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稀土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占據主導地位,其背後是不惜環境汙染和勞工健康的代價,以及長期形成的產業生態。西方國家如何與中國政府進行這場競賽?
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衝突仍在進行之中。雙方都在堅持,看誰更能讓自己的人民承受更多的經濟痛苦。
這一爭端再次讓一組被稱為稀土元素的金屬成為全球明星。
要在稀土領域競爭,僅僅比賽讓自己國家的人民承受經濟痛苦還不夠,還要看誰能承受更多的環境破壞和人類健康的代價。
中國進一步收緊對稀土供應的控製
中國在稀土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占據主導地位,控製著近70%的全球開采量,並生產了多達全球90%的稀土加工產品。
國際能源署本周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這種“高度市場集中”使能源、汽車、國防和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戰略領域的全球供應鏈“容易受到潛在幹擾的影響”。
本月早些時候,北京進一步收緊了對稀土供應的控製。從12月1日起,世界各地的外國公司若出口含有哪怕微量來自中國、或使用中國技術生產的稀土材料的產品,都需要獲得中國政府的批準。
此舉被視為對美國擴大“出口管製清單”的回應。美國此前將更多中國企業列入名單,禁止其獲取最先進的美國半導體芯片和其他技術。
中國的決定引發了外界對供應短缺的擔憂。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會擾亂電動車、國防裝備和可再生能源係統等產品的生產。
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裏爾(Jamieson
Greer)批評北京的新措施“極具攻擊性”且“不成比例”。歐盟貿易事務專員馬洛什·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則稱這些措施“不公正且有害”。
美國與歐盟都在與北京進行談判,以確保各自企業能夠獲得足夠的稀土供應。
稀土成為地緣政治爭端中的籌碼
美國曾經在稀土方麵自給自足。但過去二十年間,中國逐漸成為稀土生產的主導力量。
早在十多年前,北京的主導地位已十分明顯。外界一直認為,中國可能在地緣政治爭端中將稀土作為籌碼。
2010年,中國因與日本的領土爭端而中斷對日稀土出口,引發全球關注。
2019年,在特朗普任內的美中貿易衝突高峰期,中國官方媒體暗示可能切斷對美稀土出口,以回應美方措施。
習近平當時稱稀土為“重要的戰略資源”。
然而,各國減少對中國稀土依賴的努力至今收效甚微。
美國尋求提升稀土產能
本月,特朗普簽署了一項價值85億美元(約合73億歐元)的稀土協議。
專家指出,要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真正的挑戰在於擴大精煉和加工能力。
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專家卡爾·弗裏德霍夫(Karl
Friedhoff)在10月16日發表的博客中指出:“美國首先需要關注中遊環節,也就是加工和精煉。”
他強調:“如果我們不掌控中遊,就算擁有原礦,也必須把它們送到中國加工。”因此,美國必須在其他國家建立加工廠和精煉廠。
但他補充說,這將帶來“諸多問題,尤其是環境方麵的挑戰”。
西方國家能和中國比拚環境代價嗎?
中國對稀土的主導地位是以沉重的環境和社會代價換來的。
稀土開采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都有危害。所有稀土礦石都含有放射性元素,如鈾和釷,它們可能汙染空氣、水源、土壤和地下水。
稀土金屬的分離與提煉會留下有毒廢物和放射性副產品。
在西方國家建立符合嚴格環保標準的加工廠將更昂貴且耗時。
稀土加工還極度消耗能源和水資源,可能引發當地民眾的反對。
難以快速複製的產業生態
此外,這一工藝技術複雜,中國在這一領域擁有數十年的經驗、成熟的技術人員和完備的產業生態,其他國家難以快速複製。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今年7月發布的報告指出,中國在稀土加工領域擁有“無與倫比的技術專長,尤其在溶劑萃取方麵”——這是稀土分離的關鍵且複雜環節。
報告指出:“西方企業因勞動力技能有限、研發不足及環境法規約束而舉步維艱。”
報告補充說,要實現稀土供應的多元化,不僅需要在中國以外開設新礦,還需要建立新的精煉設施、培養熟練工人,並提供經濟激勵,包括價格穩定機製以及與汽車、國防等下遊產業簽訂長期采購協議。
報告作者呼籲美國製定戰略,重建稀土技術專長並建立加工中心。
他們指出,這不僅需要“獲得具有競爭力價格的原料”,還需要“低成本能源、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先進的加工技術,以及可負擔的熟練勞動力”。
即便所有條件都到位,專家仍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主導該領域。
報告最後警告說:“如果沒有迅速且協調的行動,對抗中國長期主導地位的機會窗口將繼續縮小,這將使關鍵技術、產業和安全利益持續處於風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