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守護高原文明瑰寶:這條路,我閉著眼睛走也錯不了

守護高原文明瑰寶:這條路,我閉著眼睛走也錯不了

文章來源: 新華視點 於 2025-11-25 07:23:3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守護高原文明瑰寶:這條路,我閉著眼睛走也錯不了

清晨,高原零下十幾度,寒風凜冽。

西藏阿裏地區劄達縣東嘎村皮央組還在沉睡,77歲的強巴次仁已經摸索著推開家門。

他要去的地方是皮央石窟群,在村子旁海拔4000多米的山巔,這條路,他閉著眼睛走也錯不了。這座古格時期的方城遺存,被土林層層環繞,近千座洞窟密布於山體崖壁。

2013年,皮央石窟群與相距2公裏的東嘎石窟群一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皮央和東嘎遺址,涵蓋石窟群、寺院建築、城堡遺跡等多類古格王國時期的重要遺存,距今最早約千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係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為了守護高原上的這條“紐帶”,強巴次仁和仁增旺紮順著山路,已往返了數十年。

“這條路,我閉著眼睛走也錯不了”

1992年皮央和東嘎遺址被發現,村裏抽簽選定了強巴次仁在此守護石窟。

晨光從土林的縫隙間傾瀉下來時,亮得刺眼。強巴次仁背著手,在陡峭的山路上一走就是33年。

高原強烈的紫外線,讓他常年流淚。“醫生說,這病治不好。”他開口,聲音沒有起伏,“近幾年更嚴重了,天一擦黑,什麽都看不見。”

11月14日,強巴次仁背著手,走在山路上。新華社記者 洛卓嘉措 攝

11月14日,強巴次仁背著手,走在山路上。新華社記者 洛卓嘉措 攝

行到半山腰,一串拐杖叩擊聲由遠及近。強巴次仁側耳聽了聽,停下腳步,往山下望去。仁增旺紮杵著拐杖追了上來,他走路時膝蓋有些往外撇,每走一步都透著吃力。打過招呼後,他們一前一後沿著山道緩緩攀行。

一個看不清路,一個走不動路,兩位老人卻相互攙扶,守住了千年的路。

仁增旺紮和強巴次仁同歲,2002年成為文保員。兩位老人今年6月都已從崗位上退休,但每日登上山來,看一眼石窟,成了他們刻在骨子裏的習慣。

從山腳爬到山頂海拔4000多米的石窟區,海拔要升200米。記者跟在後麵,幾乎喘不過氣,手表上血氧數值顯示為78%,如果在平原地區,這個數值意味著身體嚴重缺氧需要立即就醫,在高原,也足以讓大多數人停下腳步。

俯瞰皮央石窟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俯瞰皮央石窟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但兩位老人就這樣攀上去,又走下來,年複一年。

山腳下,仁增旺紮女兒德青卓嘎的小茶館裏剛升起第一縷炊煙。看著兩位老人佝僂著背消失在盤山道上,她說,兩位老人和山上的石窟,都是珍寶。

2021年,仁增旺紮膝蓋做手術,一個月走不了山路。那個月,強巴次仁每天都在黑暗中摸索著下山。

“其實還好,這條路,我閉著眼睛走也錯不了。”強巴次仁說。

“守住皮央石窟,更是守住我們的家”

裸露的土林在正午強光下投出深深的陰影,顯得這片土地更加荒涼而遼闊。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體裏,被守住的從不是幾麵壁畫,而是文明留下的生命印記。

仁增旺紮剛下山,還沒來得及吃口糌粑,幾位遊客自駕而來。老人把剛倒上的茶放下,重新折回去,帶著他們往上走。

11月14日,仁增旺紮帶著遊客上山,邊走邊作講解。新華社記者 莊雲凱 攝

11月14日,仁增旺紮帶著遊客上山,邊走邊作講解。新華社記者 莊雲凱 攝

推開山崖上一處石窟的木門,光和風都被隔在外麵。洞裏一下子靜下來,像另一個世界。滿壁流光溢彩撲麵而來,千年壁畫如星河般鋪展:人物衣袂翩躚,奇巧的紋樣蜿蜒流轉。獅子的雄健、孔雀的斑斕、大象的憨拙皆躍然壁間,以天然礦物顏料繪就的色彩曆經千年依舊鮮麗。

