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機器人,到底誰在買?通用機器人的終極形態是……

機器人,到底誰在買?通用機器人的終極形態是……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於 2025-11-09 09:10:3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人工智能領域的下一個挑戰是實現‘具身通用人工智能’。”這是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對AI發展方向的預判。

在這一前沿領域,來自麻省理工、斯坦福、北大、清華等頂尖院校的年輕創業者們正紮堆湧入。姚期智在往屆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示的人形機器人“小星(星動L7)”,被視為這一願景演進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這台機器人來自清華大學唯一持股的人形機器人企業星動紀元。

具身智能的發展麵臨著哪些真實瓶頸,又該如何破局?《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了星動紀元創始人、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陳建宇。

“通用機器人的終極形態是人形”

《中國新聞周刊》:通用機器人的最終形態必須是人形嗎?

陳建宇:具身智能體可呈現多種形態,包括仿生機器狗、機械臂、無人車及四足機器人等。人形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而是一個重要手段。因為人類是現實世界中唯一具備通用智能的實體,能夠提供大量與環境交互的數據供模型學習,而人形機器人能夠更直接地利用這些人類行為數據。

語言模型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為它借鑒了人類語言的學習過程,從海量人類文本中學習而來。同理,構建通用機器人的最短路徑,就是直接向人類行為學習。

此外,開發人形機器人所積累的技術可以向下兼容,輻射到機械臂、靈巧手和夾爪等設備。相較於依賴遙操作采集數據的方式,人形機器人具備更高的數據采集效率。此外,網絡上存在大量真人操作視頻可作為訓練資源,擴展了可用數據的規模與多樣性。

《中國新聞周刊》:為什麽一定要研發通用機器人?

陳建宇:通用機器人一定是AI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AI已經逐步滲透到電腦、手機等各類終端,其能力正從認知層麵向行動層麵延伸,智能汽車便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接下來機器人由於有更強大、更通用的移動和操作能力,必將帶來整個社會生產力和服務力的革新。

然而,若繼續依賴傳統的機器軟硬件方案,將難以實現真正的通用性。目前機器人種類已經比較多樣,但數量還相對較少,因為每一個場景都要建立一套獨立係統,這樣的硬件堆砌無法催生最終的智能進化,反而會因係統封閉而形成“商業牢籠”,製約機器人的規模化發展。這也解釋了為何機器人領域曆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仍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行業巨頭。

機器人係統涉及維度更廣,必須同時構建具備通用能力的“大腦”,以及與之匹配的“通用本體”。大腦與本體的深度融合,才能建立起可擴展、可演進的技術範式,從而推動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實現。

《中國新聞周刊》:通用機器人發展麵臨的主要瓶頸是什麽?

陳建宇:目前最大的瓶頸仍在於具身智能最終模型的範式,需要不斷突破迭代,才能打破僵局。我們把具身模型的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這也是星動紀元逐步探索的路徑。

第一階段,2023年ChatGPT問世後,我們開始探索如何將具備人類認知能力的語言模型和視覺語言模型引入具身智能中。第二階段,受穀歌啟發,我們開始了端到端的VLA雛形的研究,將語言模型的深度思考能力與行為動作的實時執行能力結合。第三階段,以Sora為代表的視頻生成模型出現後,我們嚐試將其引入機器人中。第四階段,在DeepSeek等強化學習範式的推動下,我們采用強化學習方法來訓練基於模仿學習的VLA模型,最終提升了模型的成功率和效果。

此外,當下具身智能與人形機器人普遍麵臨數據難題。問題不僅在於數據量不足,更在於數據多樣性、來源豐富度及質量的局限。此外,不同機器人在自由度、輸出維度、傳感器類型等方麵存在差異,也使得數據和模型的直接複用麵臨限製。

機器人,到底誰在買?通用機器人的終極形態是……

在人力成本高企、效率亟待提升的物流分揀領域,人形機器人被視為重要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圖/受訪者提供

“家用機器人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中國新聞周刊》:當前年輕一代硬科技創業者普遍麵臨哪些核心挑戰??

陳建宇:主要挑戰在於產業經驗較少。多數創業者長期專注於技術研發,在將技術與產業需求結合、推動產品商業化方麵需要學習。雖然這一短板會隨著時間推進而改善,但需要快速提高,因為市場已經發生變化,新晉創業者的產業化能力要求會越來越高。

《中國新聞周刊》:該如何提高商業化能力?

