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黃腔爛梗,正在毀掉中小學生

黃腔爛梗,正在毀掉中小學生

文章來源: 最人物 於 2025-11-22 19:07:0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黃腔爛梗,正在毀掉中小學生

越來越多小學生,不會好好說話了。

對他們來說,人生的真諦和宇宙的奧義,無非是三個字:那咋了。

為什麽熬夜?“那咋了。”

為什麽不好好上課?“那咋了。”

為什麽老是重複同一句話?“那咋了。”

所有的問題和對話,全都能被一句慵懶隨性的“那咋了”堵上。

他們像複讀機一般瘋狂傳誦的語句,還有“包的”“栓Q”“受著唄”“因為我善”……

這些原本出自短視頻、直播間的網絡爛梗,開始不分場合、不分語境地出現在小學生的日常對話乃至書麵表達之中。

在為新一代日漸退化的表達能力感到痛心之前,我們更應該追問:

他們為什麽會這樣說話?他們為什麽隻能這樣說話?



當代小學生說的話,比天書更難懂。

“耐克鯊”“大香蕉一條大香蕉”“通通通通撒胡辣”“特拉辣累嘍特拉拉辣”……每個字都認識,拚湊在一起後,就完全不知所雲。

這些奇怪的詞句,來源於兒歌歌詞,以及國外的惡搞動畫。



圖源:@妖精的尾巴

背誦課文時說東忘西的孩子們,在麵對形同亂碼的動畫角色名稱時,瞬間變身神童,過目不忘,且倒背如流。



圖源:@帥帥同學

這些沒有具體意義的“外星文字”,成年人難以理解,但還能夠忍受。

更讓人無奈和惱怒的,是那些被小學生們整齊劃一地當作口頭禪的網絡爛梗。

居於“小學生常用語排行榜”前列的,是“包的”二字。

“包的”可以不出差錯地接住所有祈使句——爽快答應,讓提出要求的一方無話可說,至於要不要做,全看當事人心情。

老師布置作業,“包的”;

家長要求早睡,“包的”;

學籍檔案中的個人評語,酌情添上幾個字,“我包會努力的”。



圖源:@55.Double Five

當老師語重心長地教育學生“盡量少說這種話”時,學生鄭重其事地點頭,嘴卻跑得比腦子更快,“我包不說的”。

讓人血壓飆升的,遠不止一句“包的”。

有小學生的地方,就有一個“那咋了”宇宙。

許多家長發現,自家孩子仿佛被植入了某種自動回複的程序,不論接收到什麽信息,都能自動生成統一的回複:那咋了。



“那咋了”,簡單三個字,傷害性卻驚人。

它帶著三分輕蔑、三分挑釁和四分漫不經心,不僅能夠精準攔截幾乎所有的交流,還成為了試卷上的萬能答案。

遇到不允許空著的大題,隻寫“解”字太窩囊,寫“略”字又太敷衍,“那咋了”既湊了字數,又表明了態度,將它奉為所有試題的答案,再好不過。



為了讓語氣更完整,他們偶爾會在問號的後麵進行補充,“那咋了?受著唄。”



圖源:@沙琦瑪

麵對問句,除了回敬一句“那咋了”,將問號拋回去,還可以直接給出牛頭不對馬嘴的回答,“因為我善”。



隻要答非所問地說一句“因為我善”,對話便走到盡頭,事情就算翻篇。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交流變得越來越像鬼打牆,無論輸入什麽,輸出的永遠是“那咋了”“因為我善”,一問一答,即可回應世界上所有的批評、關心、困惑和好奇。

於是我們看見,“謝謝”一步步演化為中英混雜的“栓Q”,被小學生用在有關“栓”字的組詞填空裏;本應展現文字之美的作文,最終淪為網絡爛梗集錦。



在拉低一眾小學生的語文成績以後,玩梗的熱潮,逐漸變得有些不對勁。

麵對看不順眼的人事物,孩子們脫口而出的話,含“唐”量極高。



圖源:@迪達拉煎蛋

“唐”指向一種名為“唐氏綜合征”的染色體疾病——唐氏患兒往往伴隨智力發育遲緩,以及眼距寬、眼尾外眥上斜等特征。

取笑他人的病痛,早已越過了“玩笑”的邊界。但當師長試圖耐心解釋、糾正時,孩子們往往又會啟動那套“已讀亂回”的回應機製:“那咋了?”



