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嚴峻時刻敏銳地認為:必須抓好戰略後方建設,以應對極端複雜而危險的安全形勢。1964年3月,他要求總參謀部進行軍事戰略研判調查。5月,毛澤東在政治局常委會議上提出了三線建設問題,指出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後方不行,要準備上山,上山總還要有個地方。6月8日毛澤東在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講話,其中談到每個省都要有一、二、三線。16日毛澤東在北京十三陵管理處主持召開政治局常委和各中央局第一書記會議(十三陵會議)。他講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地方抓軍事,一個是培養接班人。關於地方抓軍事,毛澤東強調各大區、各省要抓民兵、修械廠、軍工廠等,不能全靠中央。
1964年8月6日,美國開始實施“北炸”翌日,毛澤東在審閱譴責美國戰爭行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時批示:“要打仗了,我的行動得重新考慮。”毛澤東放棄了騎馬沿黃河、長江進行考察的計劃,準備應付可能的戰爭局麵。在加強提防美國的同時,把防備蘇聯也提到了議程。
1964年4月,總參謀部作戰部經過調研,提交了關於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指出國家經濟建設防備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問題很突出:(1)工業過於集中,全國60%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和52%的國防工業,集中在14個百萬以上人口城市;(2)大城市人口多,而且這些大城市大都在沿海地區,防空問題尚無有效措施;(3)主要鐵路樞紐、橋梁和港口碼頭,一般多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缺乏應付敵人突然襲擊的措施;(4)所有水庫的緊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壞,將釀成巨大災害;建議國務院組織專案小組,根據國家經濟情況,研究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積極措施。這個報告引起中共中央高度重視,迅即研究所須采取的措施。6月8日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搞三線基地”,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建設要快,並說“攀枝花搞不好睡不著覺”。以後,毛澤東又多次強調準備應付敵人的大規模入侵,一個是戰略方向問題,一個是戰略後方問題,各省要有自己的戰略後方(小三線),國家要有全局戰略後方(大三線),並稱之為“靠山傍水紮大營”,搞好了,反侵略戰爭就有了可靠支撐。
毛澤東曾提出:要研究斯大林蘇德戰爭的教訓。斯大林一不做工事,二不搬廠,三不準備打遊擊戰,隻是倉促撤退。蘇聯在戰前不重視後方建設,打起來才匆忙把大批工廠從西部搬到東部,造成戰爭初期的混亂和被動;要研究蔣介石在抗戰時的教訓,他沒有搬,搬得很少。他是靠外國生活的,靠我們在敵後牽製住敵人,才保住重慶。蔣介石在抗戰中從東南退到西南,隻搬去很少一點工廠,大部分沒有動,因為他完全指望外國援助。
從這段話可以體會到毛澤東關於加強戰略後方建設的戰略考慮:第一,建設好戰略後方,可以避免戰爭中的被動,並為持久抗敵提供物質技術和裝備支持;第二,要用自己的力量打贏反侵略戰爭,要把民族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就必須建設強大的戰略後方。第三,麵對美蘇兩個帝國主義威脅,隻能是充分準備好戰爭才能製止戰爭,真正的準備好了,敵人反而不敢來,這是化被動為主動。
從1964年開始,經毛主席提議,中共中央研究決定,集中財力物力人力,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交通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主要是把沿海的重要企業和技術人員遷移到大山溝裏和大後方。中國雲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青海, 甘肅全境以及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區是中國的戰略大後方。這些地區,距西麵和北邊的國土邊界上千公裏,離東南海岸線七百公裏以上,加之四麵分別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五嶺山脈、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起伏的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成為理想的戰略大後方。
在三線建設中,重點在東南沿海和“三北”方向加強護衛。東南沿海主要是防美帝和蔣軍。西北、正北、東北的“三北”方向,主要是防蘇聯。
此項戰略行動,用15年的時間先後建成了2000個大中型骨幹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形成了45個大型科研生產基地和30多個新興工業城,修築了成昆鐵路、湘黔鐵路、焦柳鐵路、襄渝鐵路、川黔鐵路、貴昆鐵路,總長8000多公裏,在使整個西北、西南地區自身連成交通網絡之外,還使西南地區與華中地區、西北地區和華北、華中、華南地區的交通網絡連為一體。建成了以國防科技工業為重點,交通、煤炭、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工業為基礎,機械、電子、化工為先導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
如:在國防工業建設方麵,在重慶地區建成了常規兵器工業生產基地,在四川和貴州建成了電子工業生產基地,在四川和陝西建成了戰略武器科研、生產基地,在貴州和陝西、鄂西地區建成了航空和航天工業生產基地,在長江上、中遊地區建成了船舶工業科研、生產基地,在西昌建成了衛星試驗、發射中心。電子工業形成了生產門類齊全、元器件與整機配套、軍民兼容、生產和科研相結合的體係。航天工業實現了地區配套,建成了完整的戰略和戰術導彈研製基地,形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射中心;航空工業生產體係也在西部地區形成,建立了幾個殲擊機、運輸機生產中心,生產能力占全國航空工業的三分之二。船舶工業形成了完整的生產係統。較高水平的核工業科研生產係統幾乎全部放在西部地區。原材料工業、能源工業、機械工業、電子工業方麵,形成了大中小相結合的工業體係。中、西部和南部少部分地區建新廠,基本上達到了將重要工業、科技及軍工企業“一分為二”的目的。
人才、科學技術、兵工廠、先進設備、工業基地等,從沿海城市及平原搬到了大山裏或地下洞道裏,加強野戰交通建設,使中國的國防安全和戰備、作戰實力、戰爭潛力及反擊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說以“三防”標準建的三線工程,使中國軍事實力練就了敵人打不了、打不跨的金剛之身。雖然此項工程曆時18年,但從1964年始到1969年爭取的五年,已經完成了大三線重要的工程,美蘇兩霸清楚地知道中國大後方的巨大戰爭潛力,使他們膽顫心驚,有效避免了美蘇的軍事冒險和突襲,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反戰威懾力。加上中國攜抗美援朝和對印度自衛反擊戰巨大勝利的雄風和英雄氣概,美蘇都對中國望而卻步,不敢輕舉妄動。正像朝鮮戰爭中敗給中國的美國名將麥克阿瑟說的那樣:“誰要和中國陸軍開戰,他的腦子一定是有病”。
除了三線建設以外,毛主席領導黨中央還提前在全國人民中進行了全國性長時間的預防性動員和備戰,把防大戰、防核戰提前在全民中進行布局。”(孫業修)
洪源
#烽火問鼎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