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教授8萬副教授7萬博士6萬”:部分高校職稱晉升現“金錢遊戲”

“教授8萬副教授7萬博士6萬”:部分高校職稱晉升現“金錢遊戲”

文章來源: 紅星新聞 於 2025-10-31 20:17:3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每年教授需要完成8萬元,副教授7萬元,博士6萬元,講師4萬元。如果不能完成這麽多科研經費的橫向課題,年底就要扣績效獎金。”這是西北某高校一名青年教師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他所麵臨的橫向課題考核壓力。

所謂橫向課題是相對於縱向課題而言,縱向課題一般是由政府部門或科研機構下達和資助的研究項目,資金來源為財政撥款,雖然經費充足但申請難度大。橫向課題通常由企業或其他非學術機構委托,研究內容與委托方的需求緊密相關,主要是解決實際問題,經費來源多為委托單位。

日前,記者采訪了多所高校教師了解到,橫向課題正在影響一些高校教師收入和職稱評定。在一些高校教師群體中甚至出現了用自費、借錢、貸款等方式完成橫向課題考核的現象,並由此催生一條中介、企業“配合完成橫向課題”的灰色產業鏈。

不論職稱評定還是績效獎金

橫向課題已成高校“硬通貨”

王老師是西北某高校的青年教師,他告訴記者:“橫向課題除了影響考核,還影響職稱晉升。如果你要升副教授,除了要完成3年內的橫向課題考核,還要完成一個國社科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或者一個省級人文社科項目加上50萬元經費的橫向課題。”

王老師說,有些年輕人才的引進,學校號稱引進經費是100萬元,但到了發放的後幾年,就要與引進教師的橫向課題經費掛鉤。“100萬元引進的人才,如果橫向課題做不到80萬元,後期他就拿不到學校當初承諾的100萬元。”

西南地區某高校的李老師告訴記者,“211、985”及“雙一流”高校還有一些理工科院校,因為學校有較強的競爭力,或者優勢學科在業界有一定聲望,科研團隊申請課題“中獎率”高,被委托橫向課題的機會也多。但對於普通高校,尤其是二本院校,申請縱向課題難度大,想完成橫向課題也很不容易。

中部地區某高校的張老師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學校雖然沒有對橫向課題做出考核,但橫向課題是教師晉升職稱的重要參考。因為縱向課題申請難度大,競爭激烈。在評定職稱時,如果縱向課題不夠,或者幾名候選人縱向課題相差不大,那麽誰有橫向課題就更容易評上職稱。

張老師介紹,橫向課題一般是企業或政府委托給教師或團隊,經費通過企業或政府轉給學校,學校收取20%—30%的管理費,教師或團隊能拿到70%—80%。

高校老師或自掏腰包或借款

有“灰色中介”在社媒大肆宣傳

在這種壓力下,一些高校老師開始找熟悉的企業合作,自掏腰包請企業委托橫向課題,也有高校老師通過借款找中介介紹的方式,尋求企業委托橫向課題。

王老師告訴記者,“我所在的高校,有的老師會找熟悉的親戚朋友的企業,告訴他們自己需要完成橫向課題,讓這些企業把經費打到學校,完成課題以後,再通過報銷把經費領出來。這需要向學校支付一筆管理費。有的老師為了完成橫向課題甚至會借款,還有的老師會找中介。”

紅星新聞記者在社交媒體檢索發現,有大量打著“橫向課題合作”和“科研成果轉化”的中介。

“教授8萬副教授7萬博士6萬”:部分高校職稱晉升現“金錢遊戲”

▲武漢一家公司發來的企業實拍視頻和合作說明

記者通過一平台聯係到武漢某眾創空間管理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不光有自己的眾創空間,還與多家企業孵化園區合作,鏈接上千家企業。會定期收集企業需求,委托高校等科研單位進行研發。