更誇張的是,一些連乘法口訣都背不熟的小學生,張口閉口就是和性沾邊的話。

一位服裝店老板,被一個身高還不及她腿長的男孩調侃,“我就喜歡這種少婦,很有味道”。



圖源:@粒子的粒

剛剛升入初中的孩子,在得知考試成績時,無意識地嘟囔“考這麽點分數不如出去站街”。



他們或許並不清楚自己在說什麽,卻將這些極具侮辱性質的語言,以開玩笑的形式,重複了一次又一次,直至它們成為日常用語的一部分。

到這一步,就不能再用“說說罷了”“不過是個梗”來搪塞過去了。

曾經不被上一代理解的我們,如今也愈發不理解現在的小學生。

可這真的是他們的錯嗎?



公眾要理解網絡爛梗在小學生群體中的病毒式流行,必須先承認一個事實:

這些出言無狀的孩子,並不是天生就這樣說話的。

在網絡語言的擴散鏈條裏,最先製造、傳播爛梗的,其實是成年人。

小學生們逢人就說的“那咋了”,起源於短視頻博主“鴨鴨米”的靈機一動。

在一次直播中,鴨鴨米慷慨激昂地告訴粉絲,他發現“那咋了”可以回應一切的問題。

緊接著,他列舉出一連串被人質問、遭人刁難的情境,再一遍遍重複“那咋了”的三字箴言,效果立竿見影,“人傳人”的現象很快出現——

直播間的觀眾,開始用“那咋了”刷屏;屏幕之外,越來越多人加入“那咋了”大軍,將這句話口口相傳。



圖源:@鴨鴨米

成年人把一時興起的玩笑和抽象話,反複轉發、引用、再創作,孩子看在眼裏、聽在耳裏,自然也會照葫蘆畫瓢,成為大人的翻版。

環境同樣在助推。許多父母把孩子不限時地交給手機這個“電子保姆”,而算法又把所有即時流行的內容,不加篩選地推到未成年人眼前。

共青團中央發布的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97.3%。生長於5G時代的孩子們,年齡有多大,網齡就有多長。

鋪天蓋地的網絡爛梗,比教科書上的標準漢語更早進入他們的生命,成為他們的“母語”,成為他們麵對任何事時,最本能的反應。



電視劇《歡樂家長群》

更諷刺的是,比孩子更理性、更有自控力、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成年人,同樣躲不過爛梗的侵襲。

前陣子,童星榮梓杉被曝出軌。在前女友曬出的聊天記錄中,榮梓杉說的每句話,幾乎都以“測”(草)和“奧凱”(OK)收尾。網速不夠快的人,甚至看不懂他在說什麽。

大家回憶起榮梓杉早年在《花兒與少年》中的表現:短短幾分鍾的切片,“奧凱”不斷,令人厭煩。



綜藝《花兒與少年》

起初,人們把這當成笑話看,但沒過多久,自己就成了笑話的一部分。

有人發帖求救,稱自己不幸中招,染上榮梓杉的口癖,“我說話動不動就奧凱奧凱測測測,咋辦?”



圖源:@吃啥都蘸番茄醬

簡短、高頻出現和不斷重複的網絡爛梗,完美適配於人類的記憶曲線——它越是簡單和常見,就越容易被記住並模仿。

隨之而來的,是語言的不斷精簡化,和表達能力的不斷萎縮。

沒有人在使用爛梗時,是衝著“損傷自己的表達能力”這一點去的。大家的初衷,不過是在茶餘飯後開開玩笑、找點樂子。

然而,對網絡語言信手拈來的人們,逐漸發現自己不會說“人話”了。



圖源:@桂樹

有人想在朋友圈發一段年終總結,抓耳撓腮一整天,最後隻有“2025”四個字是原創。

震撼的自然景觀、跌宕的故事情節,被壓縮成“炸裂”;驚豔、讚歎、感慨,這些在情緒的譜係中相差甚遠的感受,被統稱為“絕絕子”。

維特根斯坦說過:“語言的邊界,就是思想的邊界。”語言不僅表達了我們的所思所想,也反過來塑造著我們思考和處事的方式。

習慣用“因為我善”來終結一切話題的小孩,很難再認真而有條理地回答一個問題;把“那咋了”掛在嘴邊的人,也很難與他人建立具有共情和溫度的深度交流。



圖源:@脫口秀大Z

當選“2024年牛津年度詞匯”的“腦腐”(brain rot),形容的正是大量無意義娛樂內容的刷屏,對人類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造成的損傷。

