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博文
(2008-12-31 11:46:39)


分別有:
救災難度母、救地災度母、寶源度母、如意度母、長壽度母、救毒難度母、救火災度母、救水災度母、救獸難度母、救畜難度母、救魔難度母、增威權度母、增福慧度母、救獄災度母、救風災度母、救盜難度母、救兵災度母、救天災度母、伏魔度母、藥王度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2-31 11:45:21)


 又名'毗盧遮那',梵文Mahavairocana。音譯;摩訶毗盧遮那,'摩訶'義曰:'大','毗盧遮那'義曰:'日'。故譯:大日。毗盧遮那者光明遍照之義。是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密宗稱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是表示絕對真理的佛身。
  佛陀有三種佛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盧舍那是報身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金剛薩埵初集會品曰:‘首戴五佛寶冠,熙怡微笑。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勇進勢。本初者,本來清淨法界也。左手作金剛慢印者,為降伏左道左行有情,令歸順道也。右手抽擲五智金剛杵作勇進勢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順佛道念念升進,獲得普賢菩薩之地。’作拳安於腰側,是曰金剛慢印。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曰:‘左拳安腰側,右羽抽擲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2-31 11:43:12)

源自:http://zhihai.heshang.net/picture/fxjn/gsybs/200606/20060601103509.html
三亞南山寺金玉觀音閣
觀音閣內景
國寶金玉觀世音聖像是依據《不空絹索神變真經》中對不空絹索觀世音的描述而造。它以絹索為標誌,法力無邊,搭救六道眾生從不落空。故金玉觀世音又稱不空絹索觀世音。
金玉觀世音聖像高3.8米,由觀音金身、佛光、千葉寶蓮、紫檀須彌底座四部分組成。共動用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2-31 11:38:52)


葉衣母是一位驅除瘟疫災害、防治傳染性病毒的有力本尊。在以前,西藏的色拉、甘丹及哲蚌此三大寺中,每座寺便有幾近一萬位學僧共住,所以很有必要防範傳染病的散播。在三大寺中,學僧早上都誦葉衣母的四句禮讚文、持葉衣母咒,然後作回向。在後藏的紮什倫布寺附近,有一座叫“色究巴”的格律派寺院。此寺具有特別殊勝的葉衣母傳承。在西藏,有許多人特別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2-31 11:30:25)


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話說:佛都有火,佛一旦發火後會怎樣呢?那就是變身啦。每個佛都有個對應的“忿化身”,如釋牟尼如來佛的“忿化身”是無能勝明王,彌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動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見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比較有名的有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剛夜叉明王等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2-31 11:28:10)


尊勝母的藏文名為Namgyalma,他有九種化相,今天乃教其最主要的化相,亦即其三麵八臂、極為常見之形相。此本尊乃延壽本尊,但他亦是一位特別能淨化罪業之本尊。懺罪本尊有許多位,但尊勝母尤能懺淨對三寶所作之罪業,此乃其不共之殊勝。於此年代,若修尊勝母,尤其是若修誦其咒,特別有大利益。若修得好,欲往生彌陀之極樂淨土是沒有難度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2-31 11:27:18)


『咕嚕咕咧佛母』又稱『作明佛母』,或稱『懷柔佛母』。為藏傳佛教中賜予權威及懷法的本尊。
  咕嚕咕咧佛母,一麵四臂、具三目,橘紅發上衝,以五骷髏為冠,五十顆人頭為項鬘發網、耳垂、腕鐲、臂環、脛釧、腋絡等骨飾莊嚴。身紅色,三目圓睜,卷舌,露齒。左第一手張紅烏巴拉花弓,右第一手執紅烏巴拉花箭作射勢。右第二手以忿怒印,執紅烏巴拉花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2-31 11:24:38)


密宗中的菩薩像種類繁多,觀音菩薩還可以化為二十一位度母。這些度母是由觀音的眼淚變化而來的,顏色都不一樣,其中最流行的是白度母和綠度母。綠度母身為綠色,據說供奉綠度母能夠解除獅難、象難、大難、蛇難、牢獄難、賊難、非人難等八種苦難,因此俗稱“救八難度母”。綠度母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度母。
  綠度母是二十一度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2-31 11:23:07)


 白度母藏名音譯卓瑪嘎爾姆,“長壽三尊”之一。聖救度佛母為觀音悲心之化現,緣於大悲觀音見無量眾生沉沒生死輪回苦惱大海,尚迷而不悟,一時,悲從中來,雙淚俱下。右淚即變為綠度母,而左淚則化為白度母,以普度眾生。在白度母之臉、手、足心合有七眼,故亦稱「七眼佛母」。
  白度母一頭二臂,身白如皓月,頭戴寶冠,右手置膝,施與願印,左手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46]
[47]
[48]
[49]
[50]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