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春天》
每個人都不太願意成為父母的翻版,也或多或少討厭父母身上的某個特質。
前段時間我們發出征集,請看理想的朋友們分享了這些特質背後的故事,以及當這些特質在自己的身上重現時,要如何消化與處理。
我們發現,近年流行的“把自己重新養一遍”不是空穴來風。父母的影響也許會伴隨一生,但並非無解。人生是一條泥沙俱下的河流,一路都有未曾預料的風貌。你可以不斷改道,曲折向前。

????
基因是一種詛咒嗎?
@泥巴醬
我很討厭母親的獨斷專行和言語pua。成年之前,每次因為小事被訓斥或者嘮叨,我總是感覺難以釋懷。那時候,我並不知道有語言暴力這種說法。
24歲那年,哥哥結婚,我的任務是全程陪伴嫂子,幫一些雜忙。還沒走到酒店,母親的嗬斥聲就從大堂傳過來。我已經忘記她說了我什麽,因為什麽事,隻記得在喜慶的日子,在一眾親朋好友麵前,被罵了個狗血淋頭。
那個當下,我不想做出任何反應,我寧願當自己不存在,否則我將無法自處。
除了母親,其他家人也都會圍著我說我的不是。我意識到,我在這個以血緣構建的家庭如此微不足道,決定斷親。
從小別人都說,我長得很像我母親。但是現在,我很怕從我的臉上看到記憶中母親的臉。當我感到疲憊時,鏡子裏出現的是我母親不耐煩的臉;當我臉上長出法令紋時,鏡子裏出現的是我母親逐漸老去的臉。
這張臉就像一種詛咒,將我困在“我不存在”的時刻。即便我已經六七年沒有聯係過我的家人。
其實,我的母親是一位優秀的女性,幹練、潑辣、能扛事,但是我不願自己成為使用語言來操縱和壓迫他人的人。我主動選擇少說話,少發表意見。同時我又必須承認,基因的頑固。我經常會後悔我說出的話,然後選擇性地遺忘。
@金天
我爸有點討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絕別人,不幸的是我也這樣。看到我爸被迫參加不屬於他的聚會時,我會表現得非常生氣,感覺像是一種投射。

《如父如子》
@CC
討厭父母囤貨。買一堆有的沒的,占地不說,放好幾年也不處置。之前老房子裝修,要換燃氣灶炊具,老媽居然拿出一箱老爹十年前買的燃氣灶。
獨立生活以後,我也表現出了這個特質。大掃除經常發現櫃子裏都是過期的東西,包括疫情時整箱整箱的壓縮餅幹。看到公眾號推送的鍋碗瓢盆、零食、保健品,我也是秒下單沒商量。
也許我們都在靠囤貨來獲得某種安全感。
@西西裏亞
不喜歡父母總是對一些小事說“我也沒辦法”。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大多數中年人的通病,被磨平了所有的想法,把生活變成了活著。
我不斷告訴自己,不要妥協,要保持樂觀,保持憤怒。但當我發現自己說“就這樣了,算了吧”的時候,會感到害怕。怕有一天會忘記,曾經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和拒絕成為什麽樣的人。
@clementine
很討厭父母的婚姻沒有愛,隻有冷漠的謊言。一次次幫他們戳破謊言,沒想到他們完全不在意,讓很小的我一直難以釋懷。
下定決心不成為這樣的人,可戀愛後發現愛得不那麽深對自己來說會更容易維持關係。一邊擁有淡淡的穩定,一邊又羨慕愛得死去活來的感情。無法為愛盲目,不知道是一種幸運還是詛咒。
感覺不會和解,但依然很愛爸爸媽媽,因為作為家長他們對我挺好的,隻是對彼此很一般。長大了才意識到,父母背後也有自己的人生,也都是獨立且完整的人。
@UU
我討厭父母和我算錢,算從小到大為我花了多少錢,要我以後都還給他們。不管做任何事情,他們都要說錢。
我發現自己在任何關係裏,也都會關注到錢。有時候會用錢去衡量一段感情,既不想多花錢也不想欠別人太多,心裏很別扭。我會有意地保持平衡,錢雖然可以成為衡量感情的一小部分,但更重要的是那個人。

