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民進黨激進化轉向的標誌--“正常國家決議文”評析 (圖)

(2007-10-27 23:11:47) 下一個

  中評社訊╱題:民進黨激進化轉向的標誌——“正常國家決議文”評析 作者:李秘(上海),東亞研究所台灣政治室主任

  8月27日、8月30日,“正常國家決議文” 先後在民進黨“中常會”和“中執會”通過,並將於近期提交“全代會”最後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是台灣政治和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事件,將對兩岸關係產生長遠影響。

  “正常國家決議文”的三個轉向

  民進黨有關“國家定位”的主張曾經曆過四次重要演變,先後有1986年創黨時的“住民自決”、1987年的“四個如果”決議文、1991年的“台獨黨綱”和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是第五次重要演變。與“台灣前途決議文”相比,“正常國家決議文”有三個重大轉向。

  (一)不再認為“現狀已經獨立”

  為因應2000年“總統”選舉,民進黨以“台灣前途決議文”修正“台獨黨綱”。該決議文稱,“1992年的國會全麵改選、1996年的總統直接民選、以及修憲廢省等政治改造工程,已使台灣事實上成為民主獨立國家”。它承認“台灣現狀已經獨立,維持現狀就是台獨”。(1)“正常國家決議文”雖然同意“台灣前途決議文”中“主權獨立”的論述,卻進一步提出台灣“主權”的“五大不正常”,要求“早日”改進。這實際上是否定了“台灣前途決議文”中“維持現狀就是台獨”的認知,而認為現狀尚未獨立,必須通過各種方式追求“完全獨立”。(2)

  (二)不再默認“中華民國”

  “台灣前途決議文”認為台灣過去幾次“修憲”,民進黨都參與了,所以不必否定“中華民國憲法”,故承認台灣“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根據這一條文,民進黨默認台灣仍戴著“中華民國”帽子,過去幾年“憲改”的主要目標並非“製新憲”,而是體製內“修憲”。(3)“正常國家決議文”則不再承認“中華民國”,並把摘掉“中華民國”帽子作為明確目標提出來。為“徹底擺脫‘中華民國’這個幽靈的糾纏”,民進黨對內提出“早日完成正名製憲”、“以‘公元’紀年”,對外則提出“以‘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組織”。

  (三)不再將“公投”局限於“防禦性”目的

“台灣前途決議文”認為“現狀就是獨立”,“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根據這一條文,“公投”僅僅防止“獨立現狀”被改變的消極目的,而不是用來追求“台獨”的積極目的。正是基於“台灣前途決議文”,民進黨才在“公投法”增加了“防禦性公投”條款,謝長廷才會說“獨立不需要公投,統一才需要公投”。而“正常國家決議文”則突破了這樣的一個限製,它規定 “在適當時機舉行公民投票,以彰顯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未來民進黨將不再局限於“防禦性公投”,而是尋找機會發動“台獨公投”。

  “正常國家決議文”出台的原因

  (一)遊錫堃與謝長廷的政治角力是直接原因

  “謝蘇配”成局後壓縮了遊錫堃的政治空間,讓遊對謝的心結加深,所以有人解讀“正常國家決議文”就是“一個企圖搶權的黨主席用來牽製他自己同黨總統候選人的怪招”。(4)遊錫堃宣稱,為了“破解一中憲法迷障,化解支持群眾對總統參選人的疑慮”,必須製定“正常國家決議文”,否則會讓民進黨支持者不知道為何而戰,也會影響到他的輔選力道。而謝長廷則擔心,遊錫堃主導的“正常國家決議文”提出的一係列激進主張會“嚇跑中間選民”,不利於選舉。謝長廷競選總部和民進黨中央幾乎要“各走各的路”,“謝的人馬在黨中央吃不開,遊的人馬在謝大選架構中被邊緣化”。(5)在民進黨“中常會”上,邱義仁代表陳水扁敦促謝、遊雙方各讓一步,提出“早日完成正名製憲”和“在適當時機舉行公民投票,以彰顯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的論述,回避了“國號正名為台灣”的敏感字眼,同時保有“正名製憲”的精神,讓遊、謝雙方都能接受。黨內“立委”認為,“決議文”的內容保留謝係主張的“台灣命運共同體”,以及遊係主張的“正名製憲”,雙方皆大歡喜,“這項決議文對選舉未必有加分效果,但至少代表黨內整合成功”。(6)

