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明暘法師:淨土法門的幾個重要理論問題

(2009-01-02 02:40:14) 下一個

   (一)一句彌陀統攝一切法門

   念佛未得定前,與禪迥異,因禪心非欣厭取舍,而念佛則欣取樂邦,厭舍穢土;  禪心不能著境,一有所著,便失本來,而念佛則心境對待,能所宛然禪心應遠離法執,而念佛則要利用法執禪心即是法性身,非生死義,而念佛則應作死此生彼想,凡此種種,悉是禪淨互異處。但是若到已得定時,則不同了,念佛三昧的境界,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當前一念心性,與十方諸佛,法身融合,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這時便離開六識分別,與禪門的真如三昧,無二無別,而變為禪淨不分了,這樣看起來,若說淨即是禪,有何不可?



現在再來說律,戒律的作用,能防範身口意三業,使之生善去惡,但是修淨土法時,身禮佛,口念佛,意思佛,這樣三業既已集中,六根自然都攝,若說生善,是集生善之大成,若說去惡,試問三業已集中在佛,此外還有什麽閑家具,可以把來造惡?這樣看起來,說淨即是律,有何不可?



至於教呢,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論文字,隻有六字,若論作用,可以說三藏十二部教理,都在裏許;也可以說,釋迦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也一字不遺的都在裏許,這樣還有什麽教義,能在這六字之外,並且研教之目的,在於生信解,啟行證,而念佛的作用,正所以息妄心,得正念,實已超過信解,而直達行證的階段。所以學者若能念佛,則無需研教,而一切教義,已是具足,這樣看起來,若說淨即是教,有何不可?

至於密呢?注重三密加持,強調即身成佛,獲得六種無畏,是密宗的特色。但淨土法門的三業集中,實際上和身口意三密加持,無甚分別;而念佛的作用,能使我心佛心,融合為一,而當三昧現前時,但覺性光交錯,凝成一片,實不能分別,何者為佛,何者為我,故當念阿彌陀佛時,念者自身,即是一尊阿彌陀佛,這樣就說即身成佛,有何不可?

即使未得三昧,而當念佛時,為了感應道交,佛光攝受故。行者當前,即為佛神通力用所加被,如是當何所畏?這樣看起來,若說淨即是密,有何不可?

綜觀以上諸義,就可以恍然悟道。為什麽古今的許多名師大德、高人達士之修學佛法者,都提倡修淨土?近人範古農居士主張:“學在唯識,行在淨土。”可知愈深入經藏,就愈讚歎淨土,隻有不信者,這才輕視淨土念佛法門。

   (二)自力與他力的結合

   修行別的法門,光憑自己的力量,經過長久時間,加上環境惡劣,很容易退墮到這個娑婆世界。再要努力修行,修得信心具足,善根成熟的時候,才能不退。可是念佛法門,憑藉自己修行力量之外,更仗佛力的加被和護持,佛的光明時時照耀著我們,很容易得到不退。隻要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圓證三不退,同時那裏都是助道因緣,而永遠沒有退墮和障礙修行的因緣。在這種超勝美好的環境裏,就自然而然地一步一步地前進,很快就會成佛得道。總之,隻要一心專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念念相續、沒有間斷。就是我們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之中,也不離這一聲佛號,提起能念的心光、照著所念的佛號,要心佛相應,心佛不離。一定要念到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隻要誠心誠意地念,絕對可以成就事一心不亂。正如圓瑛法師說的“欣修淨業念彌陀,蓮芯標名在刹那,慧照分明心即佛,功成彈指出娑婆。”

   念佛念到這種境地,能夠不住著於有念念佛,更進一步要做到終日念佛,終日無念,了知能念之心,自體本來是空,所念之佛,也是不可得,念到境寂心也空,也不住著於有念。 

       從這裏又進一步念到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了知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真是無念而念。能念之心,心即是佛,也不存在心相。所念之佛,佛即是心,也不存在佛相,所謂能所雙亡。心佛一體,即是由持名念佛而深達實相念佛,得到理一心不亂。

   (三)上根人與淨土法門

   發心信佛修行的人,要注意不要自以為是非常聰明、有智慧、大根器了不起的人。把念佛淨土法門看作是愚夫、愚婦所修的法門,認為自己不必要去修念佛法門、修禪定或其他法門。禪宗,當然是最上一乘,但是它隻能適合上根利智的機。而中、下根的人,修起來就感到十分為難了。我們應該要很好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上根利智的人。參禪看話頭的功夫,一定要突破三關,古人說“初關容易重關難,末後牢關難上難。”這完全都是全仗自力來勤修苦練、一心參究。如果三關沒有破盡,絕對是不能了脫生死。如果隔世再來投胎做人,隻怕不能繼續參禪,那麽豈不是前功盡棄,若到來世,因為你今生修行種下了福因,如果生到富貴之家,就會被美好的環境所迷惑,很容易造更多更大的惡業,縱使說不會做出大的惡業,但也未必會發心出家。







