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67)
在此章(CH21)中,子思僅僅以二十個字將如何連接天理與人性簡單地解釋:聖人從自己的誠心就可以自然明白天理了,顯然地、聖人的本性是本來真誠的,因此可以很快的悟到天理。而一般的人、受到聖人的教育,也可以漸漸明白善道,而造就了自己的真誠。
先將CH21的原文和白話文登上,再討論:
〖中庸CH21原文〗
1、自誠明、謂之性。2、自明誠、謂之教。3、誠則明矣。4、明則誠矣。
〖中庸CH21白話譯文〗
1、由誠信而明白天理、這就是人的本性。
2、由明白善道而達到誠信、這就是教化。
3、能誠就明白天理。
4、能明白善道就能誠信了。
〖討論〗
1、在前一章中,孔子說將大眾分為兩種:誠者和誠之者。在此章中,子思繼續孔子的思惟,他更將大眾分為:由誠而明者、與由明而誠者。前者本來就具有誠的本性,由誠再修煉自己而明白天理,是聖人。後者是由區分善惡開始進入誠的境界,再由誠而明白天理,是賢人。
2、《中庸》對天命與人性的覌點都是前後一致的,如:a、CH1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告訴我們:上天賦於我們的人性是與天理吻合的,人循此天賦的人性而為人做事就是正道,人要遵守正道而修行自己就是教化。也就是教育的目的乃是要求大家找回上天稟賦予我們的天性。b、CH20之“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告訴我們:人應該效法天的誠實不虛而為人做事。c、再加上CH21之“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就是告訴我們:聖人自誠而明、就是循自己的天性,而一般人需要教化才能達到“誠”的標準。此三章都具有相同的意義,就是:人人都應該效法天的誠信去為人作事,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化人民使他們回歸於“誠實”的本性、
3、在儒學的《四書》中都有教導學生應該保持“誠實不虛”的思想,分別舉例於下:a、在《大學》一書的第一句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意思就是:偉大教育的第一目的是教人明白偉大而明亮的天理,也是和《中庸》的回歸天理的“誠”有同一意義。b、同樣的,《論語》的第一句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有些國學大師就解釋“學”是學習做人的意思。也就是:受了教化的學生要常常練習聖人的教導的“誠”去為人做事,而並不是近人所謂的……學到新的功課要常常溫習它。c、在《孟子》書中的盡心上章中亦有:“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也是說:自己誠實是最大的快樂。
總之、《四書》的四本書都有相同的目標:就是要誠實不虛地去了解天理。而在此四本書中,隻有《中庸》的作者子思特別強調“誠”的重要性而已,在書中的CH21到CH33都是告訴我們:“誠”的重要性。
注:從CH21後,每章都沒有“子曰”兩字。所以後世的國學大師們都認為:從CH21後都應該是由子思與他的弟子所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