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國新型97式戰車首批裝備南京廣州戰區 (圖)

(2007-11-23 07:36:27) 下一個

  中評社訊/最新出版的《現代兵器》雜誌2007年12月號披露了我軍最新式兩棲步兵戰車――ZBD97的部分信息。現節選其中部分內容以饗讀者。全文請閱當期雜誌。

  在《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大型主題展覽會上,我國史無前例地以開放的態度展示了一大批最新型武器裝備,這裏麵有猶若快馬長槍的ZTZ99型主戰坦克、仿同雷霆重戟的PLZ05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應為加榴炮――編者注)、好像海右猛錘的DF21型中程彈道導彈、幾似硬弓利箭的HJ9重型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更有剛剛在“和平使命-2007”上合組織反恐聯合軍事演習中鋒芒畢露的JH-7A型“飛豹”殲擊轟炸機……

  然而,真正引起資深軍事愛好者和國外軍事觀察家關注的,還屬首次在正式場合公開亮相的新型步兵戰車。本文根據國內外媒體(包含國外專業軍事網站)的報道,探究其發展曆程,幷對其技術性能、設計背景和戰術意圖進行簡單分析。

  發展曆程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國內外的軍事觀察家對中國陸軍裝備關注的焦點,一直集中在主戰坦克的發展上,對於步兵戰車的發展報道則少之又少。直到2003年初,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才根據中國某軍事網站上流傳的圖片,判斷我國正在發展一款新型步兵戰車。

  2004年初出版的《漢和防務評論》刊登了一篇《由新步兵戰車研發看中國陸軍裝甲兵器設計思想》的文章。2005年,在中國多個軍事網站上流傳出我國新型步兵戰車的另外一個訊息:其官方名稱為ZBD97型步兵戰車,隨後這一代號被包括《簡氏防務周刊》在內的諸多西方軍事傳媒廣泛引用,國內相當部分軍事書刊也采用了這個未經證實的稱謂。截止到本文發稿之時起,該說法也沒有得到中國官方的證實,在此次成就展上,其展覽銘牌亦采用“新型步兵戰車”宣示。本文采用“ZBD97型步兵戰車”這個稱謂,僅僅是為了行文的方便,對個中說法絕無同意和證實之意。

  2006年早些時候,在中央電視台軍事頻道的報道中,廣州軍區某部訓練的畫麵上赫然出現了被稱為ZBD97型步兵戰車的身影,這說明其巳經批量進入人民解放軍行列。有意思的是,按照我國大型地麵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該步兵戰車通過軍方定型試驗的時間應為1997年,然而ZBD97幷沒有出現在國慶50周年閱兵儀式上,較其晚兩年定型的ZTZ99主戰坦克,在其間可謂是大出風頭。乃至在2003年初流傳於網路上的圖片來看,當時的ZBD97顯然仍處於試驗階段,大量裝備部隊更足2006年前後的事情。

  那麽,從1997年到2006年這將近10年的時間裏,這款暫時被稱為ZBD97的步兵戰車究竟曆經了怎樣的發展曆程,相信若幹年後隻有官方信息解密時,我們才能解開這層層迷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文所說的ZBD97步兵戰車發展曆程,更多的是指該車走人大眾視線的過程。

  總體布局

  ZBD97型步兵戰車的采用傳統步兵戰車設計:動力艙在前,其左側為駕駛艙,戰鬥艙居中,載員艙居後。車體呈箱型,由軋製裝甲鋼板焊接而成。

  該車繼承了中國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一貫的設計風格:前下裝甲和前上裝甲使車體前端呈楔形,前下裝甲以大傾角向內傾斜,前上裝甲以小傾角向內傾斜,一直延伸到車長處炮塔座圈前沿。車首有一個大尺寸機械升降式防浪板,平時收緊貼靠前下裝甲,進行水上機動前靠液壓機械裝置將防浪板升起。該車車頂水平,炮塔後部載員艙車頂向後下方傾斜。車體兩側豎直,一改往常向內傾斜的風格。車尾豎直,有一扇傳統的右開尾門。

  ZBD97動力艙的布置更接近西方風格:右側為三個串聯裝矩形散熱器,左側為一大尺寸正方形動力艙蓋板,在動力艙後緣炮塔根部為一多空組合式發動機進氣濾清器。駕駛艙采用了帶有東方風格的串聯式雙人布局,艙蓋采用傳統的橢圓形盔式左開艙蓋。其前艙艙門前麵安裝有三個呈扇形分布的潛望觀察鏡,其後艙在車體左側安裝有一個側視觀察窗。

  戰鬥艙上方安裝有一中型炮塔,前中央位置安裝有一聯幷列武器組,主炮為一門100毫米低壓線膛炮,其右側的30毫米機關炮和主炮剛性連接,其左側幷列安裝有一挺7.62毫米車載機槍。在炮塔側麵的附加裝甲鋼板上各安裝有一組3聯裝煙幕彈發射器。炮塔為雙人結構,按照BMP-3步兵戰車炮塔的布局,車長在右,炮長在左。

