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在巴西貝倫舉行的COP30會議中國館。
若論中國在巴西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的重要地位,隻需看看會場就夠了,中國在那裏擁有大會規模最大的展位之一,占據著緊鄰東道國展位的中心顯要位置。
周四展館部分區域發生火災前,每天都有很多人湧向中國展位,領取熊貓主題手提袋、聆聽能源專家演講,同時駐足參觀中國在全球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成果展示,包括戈壁沙漠的太陽能電站、沙特阿拉伯的儲能電池項目,以及埃及和巴西的輸電線路工程。
中國正朝著全球首個電力主導型國家的目標穩步邁進,其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穩居世界第一,同時向全球很多地方出口相關技術及電動汽車。
然而,在聯合國氣候大會閉門談判室內,各國圍繞如何擺脫化石燃料展開激烈博弈,中國卻大多時候保持沉默。
特朗普政府決定讓美國30年來首次退出氣候談判,留下了領導力真空,但中國並未選擇填補這一空缺。它既未就阻止全球氣候危險變暖這一關鍵議題表明強硬立場,也未承諾進一步加大溫室氣體減排力度,同時亦未敦促他國采取行動。此外,中國拒絕額外提供資金助力貧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或投入熱帶雨林保護工作。
隨著這個全球大會進入最後階段,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對接手全球氣候領導者角色興趣寥寥。
“這令人失望,”巴西氣候研究機構塔拉諾瓦總裁娜塔莉·翁特斯特爾說,“我們原本期待看到一個雄心勃勃的中國。”
背後的一個原因似乎是自身利益考量。
盡管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聯合國氣候機構仍將其歸類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堅決反對改變這一身份。若被劃入富裕工業化國家陣營,屆時需承擔更大幅度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還需向受氣候問題困擾的貧困國家提供經濟援助。
現實中,中國已向貧困國家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貸款和無償援助,助力其應對氣候變化、向可再生能源轉型。但在貝倫會議上,中國代表團明確反對聯合國任何可能強製(甚至隻是建議)其提供此類援助的表述。
外交官透露,本次貝倫氣候大會最具爭議的議題是各國是否製定擺脫化石燃料的所謂路線圖,而中國在這一問題上始終保持緘默。
盡管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汙染排放國,但它“堅定認為,氣候變化是發達國家造成的問題,理應由發達國家率先牽頭解決”,追蹤本次談判的非營利組織氣候與能源解決方案中心副總裁卡維·吉蘭普爾表示。

南京長江沿岸的煤堆。
中國自身的溫室氣體減排計劃也被外界批評為力度不足。歐盟氣候委員沃普克·霍克斯特拉稱其“令人失望”,參會的前拜登政府官員也表示,該計劃遠未達到遏製危險升溫的要求。
中國代表團未回應采訪請求。
與此同時,中國僅憑持續參與聯合國氣候談判就獲得了積極輿論評價,更將自身塑造成全球對話中的穩定夥伴。中國官方報紙《環球時報》宣稱,中國已“成為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捍衛者”。
中國領導人還對美國和歐洲提出了批評:特朗普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毫無作為,而歐洲各國則難以兌現減少導致地球危險升溫的二氧化碳排放這一承諾。
“中國言必信,行必果,”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正式審議開始前明確表態。
出席貝倫會議的美國聯邦官員、羅德島州民主黨參議員謝爾登·懷特豪斯表示,中國在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的突出地位,凸顯出特朗普政府正將清潔能源經濟的主導權拱手讓給中國。
“在我們缺席時,他們顯然享受成為首要經濟體和主導國家的地位,”他說。
參會的環保組織對中國大加讚賞,同時指出:自工業革命以來,美國是全球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如今,特朗普政府退出了2015年達成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協議《巴黎協定》;與此同時,環保人士強調,美國還在不斷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這個曆史上最大的汙染排放國已經退出了《巴黎協定》,而我們看到中國正在發揮領導作用,”新德裏科研機構科學與環境中心氣候項目負責人阿萬提卡·戈斯瓦米說。
中國在貝倫氣候大會上的首要議題,與其說是引領各國,不如說是維護自身經濟利益。
具體而言,中國希望解除歐洲等地區對其太陽能板、電動汽車等出口產品的關稅壁壘。中國在會議上主張,各國若真心想加快減排進程,就應給中國綠色產品的全球銷售創造更便利的條件。
“從軟實力角度來看,我認為中國尚未準備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沒想過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缺,”能源基金會中國區總裁鄒驥表示。他曾是中國氣候談判代表團成員,該機構長期與中國政府合作推進氣候相關工作。
他指出,中國的領導力體現在另一個層麵:以更優惠的價格、更便捷的獲取方式,向全球出售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和電池產品。
“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和工業大國的崛起速度,遠遠超過聯合國政治的進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氣候中心主任李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