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故事:好一位傳奇校長

西南交通大學犀浦校區“鴻哲齋”

其實,這不是第一個“鴻哲齋”,早在1939年初,學校在抗戰時期遷到貴州平越(今福泉),將清期遺留下來的考棚改作男生宿舍,取名就是“鴻哲齋”。

為什麽一再使用這個名字?

它有什麽特殊嗎?

就像九裏校區的唐臣路是紀念茅以升(字唐臣),眷誠齋是紀念詹天佑(字眷誠)一樣,“鴻哲齋”和唐山鐵道學院的寒鬆亭,都是為了紀念一個人,一位三次擔任交大校長的人——孫鴻哲

在西南交通大學的曆史長河中,有兩個人先後三次長校,一位是茅以升,另一位就是他。

孫鴻哲

說起孫鴻哲,他不僅是民國時期政界、交通界和教育界名人,更是一位傳奇校長,交大校歌、校徽的誕生都與他有關。他1876年出生於江蘇無錫,字揆伯,號寒鬆。早年入北洋大學鐵路專科,後赴英國留學,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機械係。

在英國留學期間,孫鴻哲結識了孫中山,加入了同盟會。1905 年春,他又介紹吳稚暉與孫中山相識,勸他同樣加入了同盟會。

吳稚暉與孫中山合影(孫鴻哲攝)

1909年8月,孫中山第三次赴歐,孫鴻哲為他和吳稚暉父子拍下一張合影,吳稚暉希望這張照片能夠刊登在《世界畫報》。他在致友人函中說:“在我皇後街寓中,揆伯為我們攝影。弟並將其片製為寫真板,希可登入世界畫報,附寄寫真板一紙。圖中中山先生所躺之椅,即中山先生在馬賽離船時贈與我們者,我亦躺一椅中。小兒吳詳,蹲於兩椅間。”

吳稚暉

吳稚暉可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他創辦裏昂中法大學並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就有周恩來、李立三、聶榮臻、陳毅等。1918年,吳稚暉應聘到唐山交大任國文教員,在此期間,他親筆為學校創作了院歌歌詞,並邀請胡適到校演講。

校歌

孫鴻哲回國後,先後任為唐山京奉鐵路機車廠副總管,北寧鐵路局局長。被認為是當時政壇“新交通係”的重要人物,因其一直在唐山附近任職,又被戲稱為“唐山王”。

1921年,交通部長葉恭綽擬將部屬各校統一為交通大學,特派孫鴻哲赴上海工業專門學校考察、評估。這是他第一次進入教育領域。1924年11月,他出任交通部唐山大學,即今天的西南交通大學第18任校長。他開設了市政及衛生工程科,這是中國第一次開設市政規劃、給排水方麵的課程。

在此期間畢業的學生中,朱皆平後來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學科——水衛生生物學,是中國最早的市政衛生專家。汪菊潛在抗戰期間投身西南交通生命線的建設,後來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皆平(原名朱泰信)(1898—1964)

汪菊潛1906—1975

1926年1月,他辭去唐山大學校長職務,由茅以升接任。從此他與茅以升惺星相惜,同氣相求。兩年後,1928年5月,北伐戰爭勝利後,他以國民政府代表的身份接收交通部唐山大學,再次擔任校長。

他的學生中,有在抗戰期間擔任印緬遠征軍司令部中將秘書長的柳克述,也有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方俊。

柳克述(1904—1987)、方俊(1904—1998)

1930年,孫鴻哲就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建設廳廳長。他聘請茅以升為水利局局長,全力整治運河和淮河。第二年,蘇北大水導致淮河潰堤,民眾受災。孫鴻哲主動將全部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說“茅局長無愧職守,所有水災事由我廳長負責”,意在保護茅以升。

茅以升(1933年)

1932年8月,他再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學校長,此時東北已經淪陷,不久冀東偽政府成立,冀東二十二個縣的土地上,隻有唐山交大校園裏還飄揚著一麵國旗,成為冀東人民心中的聖地。孫院長說:“人家要我們躺下,我們偏要站起來。” 

“冀東旗幟”

長城抗戰爆發後,唐山交大全體師生工友捐款支援,並將真實姓名公布於報端。一個朋友警告孫鴻哲:“你真大膽,你看在天津的學校捐款隻是張先生,無名氏,真姓名露了,不怕危險!”孫鴻哲回答說,“這有什麽可怕,最大危險不過勒令這學校關門,我想學校要因為這光明正大的愛國行為而關門,也關得值價了!”

越是風雨飄搖,孫鴻哲就越是注重學校的環境。無論冬夏,他總是一早便走遍校園各處一次,發現有不整潔的地方,即刻糾正。一位英國使館的參讚參觀過唐校後說:“我怎麽也未想到這個市鎮裏,有這樣好的學府,那在英國也很難尋得的!”

當有人問孫鴻哲為什麽這樣做的時候,他說,中國現在已處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地步,“我們不在前線挺著,誰應去挺,我認為隻有在唐山這險惡環境,才可以培養出真正的救國人才”。

從1932年8月到1937年10月,他在第三個任期內培養了大批傑出人才。比如著名水利學家黃萬裏,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大中;再比如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發自由勳章的李溫平,和危機關頭擔任唐院校長的唐振緒。

黃萬裏、劉大中、李溫平、唐振緒

最令人稱道的是,在他任內為中國第一位土木工程專業的女生朱穎卓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其後來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土木工程師。而朱穎卓所在1933屆乙班,後來湧現了四位院士,他們是張維、嚴愷、劉恢先、林同驊。這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班四院士”。

1933屆乙班全體同學合影

同樣在這個班,還有一位名叫李汶的學生,畢業後留校。1935年,校友廳落成,孫鴻哲讓他設計了一枚盾形標誌,懸掛在大門正上方,後來在此基礎上改為校徽,成為西南交通大學最重要的標誌。

李汶與西南交大校徽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僅10天,交大校園便被日軍占領。孫鴻哲氣病交加,住進了北京協和醫院。他對前來看望的朱皆平說:“我看中日戰爭是不可免的了,結果勝利一定屬於我們,但是我們的國家準備太差,這也不知道要犧牲多少人民生命,才能換取勝利。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狹義愛國主義者,我隻知道先把中國弄好,才能談到全世界,我們怎樣能減少我國的犧牲呢?”在這生命垂危之際,他心中想的隻有國家、人民和勝利。

前排右二:孫鴻哲,前排右一:伍鏡湖教授

1937年10月23日,孫鴻哲去世,

享年61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