         現在我講一個禪宗祖師的曆史故事,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宋朝有位名叫青草堂禪師,他是宗門有名的耆宿。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當朝宰相告老返鄉,一路上迎送的人群,非常熱鬧,正在這個時候,他心裏起了羨慕之心。由於他道高德重是個不平常的人,起了一念心,感應便很大。所以古人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到了來世,這位禪師就托生在姓曾的家裏做兒子,當然家境富裕、詩書盈室、赴京投考、少年登科。後來官運亨通,步步高升,做了宰相,名曾魯公,一生榮華富貴、官高爵顯。這個故事說明了青草堂禪師,是以一生修行禪定功夫,隻換來一個宰相的地位,實在太不值得了,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因果,值得我們三思.





         所以古人說:“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生已嫌遲,那堪更待之乎者。管取輪回莫了期。”

   (四)死心念佛

   修行人要求一生事辦,疾出生死,隻有念佛法門。因為念佛一方麵是仗自己的信力、願力、淨行之力。另一方麵更加有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有了自他二種力量,縱使自力不夠,還有佛力可以依靠,所以說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古代淨土宗大德、永明延壽大師說:“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這是十分重要的開示。念佛法門,沒有什麽奇妙方法,隻要我們能夠死心念去,一定是會成功的。什麽叫做死心,就是把世界上一切妄想雜念之心,都死得幹幹淨淨,一心一念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就如雞抱卵一樣,一心一意把卵孵成小雞,自己的飲食都不放在心上,把母雞從窩中拿了出來,他立刻又走進去抱卵,時刻都不肯放鬆。我們念佛也要這樣才對。保證念得一心不亂,決定成就念佛三昧。

   再講一個梁武帝與誌公禪師的故事。梁武帝是非常崇敬誌公禪師的。有一次梁武帝興致勃勃地要請誌公禪師去看戲,他和誌公坐在一起看戲,演戲的人聽到皇帝請國師看戲,自然格外賣力,把戲做得特別精采。到戲做好了,梁武帝看得非常高興,就問誌公禪師:“今天戲做得好看麽?”禪師說:“我不知道。”又問:“ 今天唱得好聽麽?”禪師又說:“我不知道。”粱武帝聽到禪師回答了二個不知道,心裏十分納悶,為什麽禪師和我坐在一起,明明是在看戲聽戲,沒有睡覺,也沒有做別的事,卻說不知道呢?

誌公禪師對梁武帝說:“陛下,我們出家人,生死事大,一天到晚用功辦道都來不及,那裏有功夫來看戲!陛下明天不妨再要這一班戲子來做戲,同時請陛下下令刑部尚書,選擇一個已判死罪就要殺頭的罪犯,命他雙手捧一麵盆水,跪在戲台前看戲。再對罪犯說,等戲做好了,這盆水一點都不灑出來,立刻賜你無罪;如果戲還沒有做好,盆中水灑了出來,戲做完後,立刻綁去斬首。”梁武帝當時也不知誌公禪師是何用意,隻得照辦。

次日,梁武帝和誌公禪師依舊一起看戲,這個罪犯捧著盆水跪在台前看戲,等到戲做完了的時候,這個罪犯盆中的水一點都未灑出來。誌公就請梁武帝去問罪犯:“今天的戲做到好看麽”?罪犯回答說:“不知道”。又問“今天的戲唱得好聽麽?”回答說:“不知道。”梁武帝說:“你跪在戲台前看戲、聽戲、為什麽會不知道?”罪犯說:“陛下,我心裏顧著這盆水都來不及,那裏有心來看戲聽戲。”

罪犯這幾句答得和誌公禪師一模一樣。到這時梁武帝才忽然大悟。明白心不在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道理。這個罪犯為什麽也說不知道呢?很明顯在這生死關鍵時刻,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這盆水上。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我們修行念佛,能夠以死心來念佛,一定是會往生西方,真所謂:“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念佛的要訣,就是以自己的心光,來照著佛的名號,佛的名號是境,心光是智,我們用智照境,用境照智,提起全付精神來念佛,要象貓兒捕鼠一樣全神貫注,一絲一毫都不放鬆,能夠這樣念佛,一定可以了生脫死。

