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因為去年播放、題為《特朗普:第二次機會?》(Trump: A Second Chance?)的《廣角鏡》(Panorama)紀錄卡剪輯爭議而陷入人事大地震。BBC總裁戴維(Tim Davie)及其新聞行政總裁特內斯(Deborah Turness)11月9日在毫無預警之下宣布辭職。特朗普(Donald Trump)也向BBC發信威脅將會提告誹謗,索償不少於10億美元。
紀錄片扭曲特朗普“完美”演說?
這次風波的核心是BBC去年10月28日(即美國大選前八天)播出的《特朗普:第二次機會?》紀錄片內容。其中特朗普在2021年1月6日國會暴亂前的演說被向BBC供片的第三方紀錄片製作公司October Films“不當”剪輯。
演說前一段“我們要去國會大廈……我會跟你們一起去”(We're going to walk down to the Capitol... and I'll be there with you)和後一段“我們要戰鬥,我們要拚死戰鬥”(And we fight. We fight like hell)之間實際上相距超過50分鍾,卻被剪輯在一起,營造出特朗普當天明確無誤地鼓勵支持者去國會戰鬥、試圖推翻拜登(Joe Biden)勝選結果一般。
根據2025年9月的數據,BBC是美國訪客量排行第八的新聞網站,月訪客量達1.18億,是前十名中唯一一個外國新聞機構。而且,根據YouGov的數字,BBC在美國的公信力僅次於“天氣頻道”(The Weather Channel),遠勝《紐約時報》、CNN等美國自由派媒體。

根據2025年9月的數據,BBC是美國訪客量排行第八的新聞網站,月訪客量達1.18億,是前十名中唯一一個外國新聞機構。(pressgazette)
在此等背景之下,特朗普對BBC“特別關照”其實不無道理。
不過,在《特朗普:第二次機會?》播出之後,特朗普隨即擊敗賀錦麗(Kamala Harris)當選。當時,甚至直到最近,曾經就同類問題向美國CBS、ABC提告並一共獲得超過3000萬美元賠償的特朗普陣營也沒有向BBC提出批評。
畢竟,特朗普煽動支持者攻進國會大廈的“事實”,得到過美國國會眾議院委員會的調查認證,也是去年司法部針對特朗普的國會暴亂檢控的基礎預設之一。《特朗普:第二次機會?》雖然對特朗普的演說有所剪輯,但其呈現出來的訊息跟公眾本來對其1月6日演說的印象其實差異不大。人們也很難說這是紀錄片製作方刻意扭曲事實。
然而,到了11月初,此紀錄片的爭議卻被重新翻出。首先是英國立場偏右的《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開始發布BBC編輯指引標準委員會前獨立顧問Michael Prescott在本年夏天撰寫的內部文件。其中揭出Prescott當時對於《特朗普:第二次機會?》中1月6日演說的剪輯提出的批評。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發布Michael Prescott的BBC內容文件全文。(網站截圖)
白宮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11月7日跳進這場爭議,批評BBC是“100%虛假新聞”,指英國納稅人“被迫要為左翼宣傳機器埋單”。
此事本來已在英國政壇引起重大反響。前首相卓慧思(Liz Truss)借此提出廢除公共廣播。前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表示他不會再交每年超過174英鎊的執照費(按:觀看直播電視的家庭都要交付此執照費用以支持BBC運作)。保守黨黨魁栢丹娜(Kemi Badenoch)認為在BBC真正去除偏頗之後才可以取得執照費收入。
目前民調領先的英國改革黨(Reform UK)黨魁法拉奇(Nigel Farage)則批評BBC“受左翼偏見感染”。而為BBC這個機構稍作辯護的則隻有工黨政府和自由民主黨的領袖。
不過,BBC在《每日電訊報》爆出“剪輯門”之後卻沒有公開的有力回應。有分析認為,BBC是想先在11月10日向國會文化媒體體育專責委員會作出回應後才更主動的去應對事件。但11月10日限期未至,BBC總裁戴維和新聞行政總裁特內斯就在前一晚驚人地宣布辭職。
在兩人請辭之後,特朗普“再踩一腳”,在Truth Social發帖“慶賀”:“BBC高層,包括其老板戴維在內,都辭職/被解雇了,因為他們被發現篡改了我1月6日那篇精彩絕倫(完美!)的演講稿。感謝《每日電訊報》揭露了這些腐敗的『記者』。”
其後,他更威脅向BBC提告--由於英國誹謗案件的提告時效為一年,特朗普其實無望在英國控告BBC,不過他依然有可能會在提告時效為兩年的美國佛羅裏達州提告。

11月9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寫道:“BBC高層,包括其老板戴維在內,都辭職/被解雇了,因為他們被發現篡改了我1月6日那篇精彩絕倫(完美!)的演講稿。感謝《每日電訊報》揭露了這些腐敗的『記者』。”(Truth Social)
由於美國傳媒機構普遍已經被完全政治化,民眾隻按自己的政治喜好去選擇接收資訊的來源,BBC這類英語媒體卻能以其“美國最親密盟友”英國的外國機構地位而得到較高的跨黨信任。不過,經過這次紀錄片剪輯風波之後,恐怕BBC在美國也將會失去此等信任。美國的泛政治化,連外國媒體也不能避免。
BBC確有左翼偏見
當然,BBC在同樣愈來愈兩極化的英國社會當中早就被政治化。根據YouGov在11日公布的民調,整體而言,31%的英國人認為BBC偏向左翼觀點,19%的人認為BBC偏向右翼觀點。隻有19%的人認為BBC完全沒有偏見;而依政黨劃分,73%的英國改革黨選民和52%的保守黨選民認為BBC過於左傾,而隻有16%的工黨選民持相同觀點。
早在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80年代主政英國的時期,BBC已經被右翼批評有左翼偏見。約翰遜政府主政之時,保守黨政府也曾安插右翼人物到BBC的董事會,並壓縮BBC的經費。
這種批評其實不無道理。BBC以自由派大本營倫敦作為基地,其七成員工年齡也低於50歲。這群人自然更有左翼傾向。
Michael Prescott的內部文件,除了《特朗普:第二次機會?》紀錄片的剪輯問題之外,也提出了一係列質疑BBC左翼偏見的證據。