《庸才》
@方方
我討厭母親的懦弱。她從十幾歲嫁入父親家,一直是“聽話的順從者”的形象。我知道她為什麽不反抗,我見過她的反抗,她反抗的下場就是綻開的胳膊和厚重的繃帶。所以我沒有資格去評價她的懦弱。
每次請求她離婚,她都會說:“我舍不得你們”。那不僅出於母愛,也因為她已經無法獨自麵對社會。她覺得離開這個家,就沒有棲身之地了。
我也懦弱,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站在台上會瑟瑟發抖。我覺得這些都來自於我的母親,或許是我對自己的懦弱尋找的理由。
我不接受持續的懦弱,我不要和它和解。我會嚐試一點點擺脫它,因為我也想成為站在台上閃閃發光的人。
循環在我這裏中止
@w
他怕黑,怕高,怕不吉利的事情,怕開車,怕坐飛機,怕被詐騙,怕電梯事故......
我也一直有很多害怕,有天晚上準備睡覺,關了燈又不敢閉眼,突然有個念頭:這是他的害怕,不是我的。後來有一天晚上在森林裏散步,發現月光超級亮。夜晚不總是黑的。
@靜待佳辰
父母有超強的控製欲,導致我有強迫自己的行為,可以為了營養勉強自己吃不喜歡的食物。我也想掌控自己的一切,在工作上要求別人按照我的想法來做,在親密關係裏要求對方改變與我不契合的行為模式。
我知道父母在無愛和控製的環境中成長,也承受著代際循環的創傷。但因為他們總是打著關心我的旗號控製我的一舉一動,我選擇了在物理和心理上遠離他們。
我在慢慢改變自己,在利益沒有被觸犯的前提下,學著尊重對方。我感覺自己沒那麽神經質了,情緒也好多了。
@嘻嘻不哈哈
最討厭我媽的“好女人”特質,因為“好女人”把她一輩子困在了我爸這個爛人身邊。
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要成為我媽那樣的人,卻發現我爸的暴力、自卑和陰晴不定也出現在了我身上。怪好笑的,倒沒有特別怎樣,因為我知道我絕對不會成為我爸。
我學會了控製脾氣,控製自己負麵的想法。我從不動手打人,因為我就長在暴力的環境中。代際間的暴力仿佛遺傳病,這種傷害該在我這裏停止。
我時常覺得父母可恨又可憐,他們的成長環境影響了他們的性格,又沒法像我有這麽多的資源來認識自己、改善自己。我能看到他們的改變,但太緩慢了,傷害已經造成。不過,我與父母也因此依舊維係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庸才》
@米
我父親總是情緒失控,對我怒目猙獰,大吼大叫。小時候我不敢還嘴,隻能蜷縮著害怕著。長大後我忽然發現自己很容易被父親的表現激怒,有時候甚至會先下手為強,事後懊惱自己變成了最討厭的樣子。
後來我養了一隻小貓,他溫和又情緒穩定。父親經常對他大喊大叫,可是他從不妥協,就那麽穩穩的坐著或躺著,父親很快就無可奈何地偃旗息鼓了。
小貓知道父親不會真正傷害他,隻是在表達情緒。這讓我有了一種報複父親的感覺,為什麽我要害怕或者用相同的方式還擊呢?像小貓一樣不理他就好了。
此後我會在他發怒的時候轉身離開,躲不開的時候就說“請你克製,否則我會馬上離開”,效果極佳。謝謝我的小貓治愈了我,也教會了我如何避免繼續走向自己討厭的深淵。
@木林森
小時候父母從來不問我今天過的怎麽樣,也從來不說“我愛你”或者“抱抱你”。他們很忙,光是工作和日常家務,就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
看到同學跟父母撒嬌或者抱怨的時候,我會把自己代入,暗暗發誓以後要天天和孩子說一百遍我愛你。可是我到現在還沒有自己的孩子,我好像很難進入親密關係,朋友也不多,維持著君子之交的距離。
有一次,一個認識半年多的朋友跟我說,你這個人怎麽這麽難交心呀?我語塞。人際交往中,我一直以為做比說更重要,幫忙解決問題比嘻嘻哈哈說廢話更直接。但在朋友看來,這樣太端著了,相處起來有點累。
我嚐試改變自己,但是很難。有句話說,“人都是用自己被愛的方式去愛別人”。我後知後覺地意識到,我可能不太懂得愛。我有時會抱怨父母為什麽不夠愛我,但又不能說他們不愛我。他們有自己的方式,就像我也沒辦法用理想的方式去愛他們。
後來奶奶和外婆相繼去世,我陪著料理葬禮,聽長輩聊很多父母小時候的事情,突然意識到,他們也沒有得到過不掩飾的愛,而且過早地承擔了生活的壓力。
現在我和父母還是笨拙地表達關心和不滿,但我明白了學習和支持並不一定要從父母處獲得。我在學著接納自己,打開自己。

