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區看戲,大概是我們倫敦行的亮點之一。刷了《漢密爾頓》和《女巫前傳》,比百老匯價格親民不少。把我們在西區的見聞編了個視頻,和大家分享!
倫敦西區是和紐約百老匯齊名的世界戲劇中心。這次去倫敦,帶娃西區看戲也是一項重要行程,同時也感受了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腐國活躍繁榮的文娛市場。
倫敦西區也被稱為劇院區,大致是以皮卡迪利廣場,托特納姆法院路,科芬花園、特拉法加廣場 (Piccadili, Tottemham Court, Covent Garden, Trafalgar)為邊界的演藝活動中心,地圖上看也是劇院林立。
從皮卡迪利地鐵站出來發現腐國也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朋友介紹這裏是和紐約時代廣場,東京涉穀一樣出名的世界級十字路口。按我看,這裏的人口密度不亞於魔都南京東路、南京西路地鐵任何一個出站口。
倫敦之所以是倫敦,還在於除了巨幅商業廣告、各種美食食肆,一路都是劇院和大IP廣告。有一種說法是倫敦西區的票價比百老匯親民很多,現場考察確實不假。很多戲提前一兩周都有2、30英鎊的價格(英鎊對人民幣的匯率大致1:9)。在百老匯熱演的《歌劇魅影》、《獅子王》、《媽媽咪呀》、《Dear Evan Hansen》等劇這裏也都能看到。
女兒說我們應該來看英國原創的新劇《Six》(亨利八世的六位皇後),這部以流行音樂的方式演繹了亨利八世六位妻子的故事。最初由劍橋大學的學生在2017年的愛丁堡邊緣藝術節上演出,大獲成功後被搬到了西區的舞台。我們無意中路過劇院,門口確實是美女觀眾紮堆,好像都衣著時髦光鮮,更像去趕派對的。這兩年亨利八世的後宮逸事很火,PBS的紀錄片《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位皇後》是英國版宮鬥劇,拍得很不錯。看音樂劇之前正好預習下,可以有助於理解劇情。問了票亭,幾個月內的演出都已售罄,可見火爆程度。雖然《Six》有北美、澳洲巡演,還已經登陸挪威人的郵輪。不過想要在倫敦西區先睹為快的小夥伴可要抓緊提前網上訂票了,雖然我感覺這是一個“少兒不宜”的秀。
以下是“倫敦劇院”網站列舉的西區最熱音樂劇供音樂劇選劇新手參考。
2016年,Miranda訪問白宮,為奧巴馬夫婦表演了其中的歌曲,迅速吸粉。米歇爾甚至以“一生中見過的各種形式裏最棒的藝術”來吐血推薦該劇,也為它成為音樂劇市場現象級大IP推波助瀾。在紐約,《漢密爾頓》一度要賣腎換票;明年巡演來我們村也是一票難求。
A meeting of old and new, Colonial and millennial. 新與舊的交匯,殖民和千禧時代的交匯。 《紐約時報》
我們看的周四下午場全部爆滿,族裔相當mixed,和其它音樂劇白人觀眾為絕大多數很不一樣,也足見這部顛覆性的作品對演出市場的影響。
按照劇裏的說法,漢密爾頓在和政敵兼舊友的決鬥時的選擇了“舍身取義”,這是作為一個出身卑微的島國移民最後青史留名的機會。然後在200多年後,還是這部戲給了這個曆史人物更多的傳奇讓後人記取。
從這一點來看,能夠母女倆勾肩搭背一起去西區看平價演出、享受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無價的樂事,也算是“投資”音樂帶來的回報。
-
選擇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劇目,最好事先讀過故事或者看過電影,對情節有個基本的了解會入門相對容易。我記得第一次帶姑娘去看《媽媽咪呀》的時候,被少兒不宜的情節搞得相當狼狽。
-
鼓勵孩子自己選劇目,提高積極性。比如《女巫前傳》我出發前就建議了好幾次她都沒興趣,直到看到Youtuber的推薦才忽然說要看,自己選的劇含淚也必須看完點讚唄。
-
從比較簡單、簡短的劇目入手。每個劇目都能找到演出時間,選擇與年齡相符的長度的戲。
-
對小朋友而言,卡司大不大咖、陣容豪不豪華、門票貴不貴並不重要,而是適合他們的才是最好的。
-
家門口也有好戲,不一定要去大城市或出國。
-
紀念品、周邊、冰激淩、糖果走起......你們懂的!
英倫七天,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容我慢慢梳理匯報。關於看戲,還有個小目標是能帶娃去莎士比亞環形劇場刷一場《哈姆雷特》之類的經典。
不過這個屬於考研難度,讓我再做做功課,攢點路費,留點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