《特朗普:第二次機會?》(Trump: A Second Chance?)紀錄片的宣傳。(X@BBCPanorama)
例如Prescott批評BBC偏袒支持LGBTQ權益的報道,任何對於變性爭論提出困難提問的新聞故事幾乎都會被拒絕跟進。當中的一個事例是:2024年3月,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WAPTH)一份被洩漏的文件引起廣泛關注,文件內容對性別認同障礙兒童的醫療品質(按:指的是讓未成年人士進行變性程序)提出了質疑,從《每日郵報》、《經濟學人》到《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都有為此進行報道,唯獨是BBC缺席。
又例如Prescott也嚴厲批評“BBC阿拉伯語”報道偏袒哈馬斯的論述,當中引述一份研究2024年5月7日至10月6日的BBC英文版網站和阿拉伯語版網站的報告,該報告指出阿拉伯語網站連一篇有關以色列人質、批評哈馬斯的報道都沒有,但英文版網站同一時期則分別有19篇和4篇。而且,BBC多次引用的加沙記者也有明顯的反猶主義傾向,其中一位曾公開表示猶太人應該被燒死“像希特拉所做那樣”的人在2023年11月至2025年4月期間一共有244次出現在BBC的頻道上。
除了Prescott的批評之外,BBC近來也有過多次帶有左傾意味的“疏忽”。例如在本年的格拉斯頓伯裏音樂節(Glastonbury Festival),BBC就播出了表演者帶領觀眾高呼“以色列國防軍去死”(Death to IDF)的內容,此事9月被BBC內部的投訴小組認定為違反編輯指引;

2025年6月28日,英國饒舌雙人組合Bob Vylan在英國皮爾頓(Pilton)舉行的Glastonbury音樂節上表演,期間一度揮舞巴勤斯坦旗幟。(Getty)
又例如本年10月,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亦認定BBC在一套紀錄片中沒有提到當中的年輕敘事者是個哈馬斯官員的兒子,因此對觀眾造成實質誤導,嚴重違犯廣播規則;
就在Prescott的文件開始被炒熱之際,BBC也因為一位報導員擅自以“女性”取代文稿上的“懷孕的人”而對她作出批評。(按:從左翼思維來看,“懷孕的人”不一定在性別上自我認同是女性。)
從這些背景事態來看,即使《特朗普:第二次機會?》的1月6日演說剪輯並不算是扭曲事實,BBC內部運作上確實似乎有明確的或隱含的左翼偏見。
公共廣播依然有其價值
在這次BBC大地震之後,作為英國左翼意見代表的《衛報》刊登觀點文章為BBC辯護,指責如今針對BBC的批評其實是一場“有組織的、出於政治動機的攻擊”。文章作者特別點出BBC董事會非執行董事Bobbie Gibb的角色,指出其曾任保守黨政府的通訊主任,由約翰遜任命加入BBC,而Prescott則“被描述為Gibb的朋友”。
不過,我們翻看本年7月的另一篇《衛報》觀點文章,作者還在批評BBC撤回上麵提過、敘事者父親是哈馬斯的紀錄片,批評BBC“剝奪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價值,忽視並粉飾了以色列的罪行”,指BBC早就得罪了右翼,反問如今還有誰會為BBC辯護。
到了今天,在右翼圍攻BBC之際,跑出來辯護BBC的似乎就正是《衛報》。“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泛政治化和兩極化的年代可算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

根據YouGov的數字,BBC在美國的公信力僅次於“天氣頻道”(The Weather Channel),遠勝《紐約時報》、CNN等美國自由派媒體。(YouGov)
但無論如何,其實偏見是難以避免的,問題是以傳達事實為己任的記者們有沒有時刻反省自己的偏見,並盡力予以修正。
像BBC這種公營廣播機構,在泛政治化、兩極化、資訊爆炸、虛假新聞隨處皆是的時代,還是有其存在價值的。BBC如今依然能夠每周接觸74%的英國成年人,為政治立場不同的公眾提供一套“共有的事實基礎”。相較於完全按政治傾向割裂的美國媒體生態,英國人對於事實的接觸還沒有完全被政治立場蓋過--最近,英國改革黨黨魁法拉奇為了證明其執政意願是認真的,就180度轉軚收回其原來可高達1000億英鎊的減稅主張,這其實也是向現實低頭。
特朗普這次向BBC開火,在英語世界的高速新聞週期之中,很快就會被人遺忘。但這次BBC大地震卻提醒了在BBC工作的左翼自由派,他們跟《紐約時報》、CNN、《每日電訊報》、《衛報》都不一樣,他們服務的對象是英國全體人民,他們報道當中呈現出的意識形態也應該反映英國人民當中的多樣性。這,也許是永遠不能完美達成的目標,但這至少永遠也應該是記者們時刻盡力跟從的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