陳建宇:商業化當然重要,但在沒有找到PMF(產品和市場達到最佳的契合點)時,不能為了量產而量產。

硬科技公司應以提升技術上限為基礎,在能力邊界內尋找與市場需求契合的切入點,實現價值的有效傳遞。以星動紀元為例,采取“沿途下蛋”的商業策略,在機器人本體研發過程中,優先將已成熟的關鍵模塊推向市場,比如靈巧手。與此同時,隨著靈巧手產品逐漸實現較高毛利,人形機器人研發的邊際成本也在降低。我們現在陸續對整機進行規模化售賣,也做好了量產準備,後麵會將模型和解決方案逐步商業化。

《中國新聞周刊》:為何眾多國內機器人企業選擇出海作為重要發展方式?

陳建宇:出海是國內機器人企業實現商業化的重要路徑。海外市場在研發成本、技術定價等方麵具有較強吸引力,掃地機器人的出海成功已經驗證了該路徑的可行性。

此外,出海不僅是市場行為,更是技術協同與生態共建的過程。通過銷往海外頂尖高校及科技企業的研發體係,我們能夠與國際前沿團隊保持高頻技術互動,吸收創新思路,反哺自身技術演進。

《中國新聞周刊》:在具身智能領域,國內外技術差距是否正在縮小?

陳建宇:在AI領域,國內外代差已明顯縮短,而具身智能作為新興方向,國內外幾乎同步起步,使國內團隊具備快速追趕甚至並跑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出國留學的優秀研究者很多留任海外高校,活躍於前沿領域,在國際學術圈與產業界都擁有一定影響力。

《中國新聞周刊》:人形機器人還有多久能進入家庭?

陳建宇:在一些真實的工業場景中,人形機器人的作業效率已提升至人類的70%以上,明年有望提升到90%。從長期來看,最終的殺手級應用仍將在家庭場景中誕生。以未來五年為時間節點,家用機器人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7)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吳亦凡驚傳在獄中死亡 北京官方封口中!
蔡磊現狀令人淚目 舌頭嘴唇已經萎縮 洗澡用繩子吊
提醒:這些照片,千萬別發在朋友圈!
中國女千辛萬苦當上空姐 上班首日就遭開除 上網喊冤
英媒:他賭贏了 有望成為下一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24小時討論排行

25年來首批美產稀土出廠 貝森特:打破中國"卡脖子"
政府停擺 上千航班取消 特朗普又回海湖莊園狂歡
甩鍋 失誤 民心流失…川普反擊混亂背後 是更大危機
罕見 加州開始大規模吊銷卡車駕照!針對非法移民
拜登狠批特朗普:讓國家蒙羞
曼達尼的崛起,華爾街大佬彼得·蒂爾郵件泄密
曼達尼當選引爆危機 紐約警察士氣崩盤 大批辭職
高市涉台言論 引發中國駐大阪總領事揚言“砍腦袋”
川普承諾:關稅紅利發放 每人至少獲2000元支票
英特爾華人工程師被裁前盜走上萬機密文件 公司怒索賠
德州冷笑少年毒駕逆向超車 奪命移民一家6口 被判65年…
中國衛星把台灣看光光 國台辦:這是“家的俯瞰”
一掌KO趙鴻剛 他到中國創“赤陽掌” 通背拳全門噤聲
曆史一刻:蕭美琴歐洲議會演說掌聲如雷 求合照
國會女股神退場!裴洛西海撈1.3億,報酬率16,930%驚呆市場
中國人去不得!信息繭房之外的真實俄羅斯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機器人,到底誰在買?通用機器人的終極形態是……

中國新聞周刊 2025-11-09 09:10:31

“人工智能領域的下一個挑戰是實現‘具身通用人工智能’。”這是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對AI發展方向的預判。

在這一前沿領域,來自麻省理工、斯坦福、北大、清華等頂尖院校的年輕創業者們正紮堆湧入。姚期智在往屆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示的人形機器人“小星(星動L7)”,被視為這一願景演進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這台機器人來自清華大學唯一持股的人形機器人企業星動紀元。

具身智能的發展麵臨著哪些真實瓶頸,又該如何破局?《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了星動紀元創始人、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陳建宇。

“通用機器人的終極形態是人形”

《中國新聞周刊》:通用機器人的最終形態必須是人形嗎?

陳建宇:具身智能體可呈現多種形態,包括仿生機器狗、機械臂、無人車及四足機器人等。人形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而是一個重要手段。因為人類是現實世界中唯一具備通用智能的實體,能夠提供大量與環境交互的數據供模型學習,而人形機器人能夠更直接地利用這些人類行為數據。

語言模型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為它借鑒了人類語言的學習過程,從海量人類文本中學習而來。同理,構建通用機器人的最短路徑,就是直接向人類行為學習。

此外,開發人形機器人所積累的技術可以向下兼容,輻射到機械臂、靈巧手和夾爪等設備。相較於依賴遙操作采集數據的方式,人形機器人具備更高的數據采集效率。此外,網絡上存在大量真人操作視頻可作為訓練資源,擴展了可用數據的規模與多樣性。

《中國新聞周刊》:為什麽一定要研發通用機器人?