在仁增旺紮眼裏,壁畫不是顏料塗上去的圖案,是先民留下的語言,是曾經和他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人,如何理解生命、秩序、宇宙。

皮央石窟壁畫局部。(資料照片)

皮央石窟壁畫局部。(資料照片)

“你們看,這些畫的是糧食,法器,還有樂器。”仁增旺紮說,“這些都是古格王國時期人們的生活。”他帶著口音的解說,像一座橋,把古老的文明從曆史中引向今天。

為了讓遠道而來的遊客讀懂這份珍貴,他自學普通話與曆史知識,免費為訪客講解壁畫裏的古老故事。遊客們仰著頭看壁畫,不時發出驚歎。那驚歎裏,有文明在當下被重新接住的回響。

強巴次仁倚著洞口,聽著仁增旺紮的講解,眯著眼望向那些畫。他看不太清壁畫的細節了,但半輩子的守護,已讓壁畫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所理解世界的一部分。

守窟幾年後,強巴次仁的妻子過世了。他每天還是要上山,但下山時,卻再沒有人在家門口等他。

壁畫中多彩的世界、那些講述生與死的故事,讓他常常生出一種念頭:“也許在某個地方,妻子還在,就像壁畫裏的那些身影一樣,活在另一個世界。”

強巴次仁說,看壁畫,心境已與從前不同。“皮央石窟,是我心裏最美的地方。”他低聲說,“妻子去世後,我更明白,守住這些,不隻是守住文物,更是守住我們的家、我們的根。”

石窟恒久 更多身影走向山嶺

夕陽斜灑在土林上,山上的石窟恒久不變。

山腳下,隨著旅遊興起,村子變得越來越熱鬧,金色的餘暉在一排排藏式小樓的簷上跳躍。

據介紹,今年來皮央和東嘎遺址參觀的人數是去年的近三倍,遺址的保護力度也隨之不斷加強。劄達縣皮央和東嘎遺址保護設施工程項目將於2026年啟動實施,計劃再投資1500萬元,進一步提升遺址的整體保護水平。

德青卓嘎的茶館裏,酥油茶升騰起熱氣,一些剛下山的遊客正坐在木桌旁休息、用餐。

皮央石窟群與山下的村莊相互映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皮央石窟群與山下的村莊相互映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我們家茶館今年營業額快到4萬元了,是家裏一份穩定的收入。”德青卓嘎說,“但兩位老人的日常沒有變,退休了,還是每天山上山下跑。”

“石窟像我第二個家,隻要還能動,我就想再多做一點。”仁增旺紮說。

山上的時間很慢,兩位老人幾十年日複一日,一人一天輪流守護皮央石窟,開門鎖門、清掃石窟、排查滲水坍塌隱患……他們把石窟的每一處變化、每一點隱患都記在心裏,源源不斷地反饋給管理部門。遊客一年比一年多,山上修了步道,洞窟裏亮起太陽能燈,垃圾桶、指示牌也漸漸齊備。

仁增旺紮在石窟內檢查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風險。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仁增旺紮在石窟內檢查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風險。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山上的時間也過得飛快,壁畫上的顏色還和記憶中一樣鮮豔,人卻已經滿頭白發。

“隻要我還走得動,就要繼續守下去。”強巴次仁說。

對兩位老人而言,守護石窟早已超越職責,成為了他們生命的方式。

天色漸暗,兩位老人相互攙扶著緩緩下山。仁增旺紮的拐杖點在石階上,發出“嗒、嗒”的清響,像在為千年時光計數。

如今,劄達縣有252名群眾文保員,遍布各個文物遺址點。兩位老人正慢慢退到幕後,但更多身影正在走向風沙與山嶺,讓文物在歲月的流轉中繼續安然無恙。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與川普通話結束,高市早苗:談及習近平對話內容
53歲的母親,隨著1畝6玉米地消失了
中方重申“敵國條款”,日本外務省曲解事實被“打臉”
習近平罕見致電特朗普,美國介入中日僵局?
200多萬買別墅,大騙子郭某:叫我教授!




