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市場又進入了寒冬期,上映新片票房一個比一個慘淡,黃曉明主演電影《陽光俱樂部》趕在周末上映,日票房勉強突破百萬,預測票房連一千萬都不到。

比票房表現更糟糕的,還有《陽光俱樂部》的口碑,兩大購票平台觀影反饋都隻有三位數,但差評比都快要一比一了。
一般情況下,能夠在冷檔期花錢看電影,還是看一部上映沒多久且票房、評價都不多的新片,本身還是多多少少對片子主創有些好感或者期待的,結果《陽光俱樂部》還是收獲了占比極高的差評,隻能說曉明哥又讓人失望了。
這裏正好提醒各位一句,《陽光俱樂部》乍一看像是一部喜劇片,其實從劇情到題材都不好笑,更偏向文藝片,故事涉及生老病死,黃曉明飾演的男主低於正常人水平,人到中年麵對母親身患重病,他把希望寄托於成功學俱樂部,和祖峰飾演的醫生哥哥形成鮮明對比。
就《陽光俱樂部》劇情簡介看,又是一部典型衝獎電影,關注特殊群體、側重人文關懷,黃曉明再次為角色犧牲,快速增肥快速減重,在電影中挺著個大肚子蹦蹦跳跳,換來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和金雞獎最佳男主角兩大獎項提名。
黃曉明拿到獎項提名的時候,《陽光俱樂部》甚至沒有正式上映,雖說符合評獎規定,正如觀眾所質疑的,你們電影圈是不是有點太過自娛自樂了。
預測票房不到一千萬的片子,差評幾乎占一半,主演票房號召力約等於沒有,市場不買賬、普通觀眾不買賬,難不成黃曉明的演技是僅評委可見?
《陽光俱樂部》的糟糕成績還引發了網友進一步討論,想說這陣子老牌電影咖都怎麽回事,不是撤檔就是撲街,放眼望去一個個全擔不起票房。
舒淇新片上映一天就撤檔、陳坤新片上都沒上就撤檔、黃曉明新片6月撤檔了一次,好不容易上映了差評如潮——從大花到中生,票房號召力越來越差,掐指一算,黃曉明主演電影都連撲三部了。
從《最後的真相》5000多萬到《戴假發的人》400多萬,再到《陽光俱樂部》正在撲街中,黃曉明好久都沒有主演商業大片了,不是參演主旋律電影,就是沉迷小眾題材,想要靠著折騰自己拿個獎,不過兩年時間,他的票房號召力從破億都難變成了破千萬都難。
如果說《戴假發的人》成績不佳是被葉珂風波影響了,那《陽光俱樂部》又是怎麽回事,黃曉明和葉珂都分手了呀!
目前有網友提出了一點個人看法,那就是曾經拿過十幾億票房的老牌電影咖本身就沒有票房號召力,包括黃曉明在內,他們隻是趕上了好時候,那些年連綜藝大電影都能有五億、十億的票房呢。
隨著大眾娛樂方式越來越多、電影社交屬性減弱,除非質量特別優秀,不然觀眾很難因為某一個明星去看電影了,這是全球影壇都需要思考解決的行業痛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