  (二)民進黨的激進化轉向是深層原因

  1999年,民進黨內的基本共識是:民進黨的選舉罩門在於其長期標舉的“台獨”立場,唯有對這個立場做妥協,才能獲得中間選民的認同,也才能避免大陸在民進黨當選後的強烈反應。基於這樣的認識,他們提出了“台灣前途決議文”。正是根據這個“決議文”的精神,陳水扁在2000年才會在中美的壓力下作出“四不”的承諾。但是執政7年來,陳水扁卻是策略性和漸進式的去挑戰中美套在他頭上的緊箍咒,連帶也打破了“台灣前途決議文”的保守傾向。從宣稱“一邊一國”、否定謝長廷的“憲法一中”、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推動“公投”和“憲改”等,每一項措施都是在挑戰“四不”和“台灣前途決議文”。(7)在陳水扁的不斷操縱下,民進黨的務實派在黨內逐漸邊緣化,激進派開始成長為主流。在最近一次的民進黨內初選中,務實派被打成“十一寇”而紛紛落馬,激進派則“捷報頻傳”。這種政治生態促使民進黨開始拋棄“台灣前途決議文”而提出“正常國家決議文”作為新的政治綱領。

  “正常國家決議文”對明年“大選”的影響

  (一)促進民進黨內“激進派”和“務實派”整合

  今年5月民進黨初選讓黨內“務實派”與“激進派”的政治分歧擴大,“務實派”認為台灣的民主化是一種“有效自決”的過程,所以台灣已是一個獨立國家,沒有必要再宣布獨立。“激進派”認為,雖然主權已屬於台灣人民,但尚需“法理獨立”、加入聯合國,才算是正常獨立國家。(8)雙方分歧的擴大讓“泛綠支持者對參選人的凝聚力不足”。(9)

  “正常國家決議文”在一定程度上整合這兩種不同意見,它一方麵認為“台灣已是一個獨立國家”,這與“務實派”的觀點接近;另一方麵又認為“中華民國體製不正常”,必須進一步推動“正名製憲”和“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這又是向“激進派”的觀點靠近。所以,“正常國家決議文”通過“台灣已經獨立,但尚未正常化”的論述整合了“務實派”和“激進派”的政治分歧。“正常國家決議文”在“中常會”通過後,起草小組召集人蔡同榮表示,“基本教義派”也可以接受這個版本,“不會再出來開記者會反對”。(10)

  (二)促使謝長廷偏離“和解共生”、“憲法一中”主張

  “正常國家決議文”規定了民進黨要“從‘命運共同體’的台灣認同出發,強化台灣意識,建立台灣主體性”,通過“正名製憲”和“加入聯合國”來“建立一個正常國家”。這就將明年“總統”選舉定調“台灣主體意識”和“親中路線”的對決。陳水扁也說,“明年大選絕對是‘台灣主體’對‘終極統一’的選擇,也是‘守護台灣’與‘聯共製台’的對決”。

  “正常國家決議文”對謝長廷有很大的約束作用。謝係“立委”高建智表示,一旦民進黨全代會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縱然方向跟謝主張的有些區隔,畢竟是全黨意誌,身為總統候選人,謝也會往這個方向走”。 謝長廷曾經主張“和解共生”,但是在“正常國家決議文”提出後開始轉向。謝營政策部主任林向愷就表示“2008年總統大選將是台灣主體與親中路線的對決,謝長廷的政策等思維是以台灣為主體,這也是民進黨長昌配與國民黨馬蕭配的最大根本差別”。(11)謝長廷自己也說,“台灣已經獨立,但台灣還有很多不正常的地方,包括憲法中兩岸用大陸地區、台灣地區名稱,還是一個國家。有的政黨還叫‘中國什麽黨’,這次選舉輸贏會影響到台灣是否變成中國”。(12)可見謝長廷已經放棄了“和解共生”、“憲法一中”的既有主張,而是完全被陳水扁綁架了。