陳建宇:通用機器人一定是AI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AI已經逐步滲透到電腦、手機等各類終端,其能力正從認知層麵向行動層麵延伸,智能汽車便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接下來機器人由於有更強大、更通用的移動和操作能力,必將帶來整個社會生產力和服務力的革新。

然而,若繼續依賴傳統的機器軟硬件方案,將難以實現真正的通用性。目前機器人種類已經比較多樣,但數量還相對較少,因為每一個場景都要建立一套獨立係統,這樣的硬件堆砌無法催生最終的智能進化,反而會因係統封閉而形成“商業牢籠”,製約機器人的規模化發展。這也解釋了為何機器人領域曆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仍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行業巨頭。

機器人係統涉及維度更廣,必須同時構建具備通用能力的“大腦”,以及與之匹配的“通用本體”。大腦與本體的深度融合,才能建立起可擴展、可演進的技術範式,從而推動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實現。

《中國新聞周刊》:通用機器人發展麵臨的主要瓶頸是什麽?

陳建宇:目前最大的瓶頸仍在於具身智能最終模型的範式,需要不斷突破迭代,才能打破僵局。我們把具身模型的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這也是星動紀元逐步探索的路徑。

第一階段,2023年ChatGPT問世後,我們開始探索如何將具備人類認知能力的語言模型和視覺語言模型引入具身智能中。第二階段,受穀歌啟發,我們開始了端到端的VLA雛形的研究,將語言模型的深度思考能力與行為動作的實時執行能力結合。第三階段,以Sora為代表的視頻生成模型出現後,我們嚐試將其引入機器人中。第四階段,在DeepSeek等強化學習範式的推動下,我們采用強化學習方法來訓練基於模仿學習的VLA模型,最終提升了模型的成功率和效果。

此外,當下具身智能與人形機器人普遍麵臨數據難題。問題不僅在於數據量不足,更在於數據多樣性、來源豐富度及質量的局限。此外,不同機器人在自由度、輸出維度、傳感器類型等方麵存在差異,也使得數據和模型的直接複用麵臨限製。

機器人,到底誰在買?通用機器人的終極形態是……

在人力成本高企、效率亟待提升的物流分揀領域,人形機器人被視為重要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圖/受訪者提供

“家用機器人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中國新聞周刊》:當前年輕一代硬科技創業者普遍麵臨哪些核心挑戰??

陳建宇:主要挑戰在於產業經驗較少。多數創業者長期專注於技術研發,在將技術與產業需求結合、推動產品商業化方麵需要學習。雖然這一短板會隨著時間推進而改善,但需要快速提高,因為市場已經發生變化,新晉創業者的產業化能力要求會越來越高。

《中國新聞周刊》:該如何提高商業化能力?

陳建宇:商業化當然重要,但在沒有找到PMF(產品和市場達到最佳的契合點)時,不能為了量產而量產。

硬科技公司應以提升技術上限為基礎,在能力邊界內尋找與市場需求契合的切入點,實現價值的有效傳遞。以星動紀元為例,采取“沿途下蛋”的商業策略,在機器人本體研發過程中,優先將已成熟的關鍵模塊推向市場,比如靈巧手。與此同時,隨著靈巧手產品逐漸實現較高毛利,人形機器人研發的邊際成本也在降低。我們現在陸續對整機進行規模化售賣,也做好了量產準備,後麵會將模型和解決方案逐步商業化。

《中國新聞周刊》:為何眾多國內機器人企業選擇出海作為重要發展方式?

陳建宇:出海是國內機器人企業實現商業化的重要路徑。海外市場在研發成本、技術定價等方麵具有較強吸引力,掃地機器人的出海成功已經驗證了該路徑的可行性。

此外,出海不僅是市場行為,更是技術協同與生態共建的過程。通過銷往海外頂尖高校及科技企業的研發體係,我們能夠與國際前沿團隊保持高頻技術互動,吸收創新思路,反哺自身技術演進。

《中國新聞周刊》:在具身智能領域,國內外技術差距是否正在縮小?

陳建宇:在AI領域,國內外代差已明顯縮短,而具身智能作為新興方向,國內外幾乎同步起步,使國內團隊具備快速追趕甚至並跑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出國留學的優秀研究者很多留任海外高校,活躍於前沿領域,在國際學術圈與產業界都擁有一定影響力。

《中國新聞周刊》:人形機器人還有多久能進入家庭?

陳建宇:在一些真實的工業場景中,人形機器人的作業效率已提升至人類的70%以上,明年有望提升到90%。從長期來看,最終的殺手級應用仍將在家庭場景中誕生。以未來五年為時間節點,家用機器人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