   (五)用意根念佛

   念佛之法,應當要以意根來念,不要用意識來念,可是這一點怕有很多人心生懷疑,希望大家不要懷疑。《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入三摩地,這就是得入念佛三昧。

       大家請研究一下,“都攝六根”這一句話,可以證明念佛最要緊的是以意根來念。因為意根是屬於心法,念佛之人,用意根來係念於佛,意根一旦收攝不動,那麽其他五根,當然統統不動,所以都攝六根,自然是一心清淨,即是一心淨念為因,得生淨土是果,依因感果,因果一致,

       所以念佛法門,稱為淨土法門。正如《法華經》說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的甚深真理。圓瑛大師說明此理寫詩一首,“感應道交不用疑,法門殊勝有誰知,娑婆信願持名日,正是蓮池結蕊時。”

   (六)一心不亂

   念佛法門,看起來,雖然很方便,很簡單,隻念一句佛號,六字洪名,一教就會,常念就熟。可是要把它念好,念到一心不亂,念得三昧成功,就很不容易。當然一定要經過一段工夫,要像我們拿一根線,把一百零八粒的佛珠串在一起,聯接起來,不要使它斷線。念佛也要這樣,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唐朝的白居易對修持念佛非常誠懇。他說:“餘年七十二,不複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事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臥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念佛的人,應該要像白居易那樣,誠心誠意放下一切,持名念佛,沒有不成功的,這叫做念茲在茲,一心念佛。過去有人寫行住坐臥四時念佛詩,寫得很好。現抄錄如下:

       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
       足下時時遊淨土,心頭念念離娑婆。
       傍華隨柳須回顧,臨山登水莫放他,
       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
       住時念佛好觀身,四大之中那一真,
       我與彌陀非兩個,影兼明月恰三人。
       空房漸朽應難住,淨土雖遙尚易生,
       何日如蟬新脫殼,蓮花胎裏產金身。
       坐時念佛足跏趺,身在蓮台華正敷,
       毫相分明隨念見,金容映現與心符。
       事如夢幻元空寂,理到圓融非有無,
       何日池頭捧雙足,親蒙頂上灌醍醐。
       臥時念佛莫開聲,鼻息之中好係名,
       一枕清風秋萬裏,半床明月夜三更。
       無如塵累心難斷,惟有蓮華夢易成,
       睡眼朦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

   (七)帶業往生

   念佛法門,帶業往生一事,為不可思議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懷疑。昔有國王,問沙門那先雲:“念佛之人,可以帶業往生,此事難取信。”答曰:“ 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又謂:“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謂:“若以大石置大船上,運載他方,其可得乎?”王曰:“可 ”。當知眾生有業必致墜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彌陀願力接引往生,乘佛大願船,故得帶業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運他方。觀此則自可斷疑生信矣。

   更舉一事,以證帶業往生。昔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一日病篤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驚怖無量。喚妻請僧救度,其妻請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驚怖,汝今生殺業過重,無有他法可救,但當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與汝解冤,可以令汝脫苦,隨我稱念。”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一手執香,隨聲稱念,甫念數聲,善和曰,“牛去矣?”僧勸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懇切又同聲稱念。少頃高聲曰:“佛來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帶業往生之明證也。

   奉勸諸人:看了善和念佛帶業往生之因緣,須審思明白,不可錯會,若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生前則恣意造業,依賴於佛,欲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帶業往生,千萬不可如是思想。當知臨終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無夙世善根,臨終絕對不能念佛。張善和一生殺牛雖惡,前世確有善根;若無善根,即不能要妻請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惟望戒惡在先,莫待求佛於後,正好閑時多燒香,莫等臨時抱佛腳。古語雲:“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pandali 回複 悄悄話
老人家念佛是種因
是否善終是過去累生劫來的受果。
無論怎樣離開都隻是一種方式,不代表不能往生西方淨土。
她老人家二十年來長素,慈心...一定能遂願。

請在49日內為您母親多念地藏經,助她老人家離苦得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

南無阿彌陀佛!
HUOZAIGUSHIZHONG 回複 悄悄話 阿彌陀佛
不知可否幫我解惑?
我的母親是一個近二十年長素的拂徒,我們本來都覺得有很多都是騙人錢財的,但是她一輩子,對家人,對外人都滿懷一個菩提心,拂號不離口,老實說我們以前都覺得她很傻.她是追求西方極樂世界的,隨時準備往生的.那時我們都一笑置之,直到幾天前一場車禍,我才開始關心她以前所說所行.我們按照她的意思做臨終助念等.
我這幾天很是不解,為何她沒能自己往生,那是她的追求,而遭此橫禍.佛家講因果,還望講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