“腦腐”的狀態,在表達中得到最直觀的呈現——越來越多人無法順暢使用母語,其中甚至包括內容生產者、中文係學生,以及靠說話吃飯的成年人。

2024年,《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自身存在表達能力下降的情況,具體體現為詞匯量匱乏、表達單一和難以準確描述自己的想法。

詞不達意、有口難言,成為一代人的集體症候。



麵對集體性的失語,人們開始采取行動。

有人發現孩子開口即爛梗,便訴諸暴力,孩子每說一句爛梗,就等價兌換一個巴掌。

還有人想從源頭治起,徹底切斷孩子的網線,以絕後患。

然而,因為垃圾訊息和低俗內容而將網絡拒之門外的人,也同時拒絕了它的生機勃勃、精彩紛呈,以及它所承載著的知識、創意和視野。

新詞的出現,是語言發展的必然。每年有上千個漢語新詞誕生,它們的一部分,例如“內卷”,確切地形容了舊語言無法描述的新現象,使源遠流長的漢語始終充滿活力。

其中沒那麽好的部分,也遵循著短則數月、長則一年的網絡用語生命周期,漸漸被人們淘汰和遺忘。



電視劇《小歡喜》

網絡熱梗的浪潮來得快,也退得快。

當年人們津津樂道的“神馬都是浮雲”,如今真的化作浮雲了。

現在風頭正盛的“那咋了”,終將像其他紅極一時的熱梗一樣,被下一輪浪頭蓋過去。

麵對網絡熱梗對語言能力的侵蝕,在以暴製暴和因噎廢食的消極防守之外,我們還有其他選擇。

一位語文老師發現,學生們總是異口同聲地用爛梗回應她。於是,她專門安排了一個環節,試著以孩子們能聽懂的方式,告訴他們“當你腦子裏隻有這種話的時候,其他的那些優美的、好的語言都全部被覆蓋了”。



圖源:@文小叨老師

大人們在教導孩子好好說話的同時,也在重新練習表達。

38萬個受困於表達、想要改變現狀的人,加入了豆瓣的“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

午後陽光透過窗簾,圍牆擋不住的樹枝,閃閃發光的雪,古早的遊樂園……他們想要知道,怎樣才能恰如其分地形容那些藏匿在生活中的美,想要找回年少識字時,從一句詩中獲得的感動。



圖源:“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小組

在努力進行表達複健的人們口中,一地的碎玻璃,“像一片拍碎在岸上的浪潮”。

冬天的一陣讓人莫名哀愁的雨,可以被詩意地理解為“天空知道我很難過但是無處哭泣,於是為我下了一場盛大的雨”。

失語的困境,被一次次真摯的表達化解。

孩子們說的話,是成年人表達的回聲。與其責怪他們學會了什麽,不如回頭看看,我們給過他們怎樣的示範。

隻有我們認真、耐心、清晰地使用語言,孩子們才能感受到語言原本的樣子——它的瑰麗,它的豐饒,它的力量,它描述世界的能力。

如此一來,任何爛梗,都無法替代他們真正的表達。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一家三口被親戚拐賣,30年後重聚 人販子以為“他死了”
玉龍雪山下婚禮結束僅4天,霍震霆兩個兒子爆雷
特朗普見“社會主義者”馬姆達尼,兩人“化幹戈為玉帛”
手握70位明星,但它卻虧了34億
從家暴到割喉,女護士五年的“漫長死亡”




