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亞馬遜大裁員,揭示了AI時代殘酷的現實

亞馬遜大裁員,揭示了AI時代殘酷的現實

文章來源: 首席商業評論 於 2025-11-08 20:42:4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亞馬遜大裁員,揭示了AI時代殘酷的現實

亞馬遜裁員不是因為AI?



近期,亞馬遜推出1.4萬人的裁員計劃,以精簡運營並加快人工智能的部署。這次裁員,是亞馬遜繼2022年底裁員2.7萬後的最大規模調整,占其全球35萬名企業員工(不包括倉儲工人,包含倉儲工人是154萬人)的4%,相當於每10名辦公室職員中就有1人麵臨失業。

根據海外媒體報道,此次裁員覆蓋的部門具有明確的戰略指向性。人力資源部門(亞馬遜內部稱為“員工體驗與技術”部門,簡稱 PXT)、物流、支付、電子遊戲、運營、設備與服務以及亞馬遜雲服務等。

一周前《紐約時報》也曾曝光過亞馬遜的內部文件——亞馬遜的高管認為,公司正處於下一次重大職場變革的臨界點,機器人換掉50多萬個工作崗位,實現亞馬遜75%環節的運營自動化。



但亞馬遜CEO安迪·賈西卻否認了這種說法,他表示:“我們幾天前宣布的裁員,既非出於財務考量,至少目前也與AI沒有直接關係,而是源於文化問題。保持組織精簡、結構扁平和高效運轉至關重要,這正是我們行動的方向。”

這種說法不能說錯,但多少顯得有點官腔。

在筆者看來,亞馬遜的大裁員正是為了降本增效以贏得未來的AI競爭賽,可以說一切為了AI。

盡管亞馬遜在電子商務和雲計算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亞馬遜在人工智能競賽中被認為一度落後於競爭對手。第二季度,亞馬遜AWS營收雖達309億美元、同比增長17.5%,明顯落後於微軟Azure的39%和穀歌雲的32%,引發市場對其龍頭地位動搖的擔憂。

AWS(亞馬遜雲服務)不僅是其最核心的利潤來源,更是其參與全球AI競爭的主戰場。通過將節省的人力成本轉化為對AI基礎設施的投資,亞馬遜正在強化其在雲服務領域的護城河,以應對來自微軟Azure、穀歌雲等對手的激烈競爭。



事實上,亞馬遜自2021年開始就已經開始“降本增效”,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自2021年接任以來,便將“降本增效”作為其管理核心。他多次強調緊迫感、責任感、節儉與快速決策的企業文化,並明確提出要將亞馬遜重新定位為“全球最大的初創公司”。

但也不是一定要走到大裁員這一步的。在今年之前更多時候亞馬遜是希望員工“自願離職”的,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部分未能嚴格遵守打卡規定的員工,被公司視為“主動離職”,無法獲得任何遣散補償,這反而為公司節省了開支。

當“軟手段”無法達到目標時,大規模、高成本的正式裁員,就成了唯一且必然的選擇。在2025年,亞馬遜的股價是納指七姊妹當中表現最差的,這給CEO賈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不僅需要保持利潤增長,還必須向市場證明亞馬遜在AI上擁有絕對的優勢和清晰的盈利路徑。

安迪·賈西在過去一年的內部會議和規劃文件中多次強調,公司應把更多工作交給AI完成。他指出,AI的廣泛使用將導致部分崗位被裁撤,特別是涉及自動化、重複性及常規的任務。亞馬遜已經開發了1000多種生成式AI服務和應用,而賈西形容這還隻是“一小部分”。

AI能不能取代大部分的工作

今年以來,英特爾裁員2.1 萬,近20%;穀歌裁撤其平台與設備團隊數百人,同時宣布加大AI研究投入。穀歌智能電視團隊裁25%,Canva裁技術寫作崗,Bumble裁30%轉AI產品,迪士尼多部門裁員並推自動化。CrowdStrike裁5%,表示AI提升效率,Block裁近千,分析師普遍認為,AI導致的自動化是一大原因。