據這名工作人員介紹,他們這裏有不少企業有真實委托橫向課題的動力,因為企業可以依靠橫向課題的委托與高校產生聯係,提升自身的背景,或者想被高校授權一些榮譽牌匾。但這樣的企業對學校知名度要求高。許多老師著急評職稱,沒有找到合適的企業合作,就可以自己出錢。他們收取一定服務費用後,就可以撮合企業合作。具體的合作是,企業委托教師進行橫向研究,科研經費是教師自己打給企業,企業打給學校,他們可以指導教師再把這筆錢報銷出來。如果是一個50萬元的橫向課題,教師隻需出5萬元,企業就可以通過分期支付的方式,把這5萬元打給學校報銷出來,再以此循環10次。



▲中介向記者提供的橫向課題合作的轉賬單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到了項目結項的時候,他們會根據學校結項所需的材料,準備企業蓋章的項目驗收表、結項說明書,甚至還可以提供項目效益報告。

該工作人員坦言:“很多高校老師都有考核壓力,特別是藝術、小語種等領域,企業基本上沒有真實需求,學校盡管知道,但這些老師依然會有橫向考核任務。高校更希望老師做跨地區的橫向課題,因為跨地區的橫向課題造假成本高,高校在審核時也會更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項目。”

該工作人員還稱:“我們協助老師完成橫向課題7年了,所有核心環節工作均由企業管理層完成,從企業層麵基本不存在泄密可能。”

此外,記者聯係了多家中介和企業,得知他們幾乎也是同類的合作模式。

在社交媒體上,這類中介和企業正在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甚至寫下“高校教師升了副高才敢生孩子”這類製造焦慮的標題,隻要在後麵留下評論,就能收到十幾家中介的私信。



▲某社交平台上中介發布的橫向課題合作宣傳

教育專家:

應堅決取消不合理考核

上述王老師表示,“現在許多高校都在追求橫向課題,經費越多證明科研實力越強。橫向課題數量會作為辦學成果拿去宣傳。”

對於這種現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紅星新聞采訪時表示,這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從操作上看,還真有“現實可行性”。橫向課題如果是教師自己出錢,支付給學校,然後再用發票報銷出來,對教師自己來說,好比“自籌經費”做課題,不會有多少損失(損失是支付利息,交一定管理費),還完成經費指標考核,保住教職;對學校來說,則會有好看的橫向課題經費到賬流水,呈現出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橫向課題多的景象。但這些橫向課題並沒有真正服務於企業發展,是教師“自掏腰包”,配合完成科研經費指標。說到底,是“認認真真”弄虛作假。

熊丙奇表示,這和近年來一些地方高校組織本校教師到海外大學“速成博士”,大規模招聘“水博”一樣,都是為了達到“申碩(申請碩士點)申大(申請更名為大學)”的指標要求,而采取的急功近利做法。為此,不僅要督促高校調整對教師的考核指標,更需要追問當前地方高校追逐“申碩申大”背後的唯學曆、唯項目評價體係。引導高校安於自身定位,而不是盲目舉辦研究生教育提高層次,追名逐利,必須實行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同時,要堅決取消不合理的數量考核指標,關注高校的內涵建設和育人質量。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就提出,要破除科研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院士評選等科研活動中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的“四唯”現象。然而,在現實中,“四唯”現象在部分高校評價體係中,依舊存在。這是必須破除的頑瘴痼疾,尤其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清理在評估評審中依舊存在的“四唯”慣性,切實建立基於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校重視內涵發展的評價體係。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習近平“巨字小抄”被拍到 川習會低頭念稿 上麵寫著....
1.8米的習近平與1.9米的川普一般高?外界議論紛紛
APEC出訪慶州下榻四星酒店 習近平一原因鍾情它
涉知名女演員唐嫣、劉詩詩,7段錄音曝光
“刑訊逼供”:一名北大女研究生的16天小黑屋噩夢