24小時討論排行

紐約時報:美國正在給自己“挖坑”
烏克蘭大砍"親俄條款",衛報:美版和平方案減為19點
南風窗:中國要崛起,必須告別革命外交
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前主任:鄭麗文追求終極統一
年輕中國男子在日本機場墜亡 更多事發細節披露
"台灣有事"中日鬧到聯合國,彭博:北京施壓全球選邊站
中國六代機新樣機使用矢量噴口,引外媒關注
72次前科惡犯當眾縱火燒人 出庭狂喊"我是中國公民!"
美國人2000紅利快到手?「關稅案會贏」商務部長有信心
翻車現場:傾盡心力,為我可愛的祖國
49歲餘秀華為“絕經”寫詩,網友笑暈在評論區
入籍十多年又被吊銷 司法部:騙福利還想當美國人
川普接連致電中日領袖,彭博:決心「避免卷入爭端」
高市早苗最新民調飆至72% 讀賣揭高人氣主因
“打著學術幌子” 央視指控:日方公然培養“媚日人士”
“水果姐”現身上海南京東路一雜貨店 引歌迷合唱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守護高原文明瑰寶:這條路,我閉著眼睛走也錯不了

新華視點 2025-11-25 07:23:39
守護高原文明瑰寶:這條路,我閉著眼睛走也錯不了

清晨,高原零下十幾度,寒風凜冽。

西藏阿裏地區劄達縣東嘎村皮央組還在沉睡,77歲的強巴次仁已經摸索著推開家門。

他要去的地方是皮央石窟群,在村子旁海拔4000多米的山巔,這條路,他閉著眼睛走也錯不了。這座古格時期的方城遺存,被土林層層環繞,近千座洞窟密布於山體崖壁。

2013年,皮央石窟群與相距2公裏的東嘎石窟群一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皮央和東嘎遺址,涵蓋石窟群、寺院建築、城堡遺跡等多類古格王國時期的重要遺存,距今最早約千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係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為了守護高原上的這條“紐帶”,強巴次仁和仁增旺紮順著山路,已往返了數十年。

“這條路,我閉著眼睛走也錯不了”

1992年皮央和東嘎遺址被發現,村裏抽簽選定了強巴次仁在此守護石窟。

晨光從土林的縫隙間傾瀉下來時,亮得刺眼。強巴次仁背著手,在陡峭的山路上一走就是33年。

高原強烈的紫外線,讓他常年流淚。“醫生說,這病治不好。”他開口,聲音沒有起伏,“近幾年更嚴重了,天一擦黑,什麽都看不見。”

11月14日,強巴次仁背著手,走在山路上。新華社記者 洛卓嘉措 攝

11月14日,強巴次仁背著手,走在山路上。新華社記者 洛卓嘉措 攝

行到半山腰,一串拐杖叩擊聲由遠及近。強巴次仁側耳聽了聽,停下腳步,往山下望去。仁增旺紮杵著拐杖追了上來,他走路時膝蓋有些往外撇,每走一步都透著吃力。打過招呼後,他們一前一後沿著山道緩緩攀行。

一個看不清路,一個走不動路,兩位老人卻相互攙扶,守住了千年的路。

仁增旺紮和強巴次仁同歲,2002年成為文保員。兩位老人今年6月都已從崗位上退休,但每日登上山來,看一眼石窟,成了他們刻在骨子裏的習慣。

從山腳爬到山頂海拔4000多米的石窟區,海拔要升200米。記者跟在後麵,幾乎喘不過氣,手表上血氧數值顯示為78%,如果在平原地區,這個數值意味著身體嚴重缺氧需要立即就醫,在高原,也足以讓大多數人停下腳步。

俯瞰皮央石窟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俯瞰皮央石窟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但兩位老人就這樣攀上去,又走下來,年複一年。

山腳下,仁增旺紮女兒德青卓嘎的小茶館裏剛升起第一縷炊煙。看著兩位老人佝僂著背消失在盤山道上,她說,兩位老人和山上的石窟,都是珍寶。

2021年,仁增旺紮膝蓋做手術,一個月走不了山路。那個月,強巴次仁每天都在黑暗中摸索著下山。

“其實還好,這條路,我閉著眼睛走也錯不了。”強巴次仁說。

“守住皮央石窟,更是守住我們的家”

裸露的土林在正午強光下投出深深的陰影,顯得這片土地更加荒涼而遼闊。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體裏,被守住的從不是幾麵壁畫,而是文明留下的生命印記。