Meta 宣布對 AI 業務進行大規模重組,裁員約 600 人,波及多個核心團隊,包括由圖靈獎得主楊立昆領導的 FAIR(基礎人工智能研究)部門。此波裁員甚至波及田淵棟等知名 AI 科學家,引發業內震動。



11月5日消息,據多家外媒報道,美國軟件巨頭IBM宣布將在年底前裁掉數千名員工。該公司發言人向CNBC透露:“第四季度我們將執行一項影響全球低個位數百分比員工的調整計劃。雖然這可能波及部分美國崗位,但我們預計美國區年度用工規模將保持穩定。”

IBM在2025年底在全球擁有27萬名員工,若按1%計算,意味著將有至少2700名員工在年底前失去工作;若按4%計算,則意味著至多將有1.08萬名員工被裁。



不難看出這輪裁員並不是個例,而是為了實現“科技革命”或者營造科技落地。而這其中亞馬遜裁員尤其被關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達龍.阿西莫格魯表示,他長期研究自動化,去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亞馬遜他們一旦找到能盈利的自動化方法,其他公司也會紛紛效仿。”

這是因為亞馬遜倉配體係曾經是美國藍領的“就業蓄水池”,每年擴張幾萬名員工並不算誇張。當亞馬遜能夠實現大規模自動化倉配之後,意味著幾百萬人就業的零售物流行業工作將被影響。未來被一鍵複製到中國也並不會奇怪。

但這一切短期內真的會出現嗎?

就在宣布企業崗位裁員的同時,亞馬遜於本周啟動了年度節假日旺季招聘計劃,將在美國倉儲與物流網絡中新增25萬名季節性員工。

亞馬遜於10月27日宣布計劃投資超過40億美元,旨在至2026年底將其配送網絡規模擴大兩倍。該公司將重點發展小型城鎮和農村地區,預計到2025年底,將“當日達”和“次日達”服務擴展至超過4000個小型城鎮,從而徹底改變鄉村用戶的線上購物體驗。

這說明亞馬遜雖然裁掉大量的中間層的科研和管理人員,但其自動化能力並不足以實現正常的倉儲與物流配送。自2012年收購Kiva Systems以來,亞馬遜已成為全球倉儲自動化領域的絕對領導者。



貨架搬運機器人發展到集成了先進AI與計算機視覺的自主移動機器人、機械臂乃至人形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極大地提升了運營效率(訂單處理速度提升30-40%)、降低了運營成本(約20%)。

但機械臂在抓取形態各異、包裝反光或柔軟的商品時仍存在困難;機器人的行動有時顯得笨拙,需要大量數據訓練才能適應新任務。實現覆蓋所有環節的“端到端”自動化,亞馬遜自己也承認至少還需要十年時間。實現所有環節“端到端”意味著其基本實現了AGI能力,那麽首個AGI會在亞馬遜出現嗎?還是無限延遲的“下一個十年”?



所以還需要季節性員工和配送人員就是不得不做的“自動化補充”,用線控方式操縱各類機器人誰又能說不是AI化呢。

AI讓許多公司重新思考:哪些崗位是真正創造價值的,哪些隻是“習慣存在”的。公司不再追求人多,而是追求“人效”;組織不再靠層級,而是靠智能。這也意味著,過去那種“幹得久就安全”“公司大就穩”“績效越好就不會被裁員”的邏輯,正在被徹底改寫。

普通人如何應對AI挑戰

近期有一份研究在Bloomberry上爆火,收集和分析了近1.8億份全球招聘信息,研究AI衝擊下對於招聘的影響,主要地區是北美市場,時間跨度從2023年1月到2025年10月。研究者是Henley Wing Chiu,他是Revealera(招聘數據提供商)的聯合創始人所以做這份報告還是比較合適的。