24小時討論排行

卡戴珊公開質疑美國登月造假,NASA局長急了
鄭麗文就職國民黨新任主席激情演說 馬英九落淚
“鄭智化事件”:殘障人士應“受助感恩”還是平等參與?
廳官的奢靡人生:3480萬現金給女友買別墅銀行拒存
還得白宮發話,安世之爭 “中國工廠將恢複出貨”
葬禮吃席圍牆突然倒塌,砸死6人
美國聯邦政府關門已“滿月”,為什麽兩黨還不急
又一位!頂級芯片和機器人專家從瑞典回到中國
俄羅斯測試“末日魚雷”,美國最擔心的是什麽
鄧亞萍在福耀科技大學開講:我不是催大家卷 但.....
好萊塢變天了,大佬們為何紛紛下場做短劇?
華男毒梟挖地洞越獄終落網!竟是北大高材生(視頻)
穀歌前CEO:當年李鴻章訪美被震 如今外國人來華受驚
拒絕為“A Level”續費的中產:不裝了,錢不夠了
加總理就反關稅廣告向特朗普致歉 盼重啟貿易談判
鐵流逝世周年紀:從坎坷傳奇到水榭歸隱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教授8萬副教授7萬博士6萬”:部分高校職稱晉升現“金錢遊戲”

紅星新聞 2025-10-31 20:17:30

“每年教授需要完成8萬元,副教授7萬元,博士6萬元,講師4萬元。如果不能完成這麽多科研經費的橫向課題,年底就要扣績效獎金。”這是西北某高校一名青年教師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他所麵臨的橫向課題考核壓力。

所謂橫向課題是相對於縱向課題而言,縱向課題一般是由政府部門或科研機構下達和資助的研究項目,資金來源為財政撥款,雖然經費充足但申請難度大。橫向課題通常由企業或其他非學術機構委托,研究內容與委托方的需求緊密相關,主要是解決實際問題,經費來源多為委托單位。

日前,記者采訪了多所高校教師了解到,橫向課題正在影響一些高校教師收入和職稱評定。在一些高校教師群體中甚至出現了用自費、借錢、貸款等方式完成橫向課題考核的現象,並由此催生一條中介、企業“配合完成橫向課題”的灰色產業鏈。

不論職稱評定還是績效獎金

橫向課題已成高校“硬通貨”

王老師是西北某高校的青年教師,他告訴記者:“橫向課題除了影響考核,還影響職稱晉升。如果你要升副教授,除了要完成3年內的橫向課題考核,還要完成一個國社科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或者一個省級人文社科項目加上50萬元經費的橫向課題。”

王老師說,有些年輕人才的引進,學校號稱引進經費是100萬元,但到了發放的後幾年,就要與引進教師的橫向課題經費掛鉤。“100萬元引進的人才,如果橫向課題做不到80萬元,後期他就拿不到學校當初承諾的100萬元。”

西南地區某高校的李老師告訴記者,“211、985”及“雙一流”高校還有一些理工科院校,因為學校有較強的競爭力,或者優勢學科在業界有一定聲望,科研團隊申請課題“中獎率”高,被委托橫向課題的機會也多。但對於普通高校,尤其是二本院校,申請縱向課題難度大,想完成橫向課題也很不容易。

中部地區某高校的張老師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學校雖然沒有對橫向課題做出考核,但橫向課題是教師晉升職稱的重要參考。因為縱向課題申請難度大,競爭激烈。在評定職稱時,如果縱向課題不夠,或者幾名候選人縱向課題相差不大,那麽誰有橫向課題就更容易評上職稱。

張老師介紹,橫向課題一般是企業或政府委托給教師或團隊,經費通過企業或政府轉給學校,學校收取20%—30%的管理費,教師或團隊能拿到70%—80%。

高校老師或自掏腰包或借款

有“灰色中介”在社媒大肆宣傳

在這種壓力下,一些高校老師開始找熟悉的企業合作,自掏腰包請企業委托橫向課題,也有高校老師通過借款找中介介紹的方式,尋求企業委托橫向課題。

王老師告訴記者,“我所在的高校,有的老師會找熟悉的親戚朋友的企業,告訴他們自己需要完成橫向課題,讓這些企業把經費打到學校,完成課題以後,再通過報銷把經費領出來。這需要向學校支付一筆管理費。有的老師為了完成橫向課題甚至會借款,還有的老師會找中介。”

