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社會上現在出現一種現象:許多年輕人的工資反而不及退休老人。有人將此歸咎於養老製度,其實問題的症結不在代際之間,而在宏觀經濟的失衡與就業機會的萎縮。唯有從政策層麵激活市場活力、重振民營經濟、擴大就業,才能讓收入結構回歸合理,社會重新煥發生機。
近來不少年輕人感歎:為什麽退休工資反而比他們的工資還高?表麵上似乎是“收入倒掛”,其實問題根源並不在老人,而在經濟大環境。
退休工資是一種固定收入,通常按物價微調。如果社會處於通貨膨脹時期,它的實際購買力是下降的;但當下的經濟處於通縮狀態:官方數據顯示 2025 年 8 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 0.4%。物價下滑、崗位稀缺、薪酬增長停滯甚至下降,這才造成了“退休工資高於年輕人工資”的假象。
年輕人收入偏低,是因為經濟活力不足、就業崗位減少、企業信心不強。老年人領取的是他們幾十年勞動積累和社會保障,本無可厚非;年輕人找不到合適工作、工資上不去,錯不在老人,而在社會機製和政策導向。
因此,老年人與年輕人在工資問題上互相埋怨是毫無意義的。真正該反思的,是國家如何通過政策調控恢複經濟活力,擴大就業機會。
要走出通縮,必須讓市場重新運轉起來。首要任務是重振民營經濟。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奇跡,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私營企業的創新精神和吸納就業的能力。如今不少民企在經營環境和政策預期上信心不足,投資意願下降,導致整個社會的就業麵收縮。
國家應重新確立民營企業作為經濟增長和吸納就業的主要引擎地位,從法律和政策層麵保障它們的平等競爭環境,改善融資條件,簡化行政審批,減少不必要的監管幹擾。同時,在輿論與社會氛圍上,也要正麵肯定民企的社會貢獻,讓企業家敢想敢幹、敢於投資。
此外,還應積極改善外部經濟關係。對外貿易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尤其是與美國及其他主要經濟體的經貿合作。隻有把出口業務做上去,產業鏈保持暢通,經濟的血脈才能重新流動起來。
經濟複蘇,就業自然回升。年輕人有活可幹,有盼頭;老年人安享晚年,有尊嚴。社會不必內耗,代際之間也無須互相埋怨。真正的問題,不在收入的差距,而在經濟的動力。
當民企敢投、青年敢幹、社會敢想,經濟的血液才能重新流動。唯有信心與活力回歸,代際之間才會重歸理解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