先簡單總結這份報告的結論,AI不是造成大規模失業的主因,同時,它的影響在不同類型的崗位上表現不太一樣:執行類工作在下降,決策類工作相對安全。層級越高,受衝擊越小。這也符合筆者對於大部分AI應用工具的觀察,整體上看提高效率減少繁瑣工作是目標,而非直接消滅某個崗位。

一個崗位總招聘需求下降8%?有可能是季節性的和周期性的,那隻是跟著市場走。下降20%、30%?那才是真的AI被衝擊了。



下降最多的崗位裏,有3個都是創意類:計算機圖形設計師(Computer Graphic Artists,包括3D藝術家、VFX藝術家等):下降-33%。攝影師(Photographer):下降-28%。內容寫作者(Writers,包括文案、編輯、技術寫作等):下降-28%。這些都不是一年在下降,而是連續兩年下降,足以說明真的是被衝擊到了。

但也並非所有設計類工作都被衝擊。平麵設計師(Graphic Designer)和產品設計師表現也好於基準線,因為他們的工作涉及大量客戶溝通和迭代。不是"給需求→出圖"這麽簡單。所以真正在下降的,並不是創意類的工作,而是那種單單隻是做執行的工作。現在是想法比執行本身更值錢的時代。



在AI數字人遍地的今天,多數品牌還是更傾向於真人營銷專員。比如網紅營銷專員(Influencer Marketing Specialist,負責品牌和KOL合作)增長18.3%。而且這也是連續兩年增長(2024年+10%,2025年+18.3%)。

一方麵是數字人帶貨普遍千篇一律,另一方麵是無論是帶貨還是營銷拚的更多是創意,而非成本更低。所以目前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北美市場,並沒有太出色具備複製性數字人營銷案例。人類自媒體必然做不過AI自媒體的想法可以歇一歇了。

對於管理崗位的變化,那就更符合大家“刻板印象”了。

管理崗位市場需求下降8%,但如果按層級拆分:高層領導(Director/VP/C-Suite,總監/副總裁/C級高管):下降-1.7%(好於市場6.3個百分點)。中層管理(Manager,經理):下降-5.7%(好於市場2.3個百分點)。一線員工(Individual Contributor,簡稱IC,指不帶團隊的基層員工):下降-9%(差於市場1個百分點)。

執行簡單工作的確實是非常容易被AI替代的,要麽做溝通決策,承擔責任,要麽做比較複雜的執行工作。總結就是,要對效果負責的工種,不容易被AI取代。

寫在最後

退一萬步講未來AGI難以實現AI長期保持在當前水準,那也不能對於資本追求自動化標準化的野心輕視,近二十年美國科技巨頭創造高營收,越來越依賴科技而非堆砌人力了。

蘋果在2011年實現首個1000億美元營收時,就隻有6萬名員工。接下來新增1000億美元營收,所需的新增員工數僅為一半(3.2萬)。而最近一次新增1000億美元營收(從3000億到4000億),蘋果隻增加了約1.7萬名員工 。

微軟曾經是一家更偏重人力資本的公司。他們實現1000億和2000億美元營收的裏程碑,分別需要新增12.4萬和9.7萬名員工 。但他們最近一次新增1000億美元營收呢?隻需7000人!

擁抱科技擁抱先進生產力,不是選擇題而是必選題。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港股最大造假,爆了大雷
美股崩盤恐迎血洗修正?專家曝"最神準指標",預警跌幅16%
亞馬遜大裁員,揭示了AI時代殘酷的現實
比特幣巨震!加密貨幣近14萬人爆倉,發生了什麽?
蔡磊現狀令人淚目 舌頭嘴唇已經萎縮 洗澡用繩子吊




