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風情

新加坡是個島國, 站在東西方的十字路口. 美麗的花園, 決不是文化沙漠. 處處有生機, 處處有驚喜.
正文

[原創]雕塑大師在新加坡(2)

(2006-12-06 08:50:10) 下一個

    亨利·摩爾(Moore Henry1898-1986)。在現代雕塑家中,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能超越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的國際聲譽的。他的名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響亮的藝術家名字之一。他之所以贏得世界人民的尊敬,是由於他的藝術緊緊地與現代工業社會的時代氣息相連著。有史以來,雕塑的對象總是以塑造神聖的英雄、賢者、政治領袖或運動員為主。在20世紀以前,塑造一個既無實際目標,也不具備具體內容的形象的雕塑,是聞所未聞的。亨利·摩爾的作品為時代創造了一種新的雕塑語言,那是一種與環境對話的語言,一種充滿人性的現代語言。

   18980730日亨利·摩爾出生於英格蘭約克郡西區卡斯爾福德一個多子女的礦工家庭。1909年入當地的文法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了軍,1917年夏去法國作戰,因中毒氣而回國治療,191902月退伍。同年,考入裏茲藝術學校,獲得了皇家美術學院獎金。他於192109月赴倫敦,接收嚴格的古典雕刻訓練,兩年後,取得學位證書,第三年又當上研究生,開始對古埃及、埃特魯斯坎、墨西哥和非洲的雕刻產生強烈的興趣。1923年初訪問巴黎,後又去意大利,深深為中世紀宗教雕刻和文藝複興時期的古典傑作所吸引。這些豐富的營養,使摩爾始終未曾讓自己的藝術背離人文主義的道路。從1925年起,他一直在美術學院當教師,直至1939年。此後他放棄教職,住在倫敦郊區,從事職業雕塑創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身為戰時藝術家,創作並描繪了戰時防空洞的許多素描。1948年,獲威尼斯國際雕刻獎。從此,他的雕塑聲譽蜚聲海內外。

   年輕時,亨利·摩爾很崇拜現代派雕塑家愛潑斯坦、勃爾澤斯卡、布朗庫西和畢加索等人,他也曾竭力追求構成主義的思考方式,一度還對超現實主義的潛意識表現發生興趣。他在觀察自然界有機形體(如甲殼、骨骼、石塊、樹根等)中領悟空間、形態的虛實關係,自然力賦予形態的影響等等,使自己的作品盡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則。他說:“大自然中即存在不對稱法則,被海浪衝洗得平滑的卵石,顯示了石頭損耗和磨蝕的不對稱的法則。”“樹的關節一個個有力而又自然地把樹幹從一個方向擰向另一個方向,它們是理想的木雕。”他同時從原始藝術中不斷汲取,他說:“一切原始藝術最突出的特點,是它們那生氣勃勃的活力。這是人民對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現。”所以在他的創作中,首先追求物體的質感,保留材料本來的美質。他寧肯要求一件雕刻象一塊“有生命”的石頭或樹幹,而不要求它們完全象一個有生命的人。 

  到50年代為止,摩爾在藝術上的拓展主要體現在空間的連貫性方麵。他從空洞、薄殼、套疊、穿插等等手法中把人物的因素大膽而自由地異化為有韻律、有節奏的空間形態。最出色的代表作如1951年作的《內部和外部的斜倚人物》。它的母題仍是自1926年受印地安托爾特克文化中雨神雕像影響而創作的《斜倚人物》,但以圓孔處理頸、胸、腹部的體積,流暢自然,韻味無窮。1952年所作的《國王和王後》是扁平造型的代表。簡練的平片形產生了起伏的立體空間。此後,他又迷戀於直立主題,用以創造紀念碑式的偉大、肅穆的雕塑,亦受到廣泛的讚美。

作為當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亨利·摩爾在晚年又獲得了牛津、哈佛、劍橋等大學的名譽學位和英國最高級的功勳勳章。


   
《側臥像》創作於1938年。那段時期,
亨利·摩爾對側臥著用手臂支起上身的女性裸體非常著迷。其形態來源於1920年代他發現的采用這種姿勢的墨西哥查克穆爾神的石刻。亨利·摩爾的版本在解剖學的基礎上對人體局部作了適度的誇張。金屬的熔“流”與身體的“流”勢合而為一,乳房、膝蓋與其它突出部向下垂,像鋼鍋裏倒出來的鉛水垂滴凝聚而成。
moore

1983亨利·摩爾的雕塑首次出現在新加坡。貝聿銘設計了華僑銀行總部大廈,也為亨利·摩爾的雕塑設計了一個水池和小型廣場。貝聿銘曾說過:“那裏的光線變幻無常。大廈非常雄偉,陽剛十足。所以兩者之間有非常好互補。重點是人們可以近距離欣賞這件作品。我敢肯定它在新加坡會很受歡迎。”

《側臥像》在2000年到2001年間移動向廣場前部並做了清洗和加固。此作品是亨利·摩爾850多件作品中最大的。沒有說明標牌。

20001023日至1126日間中國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一個“亨利·摩爾雕塑大展”與此同時,從1016日起至來年的422日,在北京的北海公園露天展出摩爾的十二件大型室外雕塑作品。國內美術界及觀眾普遍反應冷淡。學術界對摩爾的藝術水平似乎評價不高,但也有學者認為“冷落了亨利·摩爾,將是我們的遺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