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為了強調儒家文化的實踐工夫的重要性,子思和當時的儒家弟子們,就在《中庸》的CH2告訴我們:君子篤守仁道,所以隨時都循中庸之道作人行事,唯有將仁道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悟出《中庸》在CH20-26的形上主義的道德思想。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的生活中,以孔子的仁道為準則,才可以使自己的行為合乎孔子的要求。先將CH2的原文和白話譯文登上,再討論之:〖中庸CH2[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庸》第一章的第一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後,第二節再教導我們要以“慎獨”為修養工夫。在第三節就告訴我們,如此隨時有“良知”存放心中,在儒家思想中,孔子的仁是幾乎相同於孟子的良知,也幾乎等於《中庸》在CH20後的“誠”。以此“誠”來反省監督我們的喜怒哀樂,而且讓喜怒哀樂都合情合理的表達出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中庸》的第一章中,書中提出一個儒家思想中特別醒目的修養方法:就是“慎獨”。在《中庸》之開始,子思就將上天與人的本性結連之後,又鼓勵眾人應該循此本性而去作人處事,這就是正道。而且更強調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眾人遁此正道修養本性。如何修養自己的本性呢?子思在此提出一項基本工夫“慎獨”,他的慎獨是與曾子在《大學》一書的慎獨是相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庸》的第一章是全書的精華。為了減少讀書時間、朱子建議此章最好分為三節去研讀。朱子在《中庸》的CH1的第一節,解釋為:“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意思就是仁道是源自上天而稟賦於人,而這個仁道是我們自身具備而不可分離的。我們都知道孔子鼓勵他的學生篤行仁道,他的弟子中之一的曾子,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孑說:&ld[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們都知道“當仁不讓”這句成語,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是孔子鼓勵學生努力實踐仁道而說的。論語衛靈公篇有記載,子曰:“當仁不讓於師”。由此可見,當時的孔子是要學生篤行仁道,在行仁道的同時,學生們會發現此行仁道的動機是由心中發生的,再進一步,他們更發現此仁善之心,是天生就俱有的,在戰國時期的孟子,就稱為“良知”。而且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庸一書,自從戰國時期,孔子的嫡孫“子思”與兩人的弟子所作的。但是在漢唐時期的中國勢力強大的時候,大家並沒有付於青睬。一直到唐朝末期的李翺提出此書的偉大處,才引起北宋理學先驅的愛憐,可以說是冷凍了一千多年。到了南宋時朱子(熹)更把中庸與論語、孟子、大學三書放在一起,統稱為四書。到了明朝,將“四書”列為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即使是許多現代的中國人,也不容易簡單地介紹與說明給歐美的朋友。若以一本書要包含中華文化的話,當然,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會指向“論語”。但是論語是早期的孔子教導學生的言語,隻是儒家思想一部分而已,並不包含老莊思想與中國的佛教思想。假如要以一本書可以代表我國的儒道佛思想的話,則一定是“中庸”這本書了。因為中庸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庸一書雖是儒家的作品,但是內容隠含道家與佛家的哲學思想,可以說是一部集大成的國學書籍,中國人應該以此書自豪,理由是它含有今日的道德形上學思想,在卄一世紀的末期和卄二世紀的初期,會成為此世界人類必讀的無神主義的的聖經。何故?因為此卄一世紀的世人,已經對有神論宗教的懷疑,已經討厭無謂的宗教戰爭和由宗教引起的恐怖組織的活動,世人的心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在他的道德経的最後一章CH81中,建議守道者在此花花世界中,聖人遵循大道時的行事原則:1、作一位不多言的智者。2、作一位不愛辯論的守道者。3、作一位了解自然大道的智者。4、無私無欲。5、盡其力量為大眾服務。6、效法“上天”的大公無私,聖人為人與處世態度應該與人無爭。先將道德經CH81原文和白話譯文登出,再討論:〖道德經CH81原文〗1、信言不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老子的無為而治的國家中,一切隨順自然,領導人以身作則,對善者(守道之人)與不善者(不守道的人)都一視同仁,如此可以推廣全國百姓都循歸自然為原則去作人行事。全國人民皆守道的時候,無為而治就可以事半功倍了。所以在道德經CH79中,老子就如宗教家一樣地勸人隨遇而安。他的勸人方法非常特殊,他勸人:1、不要結大怨,如此就不必去調和大的怨恨。2、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