24小時討論排行

拜登狠批特朗普:讓國家蒙羞
政府停擺 上千航班取消 特朗普又回海湖莊園狂歡
罕見 加州開始大規模吊銷卡車駕照!針對非法移民
曼達尼當選引爆危機 紐約警察士氣崩盤 大批辭職
英媒:他賭贏了 有望成為下一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25年來首批美產稀土出廠 貝森特:打破中國"卡脖子"
吳亦凡驚傳在獄中死亡 北京官方封口中!
曼達尼的崛起,華爾街大佬彼得·蒂爾郵件泄密
甩鍋 失誤 民心流失…川普反擊混亂背後 是更大危機
中國女千辛萬苦當上空姐 上班首日就遭開除 上網喊冤
英特爾華人工程師被裁前盜走上萬機密文件 公司怒索賠
川普承諾:關稅紅利發放 每人至少獲2000元支票
美國將推50年超長房貸 網友:一房傳三代 人走債還在
中國人去不得!信息繭房之外的真實俄羅斯
芝加哥市長:請求聯合國調查美國
馬斯克要造晶圓廠!黃仁勳一語點破美夢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亞馬遜大裁員,揭示了AI時代殘酷的現實

首席商業評論 2025-11-08 20:42:43
亞馬遜大裁員,揭示了AI時代殘酷的現實

亞馬遜裁員不是因為AI?



近期,亞馬遜推出1.4萬人的裁員計劃,以精簡運營並加快人工智能的部署。這次裁員,是亞馬遜繼2022年底裁員2.7萬後的最大規模調整,占其全球35萬名企業員工(不包括倉儲工人,包含倉儲工人是154萬人)的4%,相當於每10名辦公室職員中就有1人麵臨失業。

根據海外媒體報道,此次裁員覆蓋的部門具有明確的戰略指向性。人力資源部門(亞馬遜內部稱為“員工體驗與技術”部門,簡稱 PXT)、物流、支付、電子遊戲、運營、設備與服務以及亞馬遜雲服務等。

一周前《紐約時報》也曾曝光過亞馬遜的內部文件——亞馬遜的高管認為,公司正處於下一次重大職場變革的臨界點,機器人換掉50多萬個工作崗位,實現亞馬遜75%環節的運營自動化。



但亞馬遜CEO安迪·賈西卻否認了這種說法,他表示:“我們幾天前宣布的裁員,既非出於財務考量,至少目前也與AI沒有直接關係,而是源於文化問題。保持組織精簡、結構扁平和高效運轉至關重要,這正是我們行動的方向。”

這種說法不能說錯,但多少顯得有點官腔。

在筆者看來,亞馬遜的大裁員正是為了降本增效以贏得未來的AI競爭賽,可以說一切為了AI。

盡管亞馬遜在電子商務和雲計算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亞馬遜在人工智能競賽中被認為一度落後於競爭對手。第二季度,亞馬遜AWS營收雖達309億美元、同比增長17.5%,明顯落後於微軟Azure的39%和穀歌雲的32%,引發市場對其龍頭地位動搖的擔憂。

AWS(亞馬遜雲服務)不僅是其最核心的利潤來源,更是其參與全球AI競爭的主戰場。通過將節省的人力成本轉化為對AI基礎設施的投資,亞馬遜正在強化其在雲服務領域的護城河,以應對來自微軟Azure、穀歌雲等對手的激烈競爭。



事實上,亞馬遜自2021年開始就已經開始“降本增效”,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自2021年接任以來,便將“降本增效”作為其管理核心。他多次強調緊迫感、責任感、節儉與快速決策的企業文化,並明確提出要將亞馬遜重新定位為“全球最大的初創公司”。

但也不是一定要走到大裁員這一步的。在今年之前更多時候亞馬遜是希望員工“自願離職”的,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部分未能嚴格遵守打卡規定的員工,被公司視為“主動離職”,無法獲得任何遣散補償,這反而為公司節省了開支。

當“軟手段”無法達到目標時,大規模、高成本的正式裁員,就成了唯一且必然的選擇。在2025年,亞馬遜的股價是納指七姊妹當中表現最差的,這給CEO賈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不僅需要保持利潤增長,還必須向市場證明亞馬遜在AI上擁有絕對的優勢和清晰的盈利路徑。

