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法院在2023年裁定禁止高校招生中使用“種族偏好”(affirmative
action)後,短短兩年間,美國高等教育版圖已出現顯著變化。
最新數據顯示,在全美最具象征意義的常春藤名校哈佛大學,亞裔新生比例持續攀升,而黑人學生的占比則顯著下降。
這份報告,正在重新定義“公平入學”在美國社會的意義。
哈佛大學10月23日公布了2029屆新生概況。數據顯示:
亞裔學生占比達41%,高於去年的37%,更遠超2023年的29.8%;
黑人學生比例降至11.5%,較去年減少2.5個百分點,較2023年下降2.6個百分點,與2020年相比則下降5.1個百分點;
西班牙裔或拉丁裔學生占約11%;
美洲原住民、太平洋島裔及夏威夷原住民合計約2%。
這意味著,哈佛校園的族群結構正發生十年來最大的一次轉變——亞裔人數首次超過所有其他少數族裔的總和。
招生與助學主任威廉·費茨西蒙斯(William
Fitzsimmons)在聲明中強調,新生來自“世界各地的城市、鄉村與農場”,並表示:“無論背景如何,他們能進哈佛,是因為都具備改變世界的非凡潛力。”
不過,這份“多元”聲明未能掩蓋外界最關心的現實:在廢除“種族加分”政策之後,美國大學招生的平衡正在重新被打破。
2023年,美國最高法院以6比3裁定支持原告——“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認定哈佛與北卡大學在招生中對亞裔申請者存在係統性歧視,違反《民權法》。
該組織創始人愛德華·布魯姆(Edward Blum)當時表示:“錄取應基於個人能力,而非膚色。”
裁決生效後,全美大學被迫停止以種族為依據的錄取政策。這項決定被川普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平權時刻”,但也讓支持多元的教育界人士感歎“多樣性工程”遭受重創。
隨後,該組織繼續向軍方施壓,要求軍事院校也取消種族考量。今年秋天,西點軍校與空軍學院與原告達成和解,停止在招生中考慮種族背景;海岸防衛學院則成為最新被起訴的目標。
在政策層麵,川普總統上任後持續擴大對大學的監管力度。他多次強調,《民權法》禁止在招聘與錄取中實施種族偏好,並於今年8月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全國高校公開按種族與性別劃分的錄取率、平均GPA與SAT分數。
白宮發言人稱,此舉旨在“恢複招生的透明度與公平性”,也是川普反對“多元、公平、包容”(DEI)體係的一部分。
批評者則認為,這是一種“去政治正確”的行政手段——表麵上是透明,實質上是進一步削弱少數族裔機會。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名校取消了SAT和ACT等標準化考試要求,改以申請者短文或個人陳述取代。但外界質疑,這種做法反而成為新的“意識形態篩選”工具。
美國智庫戈德華特研究所(Goldwater
Institute)教育政策主任馬修·拜恩伯格(Matthew
Beienburg)指出:招生官可憑主觀印象決定誰更‘多元’、誰更‘正義’,這隻是換了方式繼續種族優先。”
目前,包括哈佛、哥倫比亞、加州大學係統在內的多所名校仍在討論是否重新恢複標準化考試。
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學院已於去年重新要求SAT成績,認為考試“是確保公平的重要工具”。
根據哈佛官方數據:
今年共有 47,893人申請,僅錄取 2,003人,最終入學 1,675人;
錄取率為 4.2%;
約 一半學生可獲得全額學費減免;
國際學生占比 15%,來自92個國家及全美50個州。
在全球申請者激增的背景下,哈佛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也進一步擠壓了美國本土申請者的名額。
種族加分製度的廢除,被視為亞裔家庭的勝利,卻也引發新的倫理爭論。亞裔比例創紀錄的同時,黑人與西班牙裔比例下降,被一些人視為“逆向不公”。
哈佛社會學教授指出,“機會公平”與“結果公平”之間的拉扯,將成為未來美國教育的核心衝突。