  載員艙頂部向後下方微微傾斜,其頂部有兩扇對開的矩形頂艙門,在載員艙右側中部安裝三防裝置進氣濾清器。載員艙尾部豎直,安裝有一扇傳統的右開單扇大尺寸矩形尾門,尾門上部中央有一小型觀察窗和一個水滴型帶有球型槍座的射擊孔。在尾門兩側中央位置各有一個拖曳鉤,在尾門兩側下部各有一個噴水推進器噴口。載員艙兩側的車體上各有一小型觀察窗和一個射擊孔。

  ZBD97型步兵戰車的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每側各有六個負重輪,兩個托帶輪。負重輪為小直徑雙輪緣負重輪,履帶為雙銷雙麵雙板掛膠履帶。在第一負重輪、第二負重輪和第六負重輪上各安裝有一個液壓減振器。負重輪布局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布局:第二負重輪和第三負重輪間距較近;其他負重輪間距均衡且較大。

  技術猜想

  由於ZBD97步兵戰車剛剛裝備部隊,有關其技術資料在我國現有保密製度下不可能短時間為公眾所知悉。在這裏筆者根據多年從事地麵武器研究的經驗和國際通行的慣例,以及這次展覽會上的ZBD97步兵戰車的外觀,對其進行簡單的技術分析和推測,僅供諸位軍事愛好者玩味。

  首先從該車的動力艙來看,該車動力傳動係統的散熱器采用了向右偏置的方式,不在動力艙的正上方,可以判定沒有采用我國第二代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和其他武器底盤通用的風冷式道依茨BF8L413FC或BFl2L413FC柴油發動機,采用新型水冷柴油發動機的可能性較大,其技術水準應該不輸於BF8M1015CP/MV型水冷柴油發動機。鑒於ZBD97的動力傳動艙在前,噴水推進係統在後,其傳動係統設計應該十分精妙,定然不像 BMP-3步兵戰車那樣為兼顧水上性能和步兵戰車乘員上下車問題,而不得不在發動機上動腦筋,以至於捉襟見肘。

  從ZBD97步兵戰車的側後方看上去,整車線條是很有意思的,整車明顯帶有前傾,這總讓人感覺該車載員艙十分短。根據筆者現場目測,發現ZBD97載員艙的長度和三個中等身材的成年人幷肩而立的寬度相近,如果車內為兩排座椅,其載員艙內搭載的士兵數量應該為6名,分列兩側相對而坐。ZBD97駕駛艙後座的艙門前沒有任何潛望觀察鏡,而側麵車體上赫然有一組觀察窗和射擊孔,傳統的供車長通訊電台使用的天線基座,卻由駕駛艙後席轉移到炮塔的右席。由此我們不難判斷,ZBD97步兵戰車駕駛艙後席乘坐的應該是一名步兵,而不足步兵戰車的乘員。也就是說ZBD97步兵戰車的編製應該是 3+7(三名乘員和七名步兵)。

  在沒有詳細數據的情況下,對一款地麵裝甲作戰裝備的防護能力進行評估十分困難。ZBD97步兵戰車的真實防護能力,恐怕隻有在若幹年之後才能得到可觀的評估依據。ZBD97的全車裝甲應該以抵禦12.7毫米高射機槍的打擊為主,在安裝了一麵大型防浪板之後,其前部裝甲如果能夠抵禦 20毫米機關炮射擊的話。ZBD97步兵戰車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安裝了光電幹擾/激光告警設備,對於光電製導反坦克導彈/智能彈藥有一定的預警和幹擾能力,有了主動防禦的技術基礎。

  ZBD97步兵戰車最大行程約為500公裏,最大公路速度約65公裏/時,水上推進速度約20公裏/時。

  設計思想評估

  也許有讀者較為疑惑,在上文中筆者為何沒有對ZBD97的火力性能進行評估。眾所周知,隨著BMP-3型步兵戰車戰鬥部的引進,國內軍事傳媒對其火力打擊能力已是分析再三。與其全無新意地重複前人之路,筆者更願意從整體設計上對ZBD97的作戰背景進行一番探究。

  長期以來,我軍地麵擅長於以步兵和摩托化步兵進行作戰。雖然解放後裝備了先進的地麵武器,然而我們畢竟沒有真正的大型裝甲集群作戰經驗。對於步兵戰車的研製與使用,可以參考的戰鬥經驗更是寥寥無幾。第一代步兵戰車ZBD86嚴格的講是對前蘇聯BMP-1型步兵戰車的仿製,其裝備的意義不在於技術性能有多麽先進,更多的足對步兵戰車協同坦克作戰理論的探究和實踐。而ZBD97型步兵戰車的戰術思想則意味著我軍新時代地麵作戰理論的發展。

