武器中最早能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雖然其出口有諸多國際限製,中國仍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擴大外銷。為此,中國還以部分轉讓技術的方式同土耳其合作開發B-611近程導彈,幷出售了射程180公裏而居世界之最的WS-2火箭炮,就此又引來諸多國家的興趣。

  國際上一些貶低中國武器性能的人總說,這些出口品都是仿造和引進蘇俄技術,因而不如直接購買俄羅斯產品。事實是,中國仿造蘇俄武器後,通過自我開發往往都能提高一個檔次。過去幾十年一直購買蘇製裝備的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等國也向中國洽購武器,連獨聯體內的中亞國家也有些意向,正好說明這一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