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中庸》CH26第一部分 在CH26的第一部分,作者告訴我們:聖人極端的真誠、而且不間斷,所以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此印象是非常深刻與長久的。此深刻與長久的印象就好像天地山川之對待人類一樣,作者稱這個印象是“博厚悠遠長久”的。 先將CH26的第一部分的原文和白話譯文登上,再討論: 〖中庸CH26第一部分原文〗 1、故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前一章中,《中庸》告訴我們:人生的目標是以仁與知去成己與成物。但是、如何成己成物呢?在此章CH26中、更進一步告訴我們:要效法天地山水的作為,天地山水僅僅提供服務給萬物,而不求任何回報,是人類的榜樣,西方人稱之為rolemodel。有了榜樣之後,追求成己成物的人就容易行事了,因為此天地山水是我們可以天天看到,並且接觸到的,所以容易學習。我們要學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由於台灣的教育部在中學教科書之更改台灣與中國的曆史後,四十歲以下的台灣居民都完全脫離中國情,而趨向於認為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種現象,稱之為“天然獨”。但是,因為年紀輕輕的學童不知分辨是非對錯或者真假實虛,所以這個以教科書愚弄學生的愚民政策,雖然在民主的一人一票製度下,可以以90%的選票公投而得到暫時的支持。 2、但是、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1)
人生目的是什麽呢?許多人心中都有這個問題。所有的宗教都針對這個問題,製造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告訴我們:人生目的就是死後要入天國、有的說是要上極樂世界、有的告訴我們要上天堂,但是《中庸》遵循“誠”的原則,在CH25中,告訴我們要“成己成物”[白話譯文:成就自己同時成就萬物],如此我們可以在有限生命中找到可以創造無限價值的目標。這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在《中庸》CH24的一開始,為了強調誠的重要性,作者告訴我們:“至誠的聖人,可以預知未來的事。”(原文: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未來的事包括國家的興亡,人的禍福。所以他的結論是:至誠的人就如神一樣的靈明。當然,作者之目的是強調至誠的人稟承了天之道,與天道結合一起之後,就能料事如神了。先將《中庸》CH24原文和白話譯文登出,再討論:〖中庸CH24[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前一章中,子思告訴我們:“聖人可以幇助萬物正常生長,所以他的地位是可以與天地並立。”但是我們知道天下萬事僅僅靠一個人努力是不會成功的,仍然需要非常多誌同道合的同誌幇助,才有成功的希望。所以在此CH23中、子思列舉出賢人也可以幇助萬物正常生長發育的過程和路徑。子思告訴我們:?者經過了曲曲折折的努力後,擁有至誠之心,此至誠之心就會由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儒家的哲學思想著重於以仁恕修身,再推己及人,進而可以達到世界大同的目標。而老子的道家思想著重於愛護我們生活的大地,使這個大地仍然保持清靜美好,所以他建議他的弟子要以“無為”治國。儒家與道家的哲學基礎與實踐方法雖然有差異。但是在《中庸》CH22中,卻有意或無意地將儒道兩家的哲學思想的終極目標統一起來,使他們殊途而同歸。老子的“以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此章(CH21)中,子思僅僅以二十個字將如何連接天理與人性簡單地解釋:聖人從自己的誠心就可以自然明白天理了,顯然地、聖人的本性是本來真誠的,因此可以很快的悟到天理。而一般的人、受到聖人的教育,也可以漸漸明白善道,而造就了自己的真誠。 先將CH21的原文和白話文登上,再討論: 〖中庸CH21原文〗 1、自誠明、謂之性。2、自明誠、謂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哀公問政。孔子說:綜合以上的要求,建國九經與為人行事都可以總結為一個“誠”字。隨後,孔子仍繼續強調“誠實”的重要性。 先將第四部分的原文和白話譯文登出,再討論: 〖中庸CH20第四部分原文〗 1、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2、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庸》CH20之第三部分哀公問政,孔子告訴他:具有智仁勇的國家領導人就可以用此九個方法治國,最後就可以平天下了。即使在廿一世紀的今日,此九經仍然是可行的很好的政策,所以孔子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偉大哲學家。先將CH20之第三部分的原文和白話譯文登上,再討論:〖中庸CH20第三部分原文〗1、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2、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