24小時討論排行

“習大作家”出逾300本著作 堆灰塵、一折也沒人買
非常多人渴望對日開戰,為什麽?
“為回擊高市早苗的挑釁,我申請每月無償多加5個班”
中餐館肇事 中國赴德參展團隊逾百人中毒拉到出血
拿銀牌的吳豔妮,搶走了所有的戲
“博導”郭偉的雙麵人生:小鎮高中畢業 參評中科院院士
中國學生走私真菌案背後:中美之間的學術合作與政治偏見
香港人照樣去日本!北京籲勿赴日,日媒:幾乎沒人取消行程
全球最大“人造月亮”僅亮百日就熄火 變億元超級廢墟
高中學曆卻冒充工科專家,騙走大學數百萬資金
範冰冰與李安連線 《地母》導演親吐她無法訪台關鍵
黃仁勳:我預測中國市場的銷量將為零,下季度也是
一個心髒瓣膜出廠價3萬多,醫院收取患者28萬?
中國遊客大規模取消赴日行程,韓國躍升最熱門旅遊目的地
美提出俄烏和平方案!烏克蘭麵臨抉擇,川普:非最終方案
江科大首席科學家被打假,其團隊博士曾無奈退學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黃腔爛梗,正在毀掉中小學生

最人物 2025-11-22 19:07:06
黃腔爛梗,正在毀掉中小學生

越來越多小學生,不會好好說話了。

對他們來說,人生的真諦和宇宙的奧義,無非是三個字:那咋了。

為什麽熬夜?“那咋了。”

為什麽不好好上課?“那咋了。”

為什麽老是重複同一句話?“那咋了。”

所有的問題和對話,全都能被一句慵懶隨性的“那咋了”堵上。

他們像複讀機一般瘋狂傳誦的語句,還有“包的”“栓Q”“受著唄”“因為我善”……

這些原本出自短視頻、直播間的網絡爛梗,開始不分場合、不分語境地出現在小學生的日常對話乃至書麵表達之中。

在為新一代日漸退化的表達能力感到痛心之前,我們更應該追問:

他們為什麽會這樣說話?他們為什麽隻能這樣說話?



當代小學生說的話,比天書更難懂。

“耐克鯊”“大香蕉一條大香蕉”“通通通通撒胡辣”“特拉辣累嘍特拉拉辣”……每個字都認識,拚湊在一起後,就完全不知所雲。

這些奇怪的詞句,來源於兒歌歌詞,以及國外的惡搞動畫。



圖源:@妖精的尾巴

背誦課文時說東忘西的孩子們,在麵對形同亂碼的動畫角色名稱時,瞬間變身神童,過目不忘,且倒背如流。



圖源:@帥帥同學

這些沒有具體意義的“外星文字”,成年人難以理解,但還能夠忍受。

更讓人無奈和惱怒的,是那些被小學生們整齊劃一地當作口頭禪的網絡爛梗。

居於“小學生常用語排行榜”前列的,是“包的”二字。

“包的”可以不出差錯地接住所有祈使句——爽快答應,讓提出要求的一方無話可說,至於要不要做,全看當事人心情。

老師布置作業,“包的”;

家長要求早睡,“包的”;

學籍檔案中的個人評語,酌情添上幾個字,“我包會努力的”。



圖源:@55.Double Five

當老師語重心長地教育學生“盡量少說這種話”時,學生鄭重其事地點頭,嘴卻跑得比腦子更快,“我包不說的”。

讓人血壓飆升的,遠不止一句“包的”。

有小學生的地方,就有一個“那咋了”宇宙。

許多家長發現,自家孩子仿佛被植入了某種自動回複的程序,不論接收到什麽信息,都能自動生成統一的回複:那咋了。



“那咋了”,簡單三個字,傷害性卻驚人。

它帶著三分輕蔑、三分挑釁和四分漫不經心,不僅能夠精準攔截幾乎所有的交流,還成為了試卷上的萬能答案。

遇到不允許空著的大題,隻寫“解”字太窩囊,寫“略”字又太敷衍,“那咋了”既湊了字數,又表明了態度,將它奉為所有試題的答案,再好不過。



為了讓語氣更完整,他們偶爾會在問號的後麵進行補充,“那咋了?受著唄。”



圖源:@沙琦瑪

麵對問句,除了回敬一句“那咋了”,將問號拋回去,還可以直接給出牛頭不對馬嘴的回答,“因為我善”。



隻要答非所問地說一句“因為我善”,對話便走到盡頭,事情就算翻篇。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交流變得越來越像鬼打牆,無論輸入什麽,輸出的永遠是“那咋了”“因為我善”,一問一答,即可回應世界上所有的批評、關心、困惑和好奇。

