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67)
《中庸》的第一章是全書的精華。為了減少讀書時間、朱子建議此章最好分為三節去研讀。朱子在《中庸》的CH1的第一節,解釋為:“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 意思就是仁道是源自上天而稟賦於人,而這個仁道是我們自身具備而不可分離的。
我們都知道孔子鼓勵他的學生篤行仁道,他的弟子中之一的曾子,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孑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就是他鼓勵他的學生“實踐仁道,一直到死為止”的證明。由於長期實踐仁道,將仁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到一個結論,就是“仁”和心性有關,此善良的心性,是生來就有的,不必在外尋找。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天命和人性的連接,是長期在日常生活中、堅持仁道的結果。由此可見,“人性本善”的儒家思想是由於他們長期實踐仁道的結論,並不是一個假設的話題。
有了“天命之謂性‘的大前題後,就可以導出《中庸》中的誠的形上思想的生命哲學,這就是我國的國學的智慧之所在。不必假借任何一個神話故事而展開的信仰,所以我們可以說:《中庸》是一本非神主義(Agnosticism )的聖經。
〖中庸CH1之第一節原文〗
1、天命之謂性。2、率性之謂道。3、修道之謂教。4、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5、可離、非道也。
〖中庸CH1之第一節白話文〗
1、上天賦予人的稟質叫作本性。
2、人循順這個本性處人作事叫作正道。
3、要人人修養正道叫作教化。
4、這個正道、是我們片刻不可離開的。
5、假如可以離開,就不是道了。
〖討論〗
1、“天命之謂性”這句話,是由孔子的弟子們如曾子、子張等,與孔子的嫡孫“子思”在實踐仁道之時,由於在心中自然會湧出仁善之心而悟到的人性相接的訊息,《中庸》在此,特別強調這個善良的人性是由天賦於的,是每個人生來就俱有的。
什麽是人的善良的本性?最好的解釋就是孟子在盡心上篇所謂的“良知”,此良知是人人生來就有,不必外求。這就是《中庸》的第一的話就用“良知”將人和天契接的妙法。在明朝的王陽明更進一步說:“吾心之良知即所謂之天理也”。他直接就說良知就是天理,這應該是對“天命之謂性”的最簡單的解釋。
2、將上天與人的本性結連之後,又鼓勵眾人應該循此本性而去作人處事,這就是正道。而且更強調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眾人遁此正道修養本性。這兩句話後來就引起北宋與南宋的理學家的靈感,他們認為人的善良的本性是被邪惡的人欲所掩蓋,所以人人要修練自己的品德,以回複到原來善良的本性。
由此可見,“率性之謂道”與“修道之謂教”這兩句話,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3、之後,《中庸》又強調這個正道是大家為人處事所必須的,假如離開了這個正道,那麽,這個道也不是正道了。在《中庸》的CH20之後,書中就用“誠”一個字代表這個正道。其實,當我們熟讀儒家思想的所有書籍後,誠是包蓋了忠恕、仁義等等。所以《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世。” 因為作人離開不了“真實不妄”的“誠”,假如人不誠實,作人的意義就會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