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昌夷解讀:
何謂“仁”? 仁字就是“ 人二” ,所以仁就是講兩個人,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怎樣相處的問題。按孔子的說法,仁就是 “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 (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仁就是 “ 忠恕之道 ” (忠心誠信,待人以寬),仁就是 “ 自所不欲,勿施於人 ” (自己做不到的,不能強加給別人)。
何謂“芻狗”?芻狗就是古代在祭神時用稻草紮的動物。最開始的時候,祭神是非常嚴肅和重大的事情,用的祭品都是全牛全羊的犧牲。但是隨著社會發展,人類活動越來越多,祭神也就越來越頻繁,因此也就越來越流於形式,祭品也就從全牛全羊換成了豬頭雞鴨,直到最後換成了沒有生命的用稻草紮的動物。其實當時的古人已經慢慢發現,神不會因為祭品貴重就照顧你,也沒有因為祭品簡陋就懲罰你,祭神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儀式,祭品是什麽都不重要了。
當時周朝的統治者提倡仁,而老子認為,仁其實是不合乎“道”的,按現在的話說,仁是違反自然發展規律的。 因為古代的統治者經常把自己比作天地,所以老子首先從天地說起。
老子說,天地根本不會講什麽仁,它對待萬物就像神對待芻狗一樣,不管萬物做什麽,天地根本不在意,它隻按照自然規律運行著。
不管萬物在天地間如何進行孕育繁衍,生老病死,世代交替,天地都照樣是日落月出,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海枯石爛。天地什麽時候狂風暴雨,什麽時候陽光明媚,什麽時候地震海嘯,什麽時候火山爆發,該發生的時候就一定會發生,不會因為天地講仁愛就不發生。
為什麽一定要有統治者呢?從自然的發展規律來看,隻要是群體生活的動物,就一定要產生管理者,蟻群有蟻後、蜂巢有蜂王、猴山有猴王、羊群有頭羊,人類作為群體生活的高級動物,當然就更不例外。從管理學上講,隨著群體必然產生的就是群體公共事物的管理需要,因此必須要有一個或若幹個體作為管理者來滿足這個管理需要。這個時候,管理者的日常行為就不再從事其他個體從事的日常勞動,而是專門從事群體公共事務的管理工作。這個群體可以是家庭、部落、氏族、國家、公司、軍隊等;這個管理者可以叫做家長、酋長、首領、族長、國王、總統、主席、經理等;管理者的產生方式可以是自薦、協商推舉、武力奪取、血緣世襲、禪讓、民主選舉、上級任命等;而這個管理呢,也可以稱之為統治、治理、率領、組織、主持、為人民服務等。
既然統治是不可避免的,那麽討論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統治者也就是無法回避的問題了。所以老子接下來就說,遠古的聖人是怎麽做的呢?他們根本就沒唱過什麽仁愛之類的高調,他們對待老百姓就和天地對待萬物、神對待芻狗一樣,根本不在意老百姓的反應,隻做自己份內應該做的事情。
老子為什麽會這麽堅決反對仁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