於是我們看見,“謝謝”一步步演化為中英混雜的“栓Q”,被小學生用在有關“栓”字的組詞填空裏;本應展現文字之美的作文,最終淪為網絡爛梗集錦。



在拉低一眾小學生的語文成績以後,玩梗的熱潮,逐漸變得有些不對勁。

麵對看不順眼的人事物,孩子們脫口而出的話,含“唐”量極高。



圖源:@迪達拉煎蛋

“唐”指向一種名為“唐氏綜合征”的染色體疾病——唐氏患兒往往伴隨智力發育遲緩,以及眼距寬、眼尾外眥上斜等特征。

取笑他人的病痛,早已越過了“玩笑”的邊界。但當師長試圖耐心解釋、糾正時,孩子們往往又會啟動那套“已讀亂回”的回應機製:“那咋了?”



更誇張的是,一些連乘法口訣都背不熟的小學生,張口閉口就是和性沾邊的話。

一位服裝店老板,被一個身高還不及她腿長的男孩調侃,“我就喜歡這種少婦,很有味道”。



圖源:@粒子的粒

剛剛升入初中的孩子,在得知考試成績時,無意識地嘟囔“考這麽點分數不如出去站街”。



他們或許並不清楚自己在說什麽,卻將這些極具侮辱性質的語言,以開玩笑的形式,重複了一次又一次,直至它們成為日常用語的一部分。

到這一步,就不能再用“說說罷了”“不過是個梗”來搪塞過去了。

曾經不被上一代理解的我們,如今也愈發不理解現在的小學生。

可這真的是他們的錯嗎?



公眾要理解網絡爛梗在小學生群體中的病毒式流行,必須先承認一個事實:

這些出言無狀的孩子,並不是天生就這樣說話的。

在網絡語言的擴散鏈條裏,最先製造、傳播爛梗的,其實是成年人。

小學生們逢人就說的“那咋了”,起源於短視頻博主“鴨鴨米”的靈機一動。

在一次直播中,鴨鴨米慷慨激昂地告訴粉絲,他發現“那咋了”可以回應一切的問題。

緊接著,他列舉出一連串被人質問、遭人刁難的情境,再一遍遍重複“那咋了”的三字箴言,效果立竿見影,“人傳人”的現象很快出現——

直播間的觀眾,開始用“那咋了”刷屏;屏幕之外,越來越多人加入“那咋了”大軍,將這句話口口相傳。



圖源:@鴨鴨米

成年人把一時興起的玩笑和抽象話,反複轉發、引用、再創作,孩子看在眼裏、聽在耳裏,自然也會照葫蘆畫瓢,成為大人的翻版。

環境同樣在助推。許多父母把孩子不限時地交給手機這個“電子保姆”,而算法又把所有即時流行的內容,不加篩選地推到未成年人眼前。

共青團中央發布的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97.3%。生長於5G時代的孩子們,年齡有多大,網齡就有多長。

鋪天蓋地的網絡爛梗,比教科書上的標準漢語更早進入他們的生命,成為他們的“母語”,成為他們麵對任何事時,最本能的反應。



電視劇《歡樂家長群》

更諷刺的是,比孩子更理性、更有自控力、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成年人,同樣躲不過爛梗的侵襲。

前陣子,童星榮梓杉被曝出軌。在前女友曬出的聊天記錄中,榮梓杉說的每句話,幾乎都以“測”(草)和“奧凱”(OK)收尾。網速不夠快的人,甚至看不懂他在說什麽。

大家回憶起榮梓杉早年在《花兒與少年》中的表現:短短幾分鍾的切片,“奧凱”不斷,令人厭煩。



綜藝《花兒與少年》

起初,人們把這當成笑話看,但沒過多久,自己就成了笑話的一部分。

有人發帖求救,稱自己不幸中招,染上榮梓杉的口癖,“我說話動不動就奧凱奧凱測測測,咋辦?”