安迪·賈西在過去一年的內部會議和規劃文件中多次強調,公司應把更多工作交給AI完成。他指出,AI的廣泛使用將導致部分崗位被裁撤,特別是涉及自動化、重複性及常規的任務。亞馬遜已經開發了1000多種生成式AI服務和應用,而賈西形容這還隻是“一小部分”。

AI能不能取代大部分的工作

今年以來,英特爾裁員2.1 萬,近20%;穀歌裁撤其平台與設備團隊數百人,同時宣布加大AI研究投入。穀歌智能電視團隊裁25%,Canva裁技術寫作崗,Bumble裁30%轉AI產品,迪士尼多部門裁員並推自動化。CrowdStrike裁5%,表示AI提升效率,Block裁近千,分析師普遍認為,AI導致的自動化是一大原因。

Meta 宣布對 AI 業務進行大規模重組,裁員約 600 人,波及多個核心團隊,包括由圖靈獎得主楊立昆領導的 FAIR(基礎人工智能研究)部門。此波裁員甚至波及田淵棟等知名 AI 科學家,引發業內震動。



11月5日消息,據多家外媒報道,美國軟件巨頭IBM宣布將在年底前裁掉數千名員工。該公司發言人向CNBC透露:“第四季度我們將執行一項影響全球低個位數百分比員工的調整計劃。雖然這可能波及部分美國崗位,但我們預計美國區年度用工規模將保持穩定。”

IBM在2025年底在全球擁有27萬名員工,若按1%計算,意味著將有至少2700名員工在年底前失去工作;若按4%計算,則意味著至多將有1.08萬名員工被裁。



不難看出這輪裁員並不是個例,而是為了實現“科技革命”或者營造科技落地。而這其中亞馬遜裁員尤其被關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達龍.阿西莫格魯表示,他長期研究自動化,去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亞馬遜他們一旦找到能盈利的自動化方法,其他公司也會紛紛效仿。”

這是因為亞馬遜倉配體係曾經是美國藍領的“就業蓄水池”,每年擴張幾萬名員工並不算誇張。當亞馬遜能夠實現大規模自動化倉配之後,意味著幾百萬人就業的零售物流行業工作將被影響。未來被一鍵複製到中國也並不會奇怪。

但這一切短期內真的會出現嗎?

就在宣布企業崗位裁員的同時,亞馬遜於本周啟動了年度節假日旺季招聘計劃,將在美國倉儲與物流網絡中新增25萬名季節性員工。

亞馬遜於10月27日宣布計劃投資超過40億美元,旨在至2026年底將其配送網絡規模擴大兩倍。該公司將重點發展小型城鎮和農村地區,預計到2025年底,將“當日達”和“次日達”服務擴展至超過4000個小型城鎮,從而徹底改變鄉村用戶的線上購物體驗。

這說明亞馬遜雖然裁掉大量的中間層的科研和管理人員,但其自動化能力並不足以實現正常的倉儲與物流配送。自2012年收購Kiva Systems以來,亞馬遜已成為全球倉儲自動化領域的絕對領導者。



貨架搬運機器人發展到集成了先進AI與計算機視覺的自主移動機器人、機械臂乃至人形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極大地提升了運營效率(訂單處理速度提升30-40%)、降低了運營成本(約20%)。

但機械臂在抓取形態各異、包裝反光或柔軟的商品時仍存在困難;機器人的行動有時顯得笨拙,需要大量數據訓練才能適應新任務。實現覆蓋所有環節的“端到端”自動化,亞馬遜自己也承認至少還需要十年時間。實現所有環節“端到端”意味著其基本實現了AGI能力,那麽首個AGI會在亞馬遜出現嗎?還是無限延遲的“下一個十年”?



