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二十號載人航天任務的中國航天員今年早些時候在中國西北部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加載人航天任務歡送儀式。
中國航天部門周三表示,因航天器疑似受到太空碎片撞擊,推遲三名航天員從空間站的返航任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聲明中稱,目前對疑似撞擊事件正在進行影響分析及風險評估工作,為保障航天員的健康安全,決定推遲返航任務。
這次任務名為神舟二十號,於4月24日從中國北部戈壁沙漠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35次飛行任務。航天員包括指令長陳冬、航天員陳忠瑞和王傑,已在天宮空間站軌道駐留六個月。他們原計劃於周四返回中國北部內蒙古的東風著陸場。
針對神舟二十號遭遇碎片撞擊的調查將包括撞擊影響評估,以確定是否對航天器係統關鍵部件造成損壞,從而影響返回地球。
隨著入軌衛星的數量增多,太空碎片問題近年來日益突出。衛星發射後,火箭殘骸往往會長期滯留軌道。
反衛星試驗同樣製造了大量太空垃圾。科學家們仍在追蹤2007年中國一次反衛星試驗產生的碎片,該試驗摧毀了一顆氣象衛星。
國際宇航科學院的克裏斯托夫·邦納爾表示,科學家和航天機構已對太空中的大型物體進行了妥善分類編目,這讓規避碰撞變得更加容易。但太空中還漂浮著大量微小物體,比如微流星體和碎片。
“這些小物體肉眼不可見,卻具有致命殺傷力。”邦納爾說。
邦納爾指出,一顆直徑僅1毫米的物體在太空中也能造成嚴重破壞,其撞擊力相當於地球上時速100公裏飛馳的保齡球。據估計,地球軌道上約有1.3億個此類微小物體。
過去十年間,隨著SpaceX的“星鏈”,以及中國“千帆”、“國網”等大型衛星星座的部署,太空碰撞的概率有所上升。
“我們能看到風險在增加,”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誌剛表示。
今年9月,卞誌剛在悉尼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上透露,中國正在研究“在軌主動清除太空碎片”技術。
中國航天部門去年曾在新聞發布會上回應太空碎片撞擊相關問題,表示極端情況下可發射備用應急航天器營救航天員。具體而言,此次可能會向空間站發射無人航天器,接神舟二十號乘組返回地球。
中國於1970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此後二十年間,其太空探索事業落後於世界,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逐步追趕。
天文學家、太空探索專家喬納森·麥克道威爾表示,過去幾年間,中國航天事業已從世界第四(落後於美國、俄羅斯和歐洲)躍升至緊隨美國之後的第二位,擁有了完備的運載火箭體係。
“中國現已進入人類長期駐留太空的時代。”麥克道威爾說,他指的是中國空間站始終有航天員駐留的現狀。“對於後來者而言,這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神舟二十號乘組在軌期間完成了多次出艙活動、貨物轉運、科學實驗等任務。
上周,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已乘坐另一艘航天器抵達天宮空間站執行輪換任務,目前兩艘飛船均與空間站對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