  上溯到2004年的北京國際軍事後勤技術展覽會,國內有關廠家展出的一款外貿型水陸兩棲油料補給車和BMP-3型步兵戰車的底盤甚為相似,一些人認為這和我國發展的新型步兵戰車有極深的淵源。該車型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為我國新型步兵戰車的研製提供了借鑒意義。

  ZBD-97步兵戰車采用了與BMP-3迥異不同的行走係統和總體布局設計,在於二者不同的作戰背景構想。前者沒有繼承後者的底盤設計,而采用了主流步兵戰車的底盤結構,應為摒棄“坦克火力支援車”的角色。也就是說ZBD97相對於BMP-3來說,簡化了武器係統的複雜構造和繁贅的戰術意圖疊加,使前者真正回到“步兵戰車”的角色。

  也許有些軍事愛好者難免疑惑,即使“強調” ZBD97步兵戰車的本色,為何又采用了 BMP-3強大的戰鬥部,而沒有采用我國研製用於裝備ZBD86B型步兵戰車、ZBD03型傘兵戰車和ZSL92改進型輪式步兵戰車、主炮為30毫米口徑的新型炮塔呢?

  這是由我國新時期陸軍部隊作戰的任務或使命所決定的。基於我國的現狀,新時期發展裝備必須服從跨海登陸作戰的要求。

  戰術運用

  從上個世紀末期到本世紀初期的十幾年中,我國先後進行了一係列大規模登陸軍事演習。這充分展示了我軍新時期建設中取得的長足進步,但是其間暴露出來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具體來說,部隊整體登陸速度較慢,空中多層次支援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亟待提高。這才有了近些年來我們不斷看到一大批新型登陸作戰武器陸續裝備部隊,例如類似美軍AAAV的中國新型兩棲突擊車車族、ZTS63A改進型水陸坦克等等。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新型裝備和傳統裝備之間存在著諸多不協調之處。

  首先,從我國現有兩棲登陸裝備來看,我國新型兩棲突擊車車族的水上機動能力據推測應該大於30公裏/時;ZTS63A改進型水陸坦克的機動能力勉強接近前者的標準;而ZSD63型裝甲輸送車、ZBD86型步兵戰車、ZSD89型裝甲輸送車、ZSL92型裝甲輸送車等傳統裝備的水上速度遠低於以上標準。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登陸的坦克部隊和裝甲人員輸送部隊的機動能力存在很大差距,很難實現在登陸過程中協同作戰。而ZBD97型步兵戰車出色的水上機動能力應該能夠彌補老式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的劣勢,協同ZTS63A改進型水陸坦克作為第二波登陸攻擊力量。

  其次,盡管我國已經裝備了以“雷石”6為代表的精確打擊彈藥和WZ-10新型武裝直升機,但是應該看到我軍對登陸部隊的火力支援能力還有所欠缺。更何況在獲得灘頭陣地的控製權之前,不具有水上機動能力的ZTZ96/99型主戰坦克、PHZ89型火箭炮和PLZ96型122毫米榴彈炮等重型裝備是很難施展拳腳。而麵對諸多的岸防火力點和裝甲車輛,ZBD97既可以使用100毫米低壓線膛炮發射反坦克導彈攻擊敵方坦克,或使用高爆榴彈對混凝土構造的敵火力點或者足集結步兵進行毀滅性打擊;同時也可以用30毫米副炮對低價值輕型裝甲車輛和高度威脅的空中目標進行有效打擊。顯然 ZBD97這種強大的複合攻擊能力,要比隻有一門30毫米主炮的ZBD86B步兵戰車更適合支援水陸坦克的快速突擊。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ZBD97具有著極強的登陸作戰色彩,幷且兼顧著傳統步兵戰車的戰術運用特點。也許,這就是為什麽迄今為止我們隻看到南京戰區和廣州戰區的地麵部隊率先批量裝備了ZBD97的原因吧。畢竟這兩個戰區擔負作為先鋒部隊和主力軍統一祖國的作戰使命。

  總體評價

  事實上,從步兵戰車誕生的那一刻起,東西方對於步兵戰車的作戰使用和設計思路一直存在著迥異的理解。

  隨著VBCI加入法國陸軍行列,西方國家的步兵戰車徹底完成了重裝化的進程,而由於前蘇聯解體導致的種種混亂,致使東方步兵戰車的發展失去了主導力量。

  我國在借鑒和吸收俄羅斯BMP-3型步兵戰車技術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戰略目標研製出的ZBD97型步兵戰車為世人所矚目。從該車的表現來看,基本反映了新時期我國在地麵武器發展上的成就,迎合了當前地麵部隊機械化作戰的國際思潮。但是我們應該看到,ZBD97步兵戰車上還存在著遷就登陸作戰和南方水網地區作戰致使被動防護能力有限的弊端,在設計思路和製造工藝上更有諸多亟待改進之處。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ZBD97步兵戰車應該隻是一個“階段車型”,而非“目標車型”。也許在其基礎上的改進工作已經陳列在設計師們的案頭。

  (來源:《現代兵器》雜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