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正在成為一個「全民炒幣」的國家。
根據分析機構kaiko今年9月的數據,韓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國,將近1/3的韓國國民在各大交易所持倉。
這其中,三四十歲的交易者占到56%。

而且韓國炒幣並非富人俱樂部的專屬遊戲,而是真真正正的“草根”狂歡。
數據顯示,持幣總金額在5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2419元)以下的用戶,占了總數的66%,市場呈現“散戶多,機構少”的顯著特征。
當然,韓國炒幣熱潮最博人眼球的地方,還不在於參與人數之多。炒幣在韓國已經不再是地下的秘密交易,而是被搬到了聚光燈下——
變得公開化、娛樂化,甚至產業化。
在韓國的社交媒體平台上,很多年輕人正在分享自己貸款炒幣的細節,直播自己炒幣的漲跌全過程,甚至創造出了一個聞所未聞的奇特現象:
直播「電競炒幣」。

可以說,在韓國,炒幣已經不是簡單的投資,而是:
一場全民參與的「撈金真人秀」。

韓國
正在掀起全民「炒幣狂潮」
當下的韓國,是當之無愧的全民炒幣之國。
無論何種年齡、從事何種工作,人人都在投身炒幣狂潮。
在野黨的明星議員被政敵曝出在國會會議期間不忘緊盯幣價變動,靠人脈和“勤奮”,收獲了總價值高達60億韓元的資產,隨即便被彈劾;
知名女星的老公在2023年重倉看多比特幣和以太坊,並在隨後的大跌中喜提爆虧150億韓元,不僅之前的“精英金融男”人設完全崩塌,還倒欠了一屁股賬;
把視線從雲端的政要名人,移向渴望暴富的芸芸眾生。
在加密貨幣最瘋狂的時代,韓國軍人會在服役時偷偷盯盤,拚死考進SKY(該國三所最頂尖的大學)的韓國學霸會在入學後曠課炒幣;

在首爾寫字樓的格子間裏,由於加密貨幣7x24不間斷交易的特性,許多白領長期熬夜交易,以至於成為睡眠不足、無心工作,時不時就拿起手機瞥一眼的“炒幣僵屍”(코인
좀비);
在韓國銀行的櫃台前,越來越多大爺大媽排隊取出自己的退休金,隨後把巨額資金投入“比特幣”或“狗狗幣”中。
截至去年年底,韓國60歲以上的炒幣用戶已經達到了77.5萬。
而當投資加密貨幣開始全民化,形如“把炒幣搞成電競”這樣的離譜事兒,也就自然多了起來。

比如漢江以前是城市的名片,現在則成了不少韓國炒幣愛好者的指定“聚會場所”。
每當暴跌來臨,大家便相約在“江底見麵”。
而社交媒體上也會出現諸如“漢江的水暖嗎(한강 물 따뜻하냐?)”這樣的地獄段子。
再比如,作為連總統競選都要找大師看麵相的國度,麵對高度不確定的加密貨幣市場,韓國人不可避免地將之與玄學相結合——
在視頻網站上,你能看到一些所謂的薩滿用神秘力量對k線圖進行解讀,預測比特幣未來一個月的漲跌;
或對加密貨幣公司的CEO進行容貌氣運點評,以此來評判新發的替代幣是否靠譜。

一些年輕的炒幣者則會在網絡上實時直播自己的交易, 並以此實現了“意外的翻身”——
他們爆倉時完全崩潰的片段被截取下來,在互聯網上斬獲了數百萬的播放。
有人便索性轉職成了全職的炒幣主播,靠歇斯底裏的“交易表演”在數字貨幣之外大賺了一筆“整活兒”錢。

當然,與少數流量變現“幸運兒”遙相呼應的,是大批在大跌後傾家蕩產、失去一切的韓國悲慘普通人:
2022年,luna幣一夜暴跌99.99%,致使20萬韓國人集體爆倉,之後便傳出了有一家人因此集體開車跳海自殺的新聞。
即便悲劇一再上演,卻仍有後人前仆後繼。
9月末,韓國“區塊鏈”周的一場活動上,六支隊伍用各自真實的資金,在相同的時間內快速交易永續合約,比拚到最後誰家的收益率比較高。
永續合約是一種高杠杆、高風險、高收益的“三高金融衍生品”,爆倉和暴富都在一瞬間,所以現場節目效果相當不錯。

有觀看者還自稱在觀摩中學到了一些操盤的小技巧。
更有韓國網友在看完表示,這下我們的電競選手在退役後,不愁找不到工作了,能在加密貨幣的市場上繼續發光發熱了。
而在此之前,韓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Upbit,就已經請來遊戲《英雄聯盟》的傳奇選手Faker為其站台代言。