《你是好孩子》
️
沒有成為更好的人,但活下來
@昔薇
討厭母親控製欲太強。討厭她打著“為我好”的旗號,肆無忌憚地窺視我的一切,對我一點信任都沒有。
高中沒在家住,有天晚上沒接媽媽電話就睡著了,她認為我出去鬼混了,瘋狂打了二十多個電話,最後在半夜兩點多開車一個多小時,來到我住的地方,把我叫醒。
後來高三壓力大導致生理期推遲,她卻認為我懷孕了不告訴她,一定要我測驗孕棒,而我當時還未成年。
都說屠龍少年終成龍,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走向了控製欲的另一個極端,不在乎任何人,沒有任何要求。
我對親子關係也沒有任何期待,不想要小孩。一方麵我擔心自己像父母一樣,打著愛的名號傷害小孩,另一方麵,也擔心我的小孩會因此討厭我。
我就是那個把頭埋進沙子的鴕鳥,逃避和孤獨讓我生存了下來。現在經濟獨立遠離了父母,偶爾打打電話,以後也一定會給他們養老,但做不了貼心小棉襖。理解父母,就意味著曾經那個受傷害的小孩,再也得不得任何人的安慰了。
@什三
我最討厭父母把我和別人比較。
初中的時候我的成績在年級數一數二,但是每次考完試,父母都喜歡把我的成績和其他人作比較。如果我是第二,就把我和第一比較;如果我是第一,就把我的每科成績和單科第一作比較。
這導致我也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其他人作比較,特別是成績下滑之後,我更加關注比我學習好的人,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生怕他們比我多學一分鍾,最嚴重的時候還藏過別人的作業。
上大學後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有一次考試周壓力特別大,我在電話裏一股腦地告訴了父母對他們的埋怨。後來我媽說,當時我的埋怨給了她很大的震撼,讓她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也很少把我和別人比較了。
為了克製自己這個毛病,我采用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不和別人交朋友。這樣就不會有比較的源頭,可以把關注的重點放在自己身上。這讓我好過很多,大學四年獨來獨往,工作之後開始獨居,生活可以很輕鬆,很安靜。

《蜂鳥》
@空心圓
我最討厭我媽的一點,是她很喜歡追責。從小到大,如果我受傷,她的第一反應永遠不是安慰,而是從我身上找原因。發生任何不好的事情,她都要找到一個為此“負責”的人,不然不肯罷休,當然,那個人不會是她自己。
我發現,我逐漸成為了逃避責任的人。害怕承認犯過的錯誤,也害怕被他人指出錯誤,每分每秒自尊心都在作祟。不知道這算不算在我媽的“打壓”下形成的。
但現在的我,會試著壓製媽媽的追責,她也不會那麽把我當小孩子了。遇到事情我會先試著解決,糾結到底是誰的錯沒有用。是人都會犯錯,沒那麽多人盯著你看。我接受自己的瑕疵。這就是我。
理解比和解重要
@小雙
不喜歡媽媽不懂拒絕,不開心自己開解,方便都給了別人。這樣難免遇到薄情的人,會很受傷。但我變成了我媽的翻版,即便吃過虧還是忍不住去幫別人。
我恨死自己了,但也接受。現在能忍住就忍住,忍不住就忍不住。來人間走一遭,像螢火蟲一樣帶來一抹亮色和溫暖,也不錯了。
@Kathy
小時候最討厭媽媽喜怒無常的脾氣,總委屈得偷偷哭。後來進入了親密關係,某一天男朋友說,我會經常性地情緒波動,也會對他發脾氣,讓他在相處中小心翼翼。
認真複盤我發現,媽媽和我之所以會把負麵情緒帶給親近的人,其實是因為依賴。
親密關係是庇護所,但不是垃圾站。現在的我會及時察覺自己的情緒,用傾訴而不是發脾氣的方式做表達。我確信,這樣收到的也會是溫柔的回應。
@艽野塵夢
討厭父母過度節儉,比如三公裏以內會選擇自己步行,家具用幾十年壞了也不舍得扔,好多年不買一件新衣服......
我知道是因為曾經的貧窮,他們小時候真的餓過肚子,從泥地裏一點一點掙紮著爬起來。那種苦我曾不小心窺見過一點,足夠我心痛。因為這別扭的愛,我每每以責怪和憤怒來抵擋這種心痛。可送我念書的錢就是這樣一點點摳出來的,我有什麽資格責怪呢。
長大後的一次過年,我給母親買了幾套新衣服,被她埋怨。我們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但從那以後,我給他們買東西再也沒有挨過罵了。或許隻有多付出,才能抵消一些我年少的責怪和憤怒。原來,我是憤怒自己的無知無能。
我現在已經鬆快多了,世界上的生活方式有千萬種,對他們來說,隻是有比提高自己生活質量更重要的人要守護。