所以還需要季節性員工和配送人員就是不得不做的“自動化補充”,用線控方式操縱各類機器人誰又能說不是AI化呢。

AI讓許多公司重新思考:哪些崗位是真正創造價值的,哪些隻是“習慣存在”的。公司不再追求人多,而是追求“人效”;組織不再靠層級,而是靠智能。這也意味著,過去那種“幹得久就安全”“公司大就穩”“績效越好就不會被裁員”的邏輯,正在被徹底改寫。

普通人如何應對AI挑戰

近期有一份研究在Bloomberry上爆火,收集和分析了近1.8億份全球招聘信息,研究AI衝擊下對於招聘的影響,主要地區是北美市場,時間跨度從2023年1月到2025年10月。研究者是Henley Wing Chiu,他是Revealera(招聘數據提供商)的聯合創始人所以做這份報告還是比較合適的。

先簡單總結這份報告的結論,AI不是造成大規模失業的主因,同時,它的影響在不同類型的崗位上表現不太一樣:執行類工作在下降,決策類工作相對安全。層級越高,受衝擊越小。這也符合筆者對於大部分AI應用工具的觀察,整體上看提高效率減少繁瑣工作是目標,而非直接消滅某個崗位。

一個崗位總招聘需求下降8%?有可能是季節性的和周期性的,那隻是跟著市場走。下降20%、30%?那才是真的AI被衝擊了。



下降最多的崗位裏,有3個都是創意類:計算機圖形設計師(Computer Graphic Artists,包括3D藝術家、VFX藝術家等):下降-33%。攝影師(Photographer):下降-28%。內容寫作者(Writers,包括文案、編輯、技術寫作等):下降-28%。這些都不是一年在下降,而是連續兩年下降,足以說明真的是被衝擊到了。

但也並非所有設計類工作都被衝擊。平麵設計師(Graphic Designer)和產品設計師表現也好於基準線,因為他們的工作涉及大量客戶溝通和迭代。不是"給需求→出圖"這麽簡單。所以真正在下降的,並不是創意類的工作,而是那種單單隻是做執行的工作。現在是想法比執行本身更值錢的時代。



在AI數字人遍地的今天,多數品牌還是更傾向於真人營銷專員。比如網紅營銷專員(Influencer Marketing Specialist,負責品牌和KOL合作)增長18.3%。而且這也是連續兩年增長(2024年+10%,2025年+18.3%)。

一方麵是數字人帶貨普遍千篇一律,另一方麵是無論是帶貨還是營銷拚的更多是創意,而非成本更低。所以目前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北美市場,並沒有太出色具備複製性數字人營銷案例。人類自媒體必然做不過AI自媒體的想法可以歇一歇了。

對於管理崗位的變化,那就更符合大家“刻板印象”了。

管理崗位市場需求下降8%,但如果按層級拆分:高層領導(Director/VP/C-Suite,總監/副總裁/C級高管):下降-1.7%(好於市場6.3個百分點)。中層管理(Manager,經理):下降-5.7%(好於市場2.3個百分點)。一線員工(Individual Contributor,簡稱IC,指不帶團隊的基層員工):下降-9%(差於市場1個百分點)。

執行簡單工作的確實是非常容易被AI替代的,要麽做溝通決策,承擔責任,要麽做比較複雜的執行工作。總結就是,要對效果負責的工種,不容易被AI取代。

寫在最後

退一萬步講未來AGI難以實現AI長期保持在當前水準,那也不能對於資本追求自動化標準化的野心輕視,近二十年美國科技巨頭創造高營收,越來越依賴科技而非堆砌人力了。

蘋果在2011年實現首個1000億美元營收時,就隻有6萬名員工。接下來新增1000億美元營收,所需的新增員工數僅為一半(3.2萬)。而最近一次新增1000億美元營收(從3000億到4000億),蘋果隻增加了約1.7萬名員工 。

微軟曾經是一家更偏重人力資本的公司。他們實現1000億和2000億美元營收的裏程碑,分別需要新增12.4萬和9.7萬名員工 。但他們最近一次新增1000億美元營收呢?隻需7000人!

擁抱科技擁抱先進生產力,不是選擇題而是必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