隔壁《星際爭霸》的傳奇選手flash,則因身陷誘導粉絲買幣的醜聞,而被網友口誅筆伐了好久。
當然,而不論是炒幣電競化,還是電競選手踏入幣圈,本質都是:
韓國全民擁抱加密貨幣的縮影。

韓國,為何會成為「炒幣大國」?
在今天的韓國,一部分人跨入數字貨幣的世界,就是為了給自己攢個養老錢。
根據JoongAng今年6月的一份調查,4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買幣是:
“為退休而進行的投資”。
一位45歲的白領表示,他現在每月會拿出100萬韓元定投比特幣,以此來為以後老了做資金準備——“就當是存錢了“。

然而,更多年輕人開戶炒幣,還是為了攀上那“最後的階梯”——
實現階層躍遷。
2021年,當時的韓國政府有高層公開喊話,“年輕人投資加密貨幣是錯誤的”,打算對其進行限製。很快青瓦台的國家請願網站上,就出現了一封有2萬多人響應的請願書,其標題裏赫然寫著:
“難道韓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就注定要當一輩子奴隸嗎?”
在請願者看來,年輕一輩投資加密貨幣,是因為找不到其他上升的途徑,意識到了循規蹈矩沒有未來。
然而這如今僅剩的上升之梯,居然也要被老一輩所抽走。
在他們看來,這是一點都不公平。

在請願書最後,年輕的韓國一代抱怨:
“他們(老一輩)買房牟取暴利,一夜暴富,卻讓普通民眾一貧如洗。”
“現在卻告誡我們不要涉足房地產或加密貨幣領域......我懇請你們停止對我們韓國二三十歲年輕人的輕視。”
韓國年輕人的抱怨並非空穴來風。
從2019年到2025年,韓國收入前20%的家庭與收入後40%的家庭的資產差距,從3.7倍擴大到了4.7倍,並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對那些錯過了漢江奇跡,一出生就拿著平庸的“土勺子”,一睜眼麵對的就是房價高企的年輕一輩而言:
數字貨幣,某種程度等於他們的“翻身神器”。

不少韓國青年相信:
國內的房產、股市等投資標的,都早已變成了少部分人上人用來收割的工具。
他們要麽無法參與,要麽參與隻能接盤。
隻有投身加密貨幣的永不眠的國際市場,才能讓他們跳出國內財閥的手掌心,在一個他們所認為的、更公平的資本世界裏生死搏殺。
為此,他們不惜背上巨額債務。
對這些韓國年輕人而言,在跨入炒幣的世界之前,“背債上杠杆”就已經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2024年,韓國的家庭負債總額已達到2246萬億韓元,連續4年獲評為“全球家庭負債最高國家”。

債務的大頭是住房抵押貸款,韓國流行文化稱之為攢魂(영끌)。
也就是年青一代拖家帶口,扛上高額的債務去購置首爾的一套小公寓,唯恐自己買晚了,會追不上日新月異的房價。
從中衍生出的,則是這個國家獨特的“全租房”製度:
年輕的租客給房主支付一大筆押金(房子總價的50%~80%),其間無需再交月租,等租期到後押金按約返還。
而因為押金數額過於龐大,所以就自然出現了與之相關的“全租貸款”供年輕人申請。

“反正一進社會就負債累累了,那麽再多借上一筆,也差不了些許吧?”
抱著這樣的心態,許多韓國青年便開始加入債投(빚투)。
他們借錢投資,提前支取自己未來的人生,並將其全麵押在加密貨幣的市場上,以此來搏一個小概率但高收益的結果。
當現實的上升通道被一一堵死,當勤懇工作不再能換來體麵的生活,那麽生不逢時的韓國年輕人,便隻能選擇將自己的人生籌碼孤注一擲。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最近一個月全球資本市場的普遍性繁榮,韓國的股指也跟著爬上了一個新台階。
而與之相伴的是,這個國家借金炒股的總數額,也自2021年9月以來再創了一個新高。
事實上,不止是數字貨幣,任何有泡沫趨勢的投資品,任何能在短期內鹹魚翻身的機會,哪怕風險再大,不確定性再高,在“贏家通吃”的韓國邏輯下——
年輕群體也會毫不猶豫地“負債上桌”。
畢竟,他們命運的舞台隻剩下賭桌。他們對美好生活最樸素,也最沉重的渴望,隻能靠先站上命運舞台的賭桌實現。
然後,拚盡全力賭一次命運的垂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