仁增旺紮剛下山,還沒來得及吃口糌粑,幾位遊客自駕而來。老人把剛倒上的茶放下,重新折回去,帶著他們往上走。

11月14日,仁增旺紮帶著遊客上山,邊走邊作講解。新華社記者 莊雲凱 攝

11月14日,仁增旺紮帶著遊客上山,邊走邊作講解。新華社記者 莊雲凱 攝

推開山崖上一處石窟的木門,光和風都被隔在外麵。洞裏一下子靜下來,像另一個世界。滿壁流光溢彩撲麵而來,千年壁畫如星河般鋪展:人物衣袂翩躚,奇巧的紋樣蜿蜒流轉。獅子的雄健、孔雀的斑斕、大象的憨拙皆躍然壁間,以天然礦物顏料繪就的色彩曆經千年依舊鮮麗。

在仁增旺紮眼裏,壁畫不是顏料塗上去的圖案,是先民留下的語言,是曾經和他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人,如何理解生命、秩序、宇宙。

皮央石窟壁畫局部。(資料照片)

皮央石窟壁畫局部。(資料照片)

“你們看,這些畫的是糧食,法器,還有樂器。”仁增旺紮說,“這些都是古格王國時期人們的生活。”他帶著口音的解說,像一座橋,把古老的文明從曆史中引向今天。

為了讓遠道而來的遊客讀懂這份珍貴,他自學普通話與曆史知識,免費為訪客講解壁畫裏的古老故事。遊客們仰著頭看壁畫,不時發出驚歎。那驚歎裏,有文明在當下被重新接住的回響。

強巴次仁倚著洞口,聽著仁增旺紮的講解,眯著眼望向那些畫。他看不太清壁畫的細節了,但半輩子的守護,已讓壁畫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所理解世界的一部分。

守窟幾年後,強巴次仁的妻子過世了。他每天還是要上山,但下山時,卻再沒有人在家門口等他。

壁畫中多彩的世界、那些講述生與死的故事,讓他常常生出一種念頭:“也許在某個地方,妻子還在,就像壁畫裏的那些身影一樣,活在另一個世界。”

強巴次仁說,看壁畫,心境已與從前不同。“皮央石窟,是我心裏最美的地方。”他低聲說,“妻子去世後,我更明白,守住這些,不隻是守住文物,更是守住我們的家、我們的根。”

石窟恒久 更多身影走向山嶺

夕陽斜灑在土林上,山上的石窟恒久不變。

山腳下,隨著旅遊興起,村子變得越來越熱鬧,金色的餘暉在一排排藏式小樓的簷上跳躍。

據介紹,今年來皮央和東嘎遺址參觀的人數是去年的近三倍,遺址的保護力度也隨之不斷加強。劄達縣皮央和東嘎遺址保護設施工程項目將於2026年啟動實施,計劃再投資1500萬元,進一步提升遺址的整體保護水平。

德青卓嘎的茶館裏,酥油茶升騰起熱氣,一些剛下山的遊客正坐在木桌旁休息、用餐。

皮央石窟群與山下的村莊相互映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皮央石窟群與山下的村莊相互映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我們家茶館今年營業額快到4萬元了,是家裏一份穩定的收入。”德青卓嘎說,“但兩位老人的日常沒有變,退休了,還是每天山上山下跑。”

“石窟像我第二個家,隻要還能動,我就想再多做一點。”仁增旺紮說。

山上的時間很慢,兩位老人幾十年日複一日,一人一天輪流守護皮央石窟,開門鎖門、清掃石窟、排查滲水坍塌隱患……他們把石窟的每一處變化、每一點隱患都記在心裏,源源不斷地反饋給管理部門。遊客一年比一年多,山上修了步道,洞窟裏亮起太陽能燈,垃圾桶、指示牌也漸漸齊備。

仁增旺紮在石窟內檢查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風險。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仁增旺紮在石窟內檢查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風險。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山上的時間也過得飛快,壁畫上的顏色還和記憶中一樣鮮豔,人卻已經滿頭白發。

“隻要我還走得動,就要繼續守下去。”強巴次仁說。

對兩位老人而言,守護石窟早已超越職責,成為了他們生命的方式。

天色漸暗,兩位老人相互攙扶著緩緩下山。仁增旺紮的拐杖點在石階上,發出“嗒、嗒”的清響,像在為千年時光計數。

如今,劄達縣有252名群眾文保員,遍布各個文物遺址點。兩位老人正慢慢退到幕後,但更多身影正在走向風沙與山嶺,讓文物在歲月的流轉中繼續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