圖源:@吃啥都蘸番茄醬

簡短、高頻出現和不斷重複的網絡爛梗,完美適配於人類的記憶曲線——它越是簡單和常見,就越容易被記住並模仿。

隨之而來的,是語言的不斷精簡化,和表達能力的不斷萎縮。

沒有人在使用爛梗時,是衝著“損傷自己的表達能力”這一點去的。大家的初衷,不過是在茶餘飯後開開玩笑、找點樂子。

然而,對網絡語言信手拈來的人們,逐漸發現自己不會說“人話”了。



圖源:@桂樹

有人想在朋友圈發一段年終總結,抓耳撓腮一整天,最後隻有“2025”四個字是原創。

震撼的自然景觀、跌宕的故事情節,被壓縮成“炸裂”;驚豔、讚歎、感慨,這些在情緒的譜係中相差甚遠的感受,被統稱為“絕絕子”。

維特根斯坦說過:“語言的邊界,就是思想的邊界。”語言不僅表達了我們的所思所想,也反過來塑造著我們思考和處事的方式。

習慣用“因為我善”來終結一切話題的小孩,很難再認真而有條理地回答一個問題;把“那咋了”掛在嘴邊的人,也很難與他人建立具有共情和溫度的深度交流。



圖源:@脫口秀大Z

當選“2024年牛津年度詞匯”的“腦腐”(brain rot),形容的正是大量無意義娛樂內容的刷屏,對人類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造成的損傷。

“腦腐”的狀態,在表達中得到最直觀的呈現——越來越多人無法順暢使用母語,其中甚至包括內容生產者、中文係學生,以及靠說話吃飯的成年人。

2024年,《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自身存在表達能力下降的情況,具體體現為詞匯量匱乏、表達單一和難以準確描述自己的想法。

詞不達意、有口難言,成為一代人的集體症候。



麵對集體性的失語,人們開始采取行動。

有人發現孩子開口即爛梗,便訴諸暴力,孩子每說一句爛梗,就等價兌換一個巴掌。

還有人想從源頭治起,徹底切斷孩子的網線,以絕後患。

然而,因為垃圾訊息和低俗內容而將網絡拒之門外的人,也同時拒絕了它的生機勃勃、精彩紛呈,以及它所承載著的知識、創意和視野。

新詞的出現,是語言發展的必然。每年有上千個漢語新詞誕生,它們的一部分,例如“內卷”,確切地形容了舊語言無法描述的新現象,使源遠流長的漢語始終充滿活力。

其中沒那麽好的部分,也遵循著短則數月、長則一年的網絡用語生命周期,漸漸被人們淘汰和遺忘。



電視劇《小歡喜》

網絡熱梗的浪潮來得快,也退得快。

當年人們津津樂道的“神馬都是浮雲”,如今真的化作浮雲了。

現在風頭正盛的“那咋了”,終將像其他紅極一時的熱梗一樣,被下一輪浪頭蓋過去。

麵對網絡熱梗對語言能力的侵蝕,在以暴製暴和因噎廢食的消極防守之外,我們還有其他選擇。

一位語文老師發現,學生們總是異口同聲地用爛梗回應她。於是,她專門安排了一個環節,試著以孩子們能聽懂的方式,告訴他們“當你腦子裏隻有這種話的時候,其他的那些優美的、好的語言都全部被覆蓋了”。



圖源:@文小叨老師

大人們在教導孩子好好說話的同時,也在重新練習表達。

38萬個受困於表達、想要改變現狀的人,加入了豆瓣的“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

午後陽光透過窗簾,圍牆擋不住的樹枝,閃閃發光的雪,古早的遊樂園……他們想要知道,怎樣才能恰如其分地形容那些藏匿在生活中的美,想要找回年少識字時,從一句詩中獲得的感動。



圖源:“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小組

在努力進行表達複健的人們口中,一地的碎玻璃,“像一片拍碎在岸上的浪潮”。

冬天的一陣讓人莫名哀愁的雨,可以被詩意地理解為“天空知道我很難過但是無處哭泣,於是為我下了一場盛大的雨”。

失語的困境,被一次次真摯的表達化解。

孩子們說的話,是成年人表達的回聲。與其責怪他們學會了什麽,不如回頭看看,我們給過他們怎樣的示範。

隻有我們認真、耐心、清晰地使用語言,孩子們才能感受到語言原本的樣子——它的瑰麗,它的豐饒,它的力量,它描述世界的能力。

如此一來,任何爛梗,都無法替代他們真正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