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總台央視《財經調查》欄目對山東濱州鄒平市魏橋鎮“三無飛機”問題進行報道。
山東鄒平發布情況通報,鄒平市成立由發改、市場監管、公安、工信、交通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調查組,赴現場對曝光問題進行全麵調查,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同時,將在全市範圍內進行排查,發現問題嚴肅整改。
此前報道:
麵條廠裏“搓飛機”、農田裏搞試飛
誰在販賣“野生”飛機?
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報告中著重提到的“安全”二字,重如泰山。但記者在實地探訪中發現,一些沒有型號合格證、沒有生產許可、沒有適航許可、沒有所有權備案的飛機產品,正暗流湧動地在市場裏銷售流通。

手搓“野生”飛機躥紅網絡
真能上天?還能賣錢!
《財經調查》記者根據群眾反映,在短視頻平台搜到相關內容,視頻中主播分享自製飛機過程或駕駛自製飛機飛翔,靠 “農民造飛機”
等標簽吸引網友點讚關注。

這些博主主頁都標注著 “愛好手搓飛機” 等介紹,記者發現其自製飛機多在院子、車庫等場地生產,配件多為自行改裝,不少網友在評論區尋求購買。

不少博主在主頁標注可預訂機型、提供技術服務,或涉及輕型飛機研發、設計、製造等相關業務。

在二手交易平台,不少自製飛機被公開售賣,售價由8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

據知情人介紹,這些自製飛機的材料、結構、性能,並無專業機構認證,生產標準因人而異,缺乏保證。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第三十四、三十五條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第十一條同時規定:

整機、零件私下交易,飛行員無照上天
麵條廠裏竟能造出“載人飛機”!
記者以訂貨為由聯係了賣家老周,來到了位於山東鄒平魏橋鎮的“生產車間”,進門看到的竟是一大堆包裝整齊的麵條。

老周告訴記者,工廠主營業務是生產麵條,因為生產麵條機的機床與製造飛機的機床能夠通用,所以拉了幾個人成立了飛機製作工作室,賣麵條的同時做起了定製飛機的生意。

在另一側,記者果然看到了正在製作中的旋翼飛機。

這三架飛機的機身汙穢不堪,甚至螺絲都生鏽了。

老周和合夥人坦言,像他們這種小作坊,壓根就無法取得民航主管部門的生產經營許可以及合格證。

記者擔憂飛機質量,老周強調做好後會試飛調試,確認無誤再交貨,為此還專門開辟了試飛場地。

記者提出觀摩試飛,老周以跑道晾曬玉米為由拒絕,僅提供過往試飛視頻,視頻中的“機場” 實為農田中開辟的道路。

毫無規範肆意起飛,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更令人擔憂的是,試飛的老周竟然連飛行執照都沒有。

無資質從業者將高風險飛行稱作普通愛好,非法製造銷售自製飛機,無合法試飛場地和飛行執照,還曾發生飛行事故,既危及自身安全也無視消費者安全。

今年9月,四川一男子駕駛“三無”飛機直播時墜亡,上千觀眾目睹。老周稱該慘劇未震動相關群體,民間“三無”飛機生產銷售仍在繼續。

民間飛行愛好者的飛機製作、交易及零件采購多依賴飛行交流群,這類群數量大、成員多,有專門的設備交易群,形成隱秘交易鏈條。記者加入相關群後,發現大量隨意買賣飛機及配件的聊天記錄。

為了解自製飛機產業鏈,記者赴四川眉山見到賣家永哥,其在二手平台售賣的飛機隨意擺放在自家院中。

永哥介紹,其售賣的飛機自重98千克、載荷85千克,時速100千米/小時、最高飛3000米,他此前一次性做了20架半成品,接單後組裝,至今已賣出18架,除發動機外購,其餘配件均為自製,並稱品質有保障。

記者在永哥的院子裏看到大批自製飛機槳葉隨意放在地上,布滿灰塵,永哥稱槳葉生產出來已有四年時間。除此之外,記者還看到了其他生鏽的飛機零部件。

記者在意飛機零部件生鏽,永哥稱無需擔心,他曾賣出過二手發動機的飛機,並未出現問題。

永哥認為生鏽零部件、二手發動機不影響自製飛機安全性能,且他本人也沒有飛行執照。永哥坦言,圈子裏自製飛機並銷售的愛好者均無相關許可,多數從業者及買家無飛行執照。

永哥向記者透露,從飛機的製作到銷售都屬於違規操作,所以在銷售上,他是動了一番腦筋的。賣家與買家簽 “配件套材”
合同逃避監管,實則可提供整機,這種操作是行業公開秘密;記者追問買家身份及用途,永哥以涉及商業秘密為由並未透露。

飛機裝上汽車發動機違規銷售
“野生”飛機產銷鏈條亟待監管
記者來到河北承德,見到了賣家大海。大海做好兩架全新旋翼飛機停在附近空地,稱可隨時提走,也能按需製作。

大海告訴記者,最近他就已經賣出了三四台飛機,買家既有個人愛好者,也有公司。大海展示觀光研學視頻,視頻中飛機觀光生意火爆,含空中體驗、拍照打卡等項目;他承認自家飛機是
“三無產品”,購買需在合同上動“隻供展示”的手腳。

“手搓” 自製飛機通過“配件套材”“隻供展示”等陰陽合同銷售並運營,一旦發生事故,後果不堪設想。

記者調查發現,除個人賣家外,部分看似正規的飛機製造公司也在宣傳售賣飛機產品。雲南遠威飛機製造有限公司規模不小,車間布局規整、設備齊全,業務涵蓋直升機研發、生產、銷售全鏈條,產品售價從幾萬元至幾十萬元不等。

記者進入雲南遠威飛機製造有限公司車間,看到兩排整齊的直升機駕駛座艙;負責人陳總介紹,熱銷的單人直升機載重160千克、續航2小時、最快飛行速度150千米/小時,售價16.8萬元。

記者看到了生產飛機所用的槳葉、發動機等配件,發動機上的合格證卻標注著汽車發動機。

陳總告訴記者,飛機發動機確實是用的汽車發動機,但質量上沒有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器適航管理條例》及《民用航空產品和零部件合格審定規定》中明確規定:

也就是說,汽車發動機不允許直接使用在民用航空器上。

陳總告訴記者,這款單人直升機根本就沒有取得型號合格證,這麽做就是為了節省成本。

陳總口中的“DIY銷售”,隻是為了躲避監管的套路,本質仍是售賣整機,買家隻需自行組裝槳葉。直到記者結束暗訪調查,離開遠威公司,陳總也沒能出示飛機生產許可證書。

(綜合央視新聞、央視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