  “正常國家決議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一)“台獨”主張開始理論化、體係化

  過去民進黨也提出一些“台獨”主張,如“住民自決”、“成立台灣共和國”,但這些多為感性訴求,缺乏理論支撐。在“正常國家決議文”中,“台獨”主張已經開始理論化和體係化。它提出了“台獨”的五大目標:國際關係正常化、憲政體製正常化、國家認同正常化、社會公義正常化、政黨競爭正常化。它還提出了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途徑:通過“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實現國際關係正常化;通過“深化民主價值,強化台灣意識”實現“正名製憲”;通過“推動本土文化與母語,落實教育台灣化”來促進台灣國家認同;通過“消除威權統治遺留的政治符號和資源分配不公”來維護社會公義;通過“追討國民黨不當黨產”實現政黨競爭正常化。

  (二)兩岸的模糊地帶完全喪失

  “台灣前途決議文”通過承認“中華民國”和“現狀”,為兩岸關係留下了一定的模糊空間。陳水扁就是根據這個“決議文”提出了“四不承諾”;雖然他後來用“四要”來否定“四不”,但這隻是政策的宣示,隻要“台灣前途決議文”還在,民進黨仍有可能恢複“四不”。但“正常國家決議文”出台後,“四不”就不可能再恢複。“決議文”明確規定“正名製憲”、“舉行公民投票以彰顯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這些內容一改過去在“中華民國外殼”下謀求“獨立”的模糊策略,而是明確否定了“中華民國”,否定了“公投”僅能用於防禦性目的,也否定了“四不”的政治基礎。所以即使謝長廷上台,也不可能再提“四不”承諾。兩岸的模糊空間被大大壓縮,發生直接衝撞的危險也相應提高。

  (三)島內“務實派”的政治空間被壓縮

  “正常國家決議文”通過“正名製憲”、擺脫“中華民國”、“台獨公投”等論述從根本上否定了“台灣前途決議文”。所以在民進黨內“務實派”和“激進派”的鬥爭中,“激進派”取得了實質性的勝利,而“務實派”淪為“非主流”。不僅民進黨內如此,整個島內的政治格局也是如此,在民進黨“激進派”的牽引下,一些“淺綠”群眾也逐漸接受和支持民進黨的主張;國民黨也逐漸放棄了原本的政治立場,開始向“本土”方向滑動,島內的政治光譜開始向“獨”的方向移動。整個民進黨和整個台灣社會都被陳水扁綁架,呈現出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傾向,這既傷害了台灣社會,也傷害了兩岸關係。

  (四)以“台灣主體性”限製兩岸交流將成為民進黨的長期政策主張

  “正常國家決議文”規定“經濟發展應以國家安全、社會公義與永續發展為前提”,具體到兩岸政策就是“兩岸開放性”要以“台灣主體性”為前提條件。這與陳水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完全一致,所以陳水扁才會充滿自信地說,他“不認為台灣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兩岸經貿政策在明年之後會有怎樣的大改變”。謝營相關人士也表示,謝長廷的“競選政策白皮書”在兩岸政策方麵,“基本上仍將延續李登輝、陳水扁之台灣主體性的基調,不會有太大的差別”。(13)

  “正常國家決議文”標誌著民進黨徹底拋棄“台灣前途決議文”中的“務實台獨”路線,而采取激進路線。“正名製憲”、“獨立公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成為民進黨的基本主張,而不再是陳水扁的個人政見。今後無論是民進黨的哪個政治人物上台執政,都必須按照“正常國家決議文”行事而難以回歸中間路線。對這個“決議文”的後續衝擊和長遠影響,海峽兩岸以及國際社會應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1)梁文傑:“直接回到台獨黨綱”,台灣《中國時報》2007年5月15日。
(2)陳儀深:“台灣地位論述總整理”,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7日。
(3)曹長青:“正常國家決議文,去一中疑慮”,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5月14日。
(4)周奕成:“以獨特取代正常”,台灣《中國時報》2007年8月29日。
(5)“謝遊切割,謝營、黨中央各走各的路”,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26日。
(6)“討論未見火爆,謝遊矛盾整合”,台灣《聯合報》2007年8月28日。
(7)梁文傑:“直接回到台灣黨綱”,台灣《中國時報》2007年5月15日。
(8)範盛保:“為台灣另辟戰場”,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27日。
(9)遊錫堃:“勝選之路”,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27日。
(10)“蔡同榮:獨派可以接受這版本”,台灣《中國時報》2007年8月28日。
(11)“謝營:台灣主體與親中路線對決”,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27日。
(12)“謝:別為決議文麵紅耳赤”,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26日。
(13)“謝營:台灣主體與親中路線對決”,台灣《自由時報》2007年8月27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10月號,總第118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