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先驅導報:韓國人為何“重視”中國曆史? (圖)

(2007-11-23 07:43:45) 下一個

  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國際先驅導報刊登旅韓華人元濤的文章指出,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給韓國人帶來很大的壓力,他們的焦慮也體現在對曆史的研究態度上。全文如下:

  在韓國,中國曆史已成為顯學,就連韓國文學領域也將中國的曆史題材視為重要創作素材。最近,《朝鮮日報》社斥資一億韓元稿費設立“大韓民國新浪潮文學獎”,首位獲獎者是來自韓國延世大學國文學係的講師柳光秀,獲獎作品是長篇小說《秦始皇計劃》。

  不僅如此,韓國還想把對中國曆史的研究延伸至外交領域。11月16日,韓國總統盧武鉉表示,主要針對領土爭議地區進行曆史研究的“韓國東北亞曆史財團”,在外交紛爭方麵應提供客觀的資料和戰略,改稱為“曆史外交財團”,“以免世界各國的教科書和媒體記錄或報道錯誤的曆史,從而誤導各國對韓國曆史的認識”。

  盧武鉉總統的這一舉動大有為韓國曆史撥亂反正的意味,可是究竟是別國誤導了韓國曆史,還是韓國誤用了別國曆史呢?

  韓史研究繞不開中國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韓國學者在作曆史學術研究時,必須大規模使用中國的史料。因為他們沒有自己足夠完整而久遠的曆史典籍留存,凡涉及古代史,尤其是先秦部分,都要到中國的各類曆史記載中去尋找有關朝鮮半島的蛛絲馬跡。這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韓國嚴肅的曆史學者惟一的學術途徑。

  因此,在韓國,學養精深的曆史學者必然是漢語通,也必然是中國曆史通。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曆史聯係與文化糾葛太過深廣。

  急利近利催生怪論

  但與此同時,近年韓國也出現了一些急利近利的學者,出於一種類似曆史焦慮感的情緒,搞了些聳人聽聞的所謂“學術研究”,試圖讓半島文明擺脫東亞大陸的籠罩,具備更強的獨立性。

  為此,他們不是拋開中國曆史,而是更為精深地鑽研,以求從中發現有用的資料,支持他的觀點或論點。近期梨花女子大學教授鄭在書研究中國神話後發表的論文,就是典型的一例。他宣稱中國《山海經》中提到的炎帝、蚩尤、誇父及風伯等東夷係的神均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出現,很多神話傳說都源自韓國。

  顯然,這是韓國人在用文學藝術作品的形式來滿足自己的曆史光榮感。

  在曆史中求解焦慮

  盡管這種誤導韓國民眾曆史觀的作品非常多見,但我們也不必為此太過敏感。從現實情況看,中國經濟近30年的高速成長,給韓國人帶來很大的壓力。他們對中國的情感很複雜:中國的未來到底會怎麽樣?中國對韓國的影響會怎麽樣?具體到每個韓國人,到底會在中國的發展中得到什麽?所有這些問題,都令韓國人困惑。

  正因如此,了解中國、理解中國人成為很多韓國人的一種強烈的心理需要。這其中,了解中國曆史,探究中國人的精神起源和文化來源,當然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在民間,中國曆史的影響也是普遍性的。《三國演義》中張飛、關羽等中國英雄為大多數韓國人所熟悉,像守株待兔、鶴立雞群等很多俗語成語,也為他們日常使用。對於普通韓國人來說,了解中國曆史,差不多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但問題在於,他們所了解到的是真正的曆史還是被加工的曆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