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irl1

BeijingGirl1 名博

另一種卷: 感動於文學城新聞

BeijingGirl1 (2025-11-08 18:15:33) 評論 (3)
曾經在博文裏說過,中文媒體我隻看文學城。 其他的中文媒體的新聞也不是那麽絕對地不看,但隻是為了解、驗證、核實什麽事的時候才會去搜索,看看。 比如網上又傳什麽事了, 或有人在我博文裏留言提到什麽事情。

文學城的新聞涵蓋社會、娛樂、國際、財經等多個維度,更新頻率高,標題多樣,從熱門事件、奇聞軼事到重大國際議題都有。我家裏訂了美國和英國的主要媒體電子版。 文城的新聞既有我常看的西方主流媒體的消息,也來源於多家機構,還有論壇、博客、讀者投稿,具備社區互動特色。

最近我看到的一篇文學城關於中國農民的新聞報道,“中國種地能掙多少錢?這五年我們問了一千多位農民”【*】,讓我感慨、感動,感激文學城的新聞和編輯們。 兩位年輕人趙玉順和袁貞貞, 創作了村鎮紀錄片頻道 “遇真紀事”。 他們實地走訪了全國各地超過一千個村鎮,在水田、旱地和果園,跟一千多位操著不同口音的農民有過對話。

兩位年輕人是從鄉鎮走出來的孩子。 趙玉順考上了二本學校, 學的是新聞。畢業後進入一家地方報社,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奔走。新高鐵開通、舊小區改造,采寫的稿件很不少,也從中收獲成長,但總是感覺哪裏不對勁。 辛辛苦苦學到了一身關於傳播的本事,卻沒有用在自己最關心的人和土地之上,心裏麵很不甘。

於是他們卷回了自己生長的鄉鎮農村,最熟悉的地方,親人仍然生活的地方。 “遇真紀事”的報道,展開了最真實的鄉村生活。 他們意識到,現在正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時代,“而我們這些年記錄的就是時代的交接處。”。







他們這五年接觸的鄉村人, 很多將土地承包給職業的、機械化的生產者,收取租金,然後自己到外麵打工;或者是大戶承包散戶、散戶再給大戶打工的情況。 很多人已經老了,種田種果樹的技術沒有可傳承的人,“遇真”認為“這一批老人其實就是最後的中國傳統農民,等到他們退場,就意味著沿襲五千年的個體小農時代宣告落幕。”。

中國政府從2003年開始逐漸免除各種農業稅,到2006年1月全部取消。農業稅還曾以折合征收糧食實物為主,所以習慣上又稱為“公糧”。 中國的農民,從1949年至2000年,給國家繳納了7000多億公斤糧食。 正是依靠農業“乳汁”的哺育,新中國從“一窮二白”的起點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

如今農村的養老還是很大的問題。 每年的兩會都有人大代表建議提高農民養老金。 2009年中國開始推進農村養老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個人繳費部分當時的標準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得。國家依據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等情況適時調整繳費檔次。



目前農民的國家基礎養老金才幾百元錢。再加上個人繳費,有的能有2000左右元。 四年前我寫過一篇博文, 是社區鄰居為農村父母養老的考慮。 她的母親在城裏打工,但一直自己堅持交社保,50歲就退休回老家了,每月能領2000元。 她的父親中間斷交了一段, 要把以前斷交的社保金補齊,需要8萬。

再接著給父親交社保到60歲,每年一萬多,還要交10萬才能開始領退休金。 預計60歲以後可以領每月2500元。有社保退休金就同時有了醫保。 不過她的父母現在都有農村醫保, 一年交幾百塊, 生病可以報銷大部分。

鄰居想也可以選擇不交社保,在父母生活的三線城市用這錢買套房子,讓父親將來收房租, 也有大約這個錢。 不知她最後是怎麽決定的。 看到文城的新聞中這兩個年輕人,覺得他們卷回農村,報道農村的真實情況值得稱讚。

中國的農村正在逐漸轉型。 中國的經濟一定要農村大力發展才能再上一層樓。 讚文城的新聞報道, 讚堅持“遇真紀事”這樣的年輕人,讓大家了解農村和農民的真實情況。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5/11/05/12639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