《苦盡柑來遇見你》
@一一
青少年時期反感母親的“急脾氣”,莫名其妙地焦躁,自顧自地生氣。相比之下,父親則顯得格外有耐心,那時候還悄悄同情過父親來著。
後來,我開始幫忙處理家裏的事情,也逐漸急躁起來,尤其是麵對父親的時候。這粉碎了我對於“體麵”的自己的幻想,讓我相當挫敗。
不過我慢慢發現,也許正是父親那種波瀾不驚的態度激怒了我,也激怒了母親。置身事外的人才能情緒穩定,他不是脾氣好,隻是對家裏的事情沒那麽關心而已。
我好像這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孤獨:一邊看著無聲的電視,一邊忙忙碌碌地做家務,麵對著完全不操心的丈夫和冷漠的女兒。她心裏大概有一隻野獸吧,我隻看到了它發怒的時候,從來沒看到它是如何孤獨地徘徊,如何孤軍奮戰。
這麽多年過去,我終於來到了她的身邊。我想,繼續多操心一點吧,兩隻野獸或許會打架,但應該總會少一點孤獨吧。
@Fatmoon
小時候,經常目睹媽媽歇斯底裏。她和爸爸吵架時用詞誇張、野蠻,毫無理性可言。有一次,她甚至讓我把菜刀送到爸爸的工作單位,並當著爸爸同事的麵兒轉述:今晚不是你殺了我就是我殺了你。
我發誓不能變成母親那樣,始終克己複禮,壓抑許多的情感訴求。但我發現,我的溫良並沒有讓我得到更好的關係,也無法爭取我在關係中的權力。
隨著年齡增長,我越來越厭惡父親的沉默和不作為,這才意識到,媽媽不發瘋是得不到任何回應的,或許是冷漠把她推向了瘋狂。
我開始理解和原諒媽媽,並變得更加銳利,不吝於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也會直接表達對父母和伴侶的愛恨。如果不能說出恨,僅僅說愛是沒有力量的。
所幸我的父母也一直在成長,學著用更直接且溫柔的方式說話。我們現在的關係很好,我也不介意越來越像他們了。
@yiyi
母親的文化程度不高,有了要保護的人後,她變成了嗓門很大且沒什麽邏輯的“潑婦”。讀書時我希望成為一個知書達理的“文明人”和“淑女”,總是忍讓、沉默,甚至經曆過短暫的校園霸淩。
步入社會後,我發現社會上充滿了不合理的事和強占便宜的人。我在學習和反思中成長,意識到沉默忍讓是社會對弱者特別是女性的規訓,保持對抗不公的勇氣才更值得稱讚。
我開始大聲反駁、質問、批評,在那些大聲講話的瞬間,我都會想起母親。


《伯德小姐》
我們早已不憚於揭去親子關係的溫情麵紗,但揭去之後如何自處,是每個人自己的課題。
基因有時候很頑固,討厭的特質會隨著代際循環,對父母的埋怨也是。當從原生家庭的情感漩渦中抽離,看見父母身份背後人的複雜與脆弱,也是用成年人的視角看待世界的開始。
不和解也沒關係,但請誠實麵對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