紅星新聞記者在社交媒體檢索發現,有大量打著“橫向課題合作”和“科研成果轉化”的中介。

“教授8萬副教授7萬博士6萬”:部分高校職稱晉升現“金錢遊戲”

▲武漢一家公司發來的企業實拍視頻和合作說明

記者通過一平台聯係到武漢某眾創空間管理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不光有自己的眾創空間,還與多家企業孵化園區合作,鏈接上千家企業。會定期收集企業需求,委托高校等科研單位進行研發。

據這名工作人員介紹,他們這裏有不少企業有真實委托橫向課題的動力,因為企業可以依靠橫向課題的委托與高校產生聯係,提升自身的背景,或者想被高校授權一些榮譽牌匾。但這樣的企業對學校知名度要求高。許多老師著急評職稱,沒有找到合適的企業合作,就可以自己出錢。他們收取一定服務費用後,就可以撮合企業合作。具體的合作是,企業委托教師進行橫向研究,科研經費是教師自己打給企業,企業打給學校,他們可以指導教師再把這筆錢報銷出來。如果是一個50萬元的橫向課題,教師隻需出5萬元,企業就可以通過分期支付的方式,把這5萬元打給學校報銷出來,再以此循環10次。



▲中介向記者提供的橫向課題合作的轉賬單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到了項目結項的時候,他們會根據學校結項所需的材料,準備企業蓋章的項目驗收表、結項說明書,甚至還可以提供項目效益報告。

該工作人員坦言:“很多高校老師都有考核壓力,特別是藝術、小語種等領域,企業基本上沒有真實需求,學校盡管知道,但這些老師依然會有橫向考核任務。高校更希望老師做跨地區的橫向課題,因為跨地區的橫向課題造假成本高,高校在審核時也會更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項目。”

該工作人員還稱:“我們協助老師完成橫向課題7年了,所有核心環節工作均由企業管理層完成,從企業層麵基本不存在泄密可能。”

此外,記者聯係了多家中介和企業,得知他們幾乎也是同類的合作模式。

在社交媒體上,這類中介和企業正在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甚至寫下“高校教師升了副高才敢生孩子”這類製造焦慮的標題,隻要在後麵留下評論,就能收到十幾家中介的私信。



▲某社交平台上中介發布的橫向課題合作宣傳

教育專家:

應堅決取消不合理考核

上述王老師表示,“現在許多高校都在追求橫向課題,經費越多證明科研實力越強。橫向課題數量會作為辦學成果拿去宣傳。”

對於這種現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紅星新聞采訪時表示,這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從操作上看,還真有“現實可行性”。橫向課題如果是教師自己出錢,支付給學校,然後再用發票報銷出來,對教師自己來說,好比“自籌經費”做課題,不會有多少損失(損失是支付利息,交一定管理費),還完成經費指標考核,保住教職;對學校來說,則會有好看的橫向課題經費到賬流水,呈現出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橫向課題多的景象。但這些橫向課題並沒有真正服務於企業發展,是教師“自掏腰包”,配合完成科研經費指標。說到底,是“認認真真”弄虛作假。

熊丙奇表示,這和近年來一些地方高校組織本校教師到海外大學“速成博士”,大規模招聘“水博”一樣,都是為了達到“申碩(申請碩士點)申大(申請更名為大學)”的指標要求,而采取的急功近利做法。為此,不僅要督促高校調整對教師的考核指標,更需要追問當前地方高校追逐“申碩申大”背後的唯學曆、唯項目評價體係。引導高校安於自身定位,而不是盲目舉辦研究生教育提高層次,追名逐利,必須實行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同時,要堅決取消不合理的數量考核指標,關注高校的內涵建設和育人質量。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就提出,要破除科研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院士評選等科研活動中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的“四唯”現象。然而,在現實中,“四唯”現象在部分高校評價體係中,依舊存在。這是必須破除的頑瘴痼疾,尤其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清理在評估評審中依舊存在的“四唯”慣性,切實建立基於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校重視內涵發展的評價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